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春期
也许是离开青春期太久了,一时竟记不起我在青春期时的样子与情绪。我并非要刻意回忆过往,只是在教书过程中,遇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其中的一些让我无措。说孩子也许已不恰当,应该是少年少女了。
按理说,我对青少年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了如指掌,接触的也颇多,经验不可谓不丰富,而且那也是我经历过的岁月,为何碰到这样的学生仍会不知如何做到最好。我后来仔细想了想,经验并非是主要因素,因为即使是教龄卅年的老师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有时也会发怵。经历过也无用,因为所有人都曾是孩童却又最弄不懂孩童。自己做过孩子,不见得就能做懂孩子的父母。自己做过学生,也不一定就能成为懂学生的老师。如果弄懂是件易事,百千年来教育家们所追寻的答案不是早就会被揭晓?如果没有答案,他们孜孜以求的完美的教育方法岂不又是笑谈?看来人心堪比宇宙,宛转无限,神秘幽邈。可是,面对浩瀚的受教育者的心,教育者该如何自处与施教。
有一些老师在做老师的时候会忘记学生,专注于知识,或关注自己;有一些则只关注于学生,而忘却自己。对于前者我不能苟同,因为学生并非容器。对于后者,我也不太敢肯定,因为若无自己,如何帮扶幼苗甚至并肩站立。如此,我想通了一点,教育者需要面对受教育者浩瀚的心,也需要面对自己的。对于两者,都无需刻意。
如果不曲意,又该以怎样的真实相对呢。我的思维告诉我应该针对青少年的特点给予对应的反馈与支持。青春期是急剧动荡期,是少年转变为成年的关键期,那么应给予的就是坚定的、恒常稳定的、温柔却清醒的、关爱却不过度的、保持舒适距离的。同频太难,即使同是青少年,两颗心想要同时跳动也太难,所以我们成人能做的也只能如此,一个永不离弃的,回望即在的,随时提供温柔力量的坚实后方而已。我不知道思维是否会骗我,但是目前我没有其他更好的答案。我只是纯粹的认为,真实是一切暂没有答案的问题的最好答案。
所以,两者都不必太过不安,青少年不要都成为纳西索斯,教育者或其他成人也不要自视甚高。青少年无需苛求他人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心情起伏,照顾到自己的每一次躁动与脆弱。教育者或其他成人也不必按照自己的或社会的要求把青少年修剪成好看的形状,更不必完全迎合或迁就青少年。青少年可以真切地感受自己在青春之海里挣扎或徜徉,找寻属于自己的方向;成年人也可以真切地感受自己在生活之海里奋勇或回旋,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同时也努力净化海域,使源源不断游入生活之海的青少年拥有更纯净的呼吸,我想这样便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