豆瓣一周新书速递|一位内行人的新诗史,一个供我们反观张枣诗学理念的重要文本
虚构类
*特别推荐
1965至1966年间,正值创作巅峰时期的鲍勃·迪伦写下了一部难以被定义的作品,在出版之前,书稿就在地下秘密风行。
本书内容以阿瑞莎为贯连全书的主角,采用破格的文学手法写就。书稿读来似断而续,暗藏富于音乐性的节奏韵律;从细处看,似通不通,从整体看,方知其实是 一部架构严谨、逻辑缜密,且甚具实验色彩的文艺作品。本书间接地保留了许多迪伦1960年代所作歌词的雏形,除了直观作者本人的创作思路,更可窥看其知识背景和思想面貌:在书中,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执政期间,美国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各层面交织冲撞的景况,被迪伦以意识流手法割裂、打乱,重新编排,织入不少歌词的原形或变体,以文字唱出非凡的超现实之歌。这是极具实验色彩的文本,也是兰波、凯鲁亚克、金斯堡的交响与变形。
No.1
首次解释"维度"概念的科普读物、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煞有介事的数学童话、剑走偏锋的精神启蒙、辛辣讽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寓言。
李八斗:literally的“神”书。确实剑走偏锋,有种奇妙的阅读体验。
No.2
布洛赫的首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28年至1931年间,是一部开辟了现代小说新方向的巨著。
则列:历时两个月终于看完了,阅读的过程像拆解蛛网,极隐秘极细腻。 梦游人带来的不是一次单纯的文学体验,而是一场教育,一次洗礼。C.S.Lewis说文学是用来感受而非用来使用,布洛赫以最极致的意识与感觉为读者营造这份被动感,我只能在迷惑中等待最初的共振,等待情节的花架上逐渐盛开的哲学与诗歌之花。我迷恋布洛赫笔下那些懦弱,敏感,容易步入谜团的人,他们比普通人更渴望精神清洁和明净,并最终在对自身的体察和拷问中慢慢蜕变为圣徒。布洛赫让我明白感情上的细腻不是消耗,而是生长,我应该彻底放弃世俗的教条,去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感觉和意识。 感谢流畅老师的译介,流畅老师用十年证明布洛赫值得一切关注和礼遇。
No.3
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的小说集。三个富有超现实色彩的故事:衣柜里的异域能量场,客房中痕迹勾画的秘密,程序密码构建的“半边宇宙”。
虫虫:最喜欢第二篇《房号》,源于托卡尔丘克巧妙地把保洁工作转化为关乎观察、共情之职责,故事寂静、隐秘、丰富,有着近似“告解”的气息。在旅店房间这样过渡、暂时的空间中,是否可能包含起一部关于物品(某种程度上的非物质性/精神性)的绝对历史?同时,是否他人的“缺席”,或自身身份的“伪装”才得以构成与他人生活相共鸣的可能,以及关于人之存在的内省。《房号》像是“云游”的中途,无人的房间是暂时的歇脚处。叙述者最后在老人的房间留下“疲劳、汗水和生命的气味”,这或许就是托卡尔丘克式的“温柔”吧…
No.4
青年作家童末小说集。作者关注人物的内在经验在遭遇外界之后的可重构性和二者的动荡关系,从而进行“自我”的种种发现,并通过自觉的语言意识和实验性笔法加以呈现。
No.5
怀才不遇、穷途末路的青年雕塑家戴维·史密斯在一家餐馆里遇见了死神,并和他达成一项交易——戴维得到了“雕石如泥”的能力,但只剩下200天的生命……
Gespenster:图像小说版本的“吉屋出租”,在艺术的躯壳之下去解读死亡与人生。人总有一天会被世界遗忘,可总会渴望被记住,被爱。 看完会想起来自己很穷的时候选择和一个要出国的人在一起短暂地一个月,白天工作,晚上尽兴地玩到最后一班地铁,晚餐分享一块鸡排和一瓶汽水。等他走的时候互祝了未来好,因为并没留下遗憾。那时自己真是魄力十足。 后来偶尔联系时会回聊起“那时可真是穷啊”(笑) 我觉得人生就该这样,经历过的每件事每个人都熔铸进了自己的一部分,带着感激继续前进吧,不留遗憾,没有负担地前进吧。
No.6
主人公卫学金是山东中部地区的农民,小说展现了他生命最后三天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个人的命运,还有背后的家庭、乡村,时代变迁里小人物的无所依存。
李祯:书中人物真实,具体,向你们走来,朝你招手,然后悄无声息的逝去,隐没于漫天的尘埃之中。作者笔力克制,没有丝毫抒情。因为,这就是生命的常态。此书,兼具安妮普鲁的凌厉凶猛和刘震云那种对世情的了不起的洞察力。
No.7
一部内容扎实的实验作品,既可以视其中篇幅为散文诗来品读,也可把它们看作小说。这部作品证实了,人们通常是以“歌手”“唱作人”的身份标签来定义和认识迪伦,这严重地低估了他作为自由书写者的创造力。读者读这部作品,无需将其中出现的人物与现实社会中的同名同姓者一一对应,而应抱着某种幻游精神,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开展一场颠覆文学书写和阅读习惯之规则的冒险。
它不是战斗手册,是这荒诞世界的地形图。——廖伟棠
No.8
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不可或缺的女性声音,收录24个故事或诗篇,关于女性、爱恨、欲望和死亡、抵抗。这是彻底的女性主义书写,是女性对文学话语权的反抗。
No.9
《少女的沉默》以前所未有的女性视角重新书写《伊利亚特》。英雄史诗背后被压抑千年的女性声音,在派特•巴克的雄健文笔下复活。
暮: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以珀涅罗珀为视角重述《奥德修纪》之后,另一部以布里塞伊斯为主要视角(掺杂少量他人视角)重述《伊利亚特》的作品,算是一起完成了女性视角对荷马史诗的现代观照。本作很流畅,但有时过于沉迷细节,故稍显冗长琐碎,另就对女性身份的自觉以及男性话语下的女性湮没等话题来说新意稍欠,整体来说中规中矩,如之前读过珀涅洛珀纪,本作就显得稍有点平庸。最大惊喜在于译者,译文用心,值得赞美。
No.10
一位军医在世界尽头度过炼狱般的二十七个月后,重回里斯本,发现祖国与友人都已变得如此陌生。只能一夜一夜在酒吧对着无名的女人求欢,诉说痛苦和创伤。
小宽恕曲:在安哥拉的旱季,雾气弥漫持续六个月之久的旱季,泛黄的草在远处燃烧。请原谅我吧,那些为我的幸福而死去的人,当我握着你的手,当我的膝盖抵着你的,当我的唇吻上你的,像夜里的花冠那样缓缓合上眼睛,我所有的昨日都浓缩到了这个吻中。
非虚构类
*特别推荐
张枣从一个当代诗人的写作经验出发,构造了一种个人的新诗史逻辑,梳理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从严格的学术规范来看,这部专著多少会有些“偏颇”,但它的光芒恰恰在这种“偏颇”里。张枣对高度提炼的诗人(鲁迅、闻一多、梁宗岱、卞之琳、冯至、食指、北岛)、作品的评析解读,精妙见解层出不穷,显示诗人对审美现代性的卓异洞察,既拓宽我们对张枣诗学认识的边界,也为常规文学史补充一种视角。
No.1
一位内行人的新诗史,一个供我们反观张枣诗学理念的重要文本。
kogvi:很高兴能参与此书的出版,这个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感谢支持的同事和朋友。张枣在书中会有一些惊人的判断,但真正让我吃惊的是他的细读,感觉不是认出了张枣,而是认出了某种诗观,这对我这种徘徊在诗歌殿堂之外寻不到门径的人来说,非常友好。它的长短处都很明显,洪子诚老师说希望书正式出版后再组织深度的讨论,现在这个时刻来了。至于翻译水准,完全可以信任,这也是读过译稿的前辈们的判断。
No.2
不论男女,都有可能深陷操纵的泥淖,受他人的情感操纵、侮辱,被拖拽进操纵者蓄意或无意的心理游戏中。本书讲解让你成为被操纵者的7个弱点,概括了操纵者的9种类型,分析了操纵者的动机、目标和手段,还提供了心理测验,让你评估自己是否容易被操纵,是否处于操纵关系之中,并总结概括了抵抗操纵的关键7招,帮助你摆脱操纵关系,不做软柿子,重掌人生的主动权。
No.3
本书着眼“女性与家庭事务”这一话题,采访了40位都市家庭主妇,研究女性对家务劳动的认识、对从事繁复单一的家务的感受,以及她们对不同家务抱持的态度等,并从这些表述后透视家庭内部的结构和分工。
No.4
从遣唐使到黑船来航,再到明治维新。日本始终处于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选择之中。日本有自己的思想史吗?或者“日本思想史无通史”?为回答这个问题,日本思想史学者清水正之梳理日本各个时期的思想家、流派、代表作品,从古代到现代,全面了解这个国家的思维方式。本书在作者为日本放送大学授课的教材基础之上编写而成,具有权威性。
No.5
青年作家张怡微在书中讲述了诸多散文写作训练的具体方法:如何剪裁经验素材,进行有效的文学布置;如何处理景语与情语的关系;如何状物与言情等等。
曼仔:读她的第十年。因为太过熟悉,反而有些话似乎都不必一说再说,但也恰因为这十年看过来,反而也看到了一些行文风格的变化,背后也折射出生活本身、岁月本身所带来的改变。怡微算是很早就摸索出了自己风格的创作者,少年时代也写过一些青春与爱情的故事,但从她23岁开始写世情小说开始,她就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具有原创性和辨识度的写作风格,遣词造句上都很明显,看几句就知道是她。但近年来,依然能感觉到学术训练对于她文风的影响,越发的谨严,个人的情感与态度藏的更深,也有越来越多的留白,偶尔一句真情实感的吐槽如绵里藏针,寒光一现。17岁的我在努力解读她复杂的句子结构,还经常积累到新的中文词汇;27岁的我已经很明白那些她没有写出来的话,无论是否同意,都有熟稔的理解。总之很好看,是让人沉静凝思的阅读体验。
No.6
伦敦从18世纪起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本书回溯伦敦社会历史的六个重要时期,重温一系列历史事件,再现了一座超级大城市的沉浮变迁。
琮琤:关于城市、关于历史。记录了伦敦六个时期的城市面貌与社会生活,以及大瘟疫、伦敦大火、戏剧文化风靡、新闻产业兴起、二战大轰炸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它不断被时代改变,也也改变着时代。另一方面,城市的历史由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写就。从微观层面入手,深入伦敦的街巷,戏院、酒肆、咖啡馆, 法庭、监狱、疯人院……走过伦敦的大街小巷,观看五行八作的生活日常,隐隐有一种纪录片式的画面感。
No.7
本书借助九位拉美历史人物的人生线索,勾勒出一百五十年来拉美的政治思想面貌和历史探索轨迹。在这些人中,有为刚刚走出黑暗的拉美点亮民族之光的何塞·马蒂,有在动荡时代的夹缝中传递思想火炬的巴斯孔塞洛斯,有倾尽祖孙三代之力前赴后继投身革命事业的帕斯家族,有写出风靡全球的《百年孤独》,却因与独裁的共谋关系而饱受争议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还有一生坚持对抗独裁专制的巴尔加斯·略萨。他们虽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却怀揣着相似的理想:建立一个公正、繁荣、和平的秩序,使饱受落后、贫穷和帝国主义之苦的拉美获得救赎。
No.8
马克思主义与信息时代的关联性有多大?信息时代如何超越资本与劳动主体之间的历史性冲突?本书描绘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动态,展示了资本不仅依赖于直接工作场所的剥削,还依赖于一系列社会场所和活动的持续整合。作者还预言了一个新的“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到来,它将重新发现共产主义社会转型的可能性。
No.9
本书详述了法国20世纪的精神分析大师、哲学家、思想家的雅克·拉康混乱、固执而传奇的一生,作者以史为线呈现拉康非正统的、错综复杂的学术理念和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影响历程,描绘出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有群知识分子互动和私人生活。
No.10
当代幻想文学巨匠尼尔•盖曼首部非虚构作品集,一部对幻想艺术的鉴赏,对创作理念的剖析,涵括观点、激情与希望之书。在这部精选了八十余篇演讲和文章、前言与随笔的巨著中,尼尔•盖曼真诚地探讨了对科幻、音乐、漫画以及电影的诸多看法,揭示了他对幻想写作的理解。他邀请读者进入他的真实世界,分享了他在多个创作领域的经验和教训,对类型文学的探索,他与斯蒂芬•金、戴安娜•韦恩•琼斯、特里•普拉切特、道格拉斯•亚当斯、哈兰•埃利森等大师们的往来和友谊,创作《美国众神》《睡魔》《星尘》《鬼妈妈》《坟场之书》等畅销书背后的故事。
「豆瓣一周新书速递」基于前一周豆瓣用户对近期新出版图书条目的标记行为(想读、读过、评分等),每周发布一次,为你呈现一周内豆瓣最热门的20种新书(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图书各1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