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仙乐飘飘 极乐圣境
序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中国古代的青金石产自阿富汗,近代地质学奠基人章鸿钊在《石雅》中云:“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复金屑散乱,光辉灿烂,若众星丽于天也”。这在中国古代象征上天威严崇高的青金石,在近一千六百余年的莫高窟艺术中也是贯穿始终。它清丽、雅致、无暇,让飞天的飘带、佛陀的背光、天空的澄明,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它是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佼佼者,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在莫高窟初唐第321窟北壁的《西方净土变》中,贵重的青金石便装点了整个湛蓝的天空,在如此清澈的色彩中,自由翱翔的飞天、翩然而至的菩萨、不鼓自鸣的乐器,连花幢、宝楼皆掩映其间。


其中天乐不鼓自鸣的形式,最为引人瞩目。早在莫高窟隋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唐代的经变画上,便经常能看到它们的样子。无数的乐器飘飞在天空中,随风自鸣,妙音不断,美哉!壮哉!
“不鼓自鸣”这一词出自于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中:“其王宫里,空篌琴瑟,筝笛萧笳,不鼓自鸣,演悲和音”,其意指佛国世界处处有极乐仙音。这些不鼓自鸣的乐器,通常都绕有彩带,与飞天一起凌空飘舞。
第321窟北壁的这幅经变画中,不鼓自鸣的乐器种类多达14种36件,囊括了当时唐代社会中流行的弹拨类、吹奏类、打击类的乐器器型。这些乐器有来自于西域的都昙鼓、答腊鼓、毛员鼓、羯鼓、琵琶等,也有出自于中原的鼗鼓、箜篌、排箫、铙、琴、笙、筝、笛等。虽然它们并没有演奏者,但是却好似奏响了极乐之音,让人们心旷神怡,不绝于耳。



画面的中部阿弥陀佛于树下讲法,众菩萨天人围绕在其身侧。左右两侧的平台之上还各有一立佛于双树下,树上宝幢内各有宝楼阁。华盖、琉璃地、楼阁上还有许多的花幢,幢顶装饰有摩尼宝珠。
左右两侧还绘制有一座歇山顶的楼阁,高二层、阔三间,上下层之间不设腰檐,这种建筑的画法只在初唐壁画中才能见到。下层斗拱上挑出朱栏一周,上下层各柱子之间不设门窗墙壁,只在由额上悬挂帘幕,平台地面以花砖铺就,这与唐代习俗也不禁相同。

画面下部的中央平台上,舞伎翩翩而起,乐伎鼓弦齐鸣。平台连接着分列两侧的小桥,桥下碧波荡漾,水纹细腻,富有动感与变化,有快速冲刷的竖纹,有回旋徘徊的横纹,有的平缓近似无波,有的是轻小漩涡。就在这或急或缓的池水中,也有许多瑞禽嬉戏其间,池中坐在莲花里的化生童子和右侧楼阁里正扬手向外的倚柱天人,两两相对,相映成趣。
这幅壁画旨在描绘《观无量寿经》中的种种观想,但又不同于后期此种经变的形式,反而是把经文中的十六观渗透到了整体的画幅之中。以沿袭流传甚久的《阿弥陀经变》画样为蓝本,通过再加工、再创作后,呈现了一种更新且更直观的表现形式。这幅壁画不仅仅描绘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极乐圣境,更是初唐时期经变画中的杰出佳作!
主创团队
策划 / 李萍、宋淑霞
撰稿、诵读 /韩文君
学术顾问 / 王惠民
音频剪辑 / 罗成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