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喝咖啡
自2009年,在北京的星巴克喝了人生第一杯咖啡,至今已经11个年头。可我从没觉得自己“会”喝咖啡。
既不懂得“品”,也不明白“味”,也分不清埃塞俄比亚和阿拉比的区别在哪,手冲和咖啡机的做法又该如何区分高下。

有人说12块钱的瑞幸难喝,也有人说40块钱的星巴克难喝,还有街边最近新开了很多那种“小而美”的咖啡店,卖20—30几元钱一杯的北欧风咖啡店——其实在味道上分不出差别来,我就纯粹附庸风雅罢了。

其实,我喝咖啡也是一种妥协吧。血脂高血糖高,颈动脉里有斑块。他们说,奶茶不仅高糖高脂,还有诱发心脏病的植脂末,以及饱和浓度的咖啡因。所以看来看去,就剩不加糖的拿铁能喝了。
那就喝喝呗,给昏昏欲睡的下午提振一下精神。但其实还是能喝出那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差别来。

首先是环境。我这人高,钻进一些小店里,感觉甘道夫进了弗罗多的家,憋屈得难受。要是恰好来一批网红,一团人供那儿,就更困窘了。所以我喜欢那些通明透亮的店,得有阳光照进来。店面的挑高要高,开间要大,桌椅摆放得让人也不必背靠背坐着,在大讲别人坏话的时候,也不必担心被邻桌的人听到,然后通过“6人定律”传回当事人耳中。

然后是人。一家咖啡店吸引我回头的,里面的人绝对占据了90%以上的理由。先说那做咖啡师的师傅,必须得好看,得让我愿意多看两眼,愿意让我举起相机多按几次快门。反正我没“品味”,咖啡冲得怎么样我不管,关键是他的姿态与神情,有没有在阳光恰好进店里的那一瞬激荡了我的心。我会静静凝视,有时惴惴不安,甚至小鹿乱撞。要看都不愿多看一眼,那不行。


或者是来店里的人。小而美的店往往有固定的人群,来来回回就那几位,一来二去就成了朋友。如果你想交朋友呢,可以去那里。但是像我这种随身揣着相机要打猎的人,就不一定合适了。需要人来人往,需要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才用举起相机拍摄的勇气。而且人越多,出现你感兴趣的人的机会也就越多,嗜血的相机也就能捕捉越来越多的美人。

其次是客制化的服务。最近我失眠了,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为何突然间晚上就睡不着了。找了好久的原因,才发现,啊,原来是我已经那么老了——原来晚上喝咖啡,到了睡觉时间照样倒头就睡,丝毫不影响。结果现在就算是下午喝,到了晚上还是无法安然入睡。查了资料,说,咖啡因的代谢得10个小时,算一算,下午三点喝下的咖啡,到了晚上得十二点半以后才能代谢干净。

嗯……就是年纪大了代谢慢了,就不能喝那么多咖啡了。于是网友建议,可以对星巴克的小哥哥说,要低咖啡因的,要半泵机油的星冰乐,要去奶油的,要不加巧克力的摩卡……这些要求,可以理直气壮地对星巴克的小哥哥说出来,就看不见他为难的样子,拔掉马克笔的盖子,在杯子上一个一个的方框里写上要求。

然后心里面应该会想:“啊,好刁钻的客人啊!”……应该是会这样想的吧(笑)。

写到这里,心里面又扒拉了一遍,能同时满足我上面三个要求的……唔,还是星巴克最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