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蜗居》,后有《三十而已》
八年前的《蜗居》,八年后的《三十而已》。《蜗居》反映了都市成家的艰辛的社会问题,《三十而已》反映了都市社会草根阶层立业的艰难。
对草根阶层来说,凭着自己的努力、拼搏、学历想在大都市立业,在没有外人帮助的情况下,兜兜转转,又回到原先的起点,由原点又到原点,反映了在都市生活的困惑、无奈。
由原先的懵懂少年、书生意气、意气风发——工作的打拼、努力和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规划和憧憬————社会的坚硬对拼搏者的一次次的打压、蹂躏而认清社会的本质和无奈——————无奈之下的回乡,从自己当年坚决要离开的原点,经过多年打拼后又回到自己的原点。这不能不说是对人生的莫大讽刺。当然,也有大部分人在自己的努力下,脱离了原生阶层,如同很多年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奋斗十二年才有了与你一起喝咖啡的机会》带给人的深思一样,带给我们无尽的感慨。
有原点到原点,难道是人生的必然归宿与宿命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