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谁?
在大规模的关闭个人论坛之后,一些商业论坛也被严厉管控,原来网络上的一些好友转战于QQ群和微信群,我也跟随着去了。可我发现群聊是即时性和缺乏秩序的,讨论一个话题时,如果参与者不够理性,那么讨论的秩序很快会打乱。而且在群聊中发表逻辑严谨的观点会显得一个人很偏执,就像在ktv唱美声那样。
基本上,互联网的口子都是这些即时性的,缺乏思考空间的口子。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互联网新生代缺乏上一代的思考能力,抱团群暖和情绪性发言大受欢迎,长篇大论没有人爱看,对一个事物的论断越简单越好。
舆论管控把新生代的思维成长阉割了,这样确实有利于当下的秩序,没有批评的声音,当然就有更大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力量。
我昨天读《伦理学》时,看到斯宾诺莎说事物的圆满在于自身本质的活力增加,而不圆满则是自身本质的活力缺乏和削弱。我们如果把社会关系的本质定义为人的话,那么管控就是在削弱整个社会的活力。而秩序的维护本来依靠的是秩序建立起来时各种力量的活力的也就是构建秩序力量的活力能决定秩序的活力。也就是说秩序是各种力量的均衡。
如果社会秩序产生了瓦解的危险,那么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才能稳定秩序?削弱整体的活力当然是有限的,中国自宋代以来就在这样的步伐,就是在自身文化缺失革新力量的前提下,只有削弱社会活力才能勉强维持祖宗留下来的秩序。这是法家思想的精华所在,把人变成物,秩序自然是稳定的了。宋代理学看起来对这种物化人的趋势添加了力量,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一直遭到诟病。不过理学家从本质上讲并不是功利主义者,虽然他们的道德主义含有这样的成分,但极端的道德主义就会滑向孟子的道路,失去组织力量,成为个体修身的功夫。
法家思想的本质是功利主义,而且是最极端的那种,它的缺陷在于,一个异常稳定的秩序,在面对秩序设计外的危机时,它束手无策。譬如人口膨胀的危机,户口制度并不能解决技术条件下无法养活的人,于是出现了三百年一大杀的说法。即便在和平年代,也有许多残忍的野兽也不忍的行为。在秩序失效的时候,人们就会退化,不是退化成野兽,是比野兽更残忍的物种,因为野兽的秩序在自然中,人的秩序感在被设计的社会制度中,社会制度的秩序虽然会失效,但它对人的心理的作用却一直存在。
一旦危机来临,社会中的人缺乏活力,没有共识怎么办?只有条件反射般的成员不足以应付生存的危机。只有创造力和耐心的成员达成共识,才能应付危机。
人类整体的危机是在统治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一个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僵硬,越来越难以打破的秩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生产关系)会将人类整体的活力囚禁起来,那么可能一个极小的秩序外的危机就会造成整体的毁灭。(譬如新冠,反而不会是经济危机)
对于个体来说,活在一个由欲望构成牢笼的时代里,眼耳鼻舌身意都有外在的庞大又虚无的幻觉充斥着,自我的存在被贬低到最低的底下时,我是谁,我该成为谁的问题就不再是一个哲学问题。
所有的声音和色彩都从外界进入内心,叫喊着,是我, 是我,是我,你应该成为我!
如果不醒悟,即便自己是颗豆芽,也是有生命的豆芽,可以生长,繁殖。那么剩下的就是真正的灭亡。
我们的心灵不是由预设什么观念而存在,它的存在来自于我们祖先的存在,祖先们所经历过的感觉,都刻在我们的基因里,而我们是谁,取决于我们如何运用祖先的感觉活在现世的感觉里,是存在告诉了我们,我是谁,该成为谁。
牢笼里的人不害怕争斗,但害怕未知。真正自由的人并不是勇气满满的去探索未知,因为他根本不明白为何需要勇气去做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
靠自己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24 23: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