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我去远方
在叛逆的青春期还遥远未及的年月,我就期待着路尽头的风光,并不是渴盼知晓遥远山里是否住着神仙,亦不是好奇天边明暗不定的云彩里是否躲着精灵,只是急切地想要了解道在我所不知道的远方,会有着怎样不同于我父母的人们,他们是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着怎样的方式存活于这奇幻的天地间。在无尽的想象中,世界以一种亲切的姿态,在幼小的心里,播种下对远方的深情期待。
我想要到远方去。在起床后拧开天井水龙头涌出凉水的清晨,在日头正大树影婆娑万物安宁的午后,在天空被云层遮住唯剩几缕乍泄天光的傍晚,在枕头之上流浪不敢闭眼的黑夜,心里一遍遍重复着去远方的念头。我不知道在五岁不到的年纪,是怎样一种力量支撑着我那幼稚的想法,直到成年后,当我开始翻箱倒柜、拼命挽救童年记忆的时候,才发现暮色之中藏着一个等不到父亲的小男孩——每一天,从他起床去上学,自幼儿园回家,直到上床睡觉的时候,父亲常常都不在他身边,只有母亲温柔地告诉他,爸爸去了远方出差,过几天就要回来,等不到父亲,他就开始想象母亲所说的“远方”,对小小的男孩而言,远方便是路的尽头,是他的目光永远及不到的世界,是他从未在连环画上看到的天地。那个男孩便是彼时年幼的我。在对世界一无所知的五岁,我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
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或许是夏天,或许是春日,在漫长的时光里已经不可确知了,只记得心情不错的我于午饭过后独自趴在地板上眺望天边的流云,看着它们游走无声却拼凑出各种模样,直至倦怠时候,我便站起来义无反顾地走到门外,在一种莫名动力的鼓舞下,不停地走了下去,心中其实并不清楚要去哪里,要于何处落脚,只是明白如若自己这样一直走,就能看到远方的风景,瞧见路的尽头的人们。凝固不动的马路上,影子被拖长,然后被缩短,我渐渐脱离了熟悉的地点,远离了喧嚣的人群,走到一条条弯曲的小道上,没有任何人和我搭话,我就那么一直走,一直走,直到阳光暗下去,脉搏急躁地跳动,喉头干渴得难受,我才害怕起来……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日下午在我不见之后,她坐着邻家叔叔的摩托车发疯似地找我,等到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附近找到我时,时间的车轮已经到停到了傍晚,我早就精疲力竭,却还是一直在往前走。
这是我20年人生中第一次独自离家寻找远方,它在记忆里存活了下来。自那之后,我再未独自大胆地离家出行,但心中涌动的欲去远方的念头却并未消磨反而更加强烈,一如暗涌之下的滚滚深情,找到一种平和的方式静止片刻,然后默默等待成长带来的契机,等待着在遥远未来的某一天,能够真正地走到远方去,看一看。
这样的等待一晃就是13年,高考填志愿那一天,我把所有志愿都填到了和故乡相隔20多个纬度的城市,任凭父母一再劝阻我留在湖南,也固执坚持要去远方的梦想。只有我自己知道,自5岁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等待着这一天,等待着拥抱曾在我梦中出现无数次的远方——那里有连天芳草,有盛大的树影,有翱翔的雄鹰,有无限大的洁净蓝天,有热情的人们,那里还有我所期待的另一种生活。当我真正踏上北行的列车时,激动和期待满满地压抑住所有其它的情绪,兴奋得内心狂跳。夜里靠在窗口听着轰隆轰隆车轨撞击的响声,一刻也不能睡眠,看着天一点点亮起来,听到有人大喊,“经过黄河喽!”眼角的泪差一点就落了下来。曾一度让我觉得拥挤的南方就这样被我抛开,那无尽的细雨,温吞的湖水,潮湿的空气是真真切切的离我远去了,而我将要迎来新的人生,我就要遇见远方了。
我以为自己已经如《三个六月》里所说的“你最后抵达的就是你最想要到达的地方”那样,闹固停靠在了最后一站——最想要抵达的远方,却在新鲜感被无助无奈取代,当陌生世界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满意现在的生活,是否真的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离开南方小镇后的两年里,我没有看到曾日夜怀想的远方,只在无数狂轰滥炸的信息下,在所谓的主流大潮里,学会了拒绝,失去了勇气,没有了单纯,变得油滑世故,活得庸庸碌碌。我的失望一下子变得无可救药,只能反复追问自己,在北京梦巨大的外衣之下,我究竟种下了多少青春的谎言?这里难道就是我要的远方么?
当收到南国友人温暖的书信的时候,看到她关切的娟秀小字,翻开他寄来的薄薄珍藏小书,我的内心才豁然明亮起来,才找到自己的一点点价值;当给家里打电话,听到父母不变的唠叨“你还好吗?”“卡里还有钱么?”“家里很好,你要照顾好自己”的时候,才真正明白过来,原来我一直都活在用青春编织的华丽外套里,死死躲在里面以为这狭小的天地就是一切,就是未来,却不明白故乡才是我最想要去的远方,远方一直就是故乡。我的梦想从故乡开始,那里的土地和天空记得我的成长,在我回溯时光之际,能够紧紧抓住的也只是那里的一束月光、一捧泥土。我的故乡有春天烂漫的鲜花,有夏季浓郁的树荫,有秋天无垠的稻田,有冬日暖暖的阳光,有最爱我的人们,有最熟悉亲切的生活,还有让那我安定的所有力量,我的心就在那一片广阔的土地上自由驰骋,春夏秋冬,雨雪晴阴,日日歌唱,夜夜舞蹈。
而如今,在不得归家的北京夏夜里,就让漂浮的梦带着我飞过黄河,飞过长江,回到远方故乡吧!
我想要到远方去。在起床后拧开天井水龙头涌出凉水的清晨,在日头正大树影婆娑万物安宁的午后,在天空被云层遮住唯剩几缕乍泄天光的傍晚,在枕头之上流浪不敢闭眼的黑夜,心里一遍遍重复着去远方的念头。我不知道在五岁不到的年纪,是怎样一种力量支撑着我那幼稚的想法,直到成年后,当我开始翻箱倒柜、拼命挽救童年记忆的时候,才发现暮色之中藏着一个等不到父亲的小男孩——每一天,从他起床去上学,自幼儿园回家,直到上床睡觉的时候,父亲常常都不在他身边,只有母亲温柔地告诉他,爸爸去了远方出差,过几天就要回来,等不到父亲,他就开始想象母亲所说的“远方”,对小小的男孩而言,远方便是路的尽头,是他的目光永远及不到的世界,是他从未在连环画上看到的天地。那个男孩便是彼时年幼的我。在对世界一无所知的五岁,我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
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或许是夏天,或许是春日,在漫长的时光里已经不可确知了,只记得心情不错的我于午饭过后独自趴在地板上眺望天边的流云,看着它们游走无声却拼凑出各种模样,直至倦怠时候,我便站起来义无反顾地走到门外,在一种莫名动力的鼓舞下,不停地走了下去,心中其实并不清楚要去哪里,要于何处落脚,只是明白如若自己这样一直走,就能看到远方的风景,瞧见路的尽头的人们。凝固不动的马路上,影子被拖长,然后被缩短,我渐渐脱离了熟悉的地点,远离了喧嚣的人群,走到一条条弯曲的小道上,没有任何人和我搭话,我就那么一直走,一直走,直到阳光暗下去,脉搏急躁地跳动,喉头干渴得难受,我才害怕起来……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日下午在我不见之后,她坐着邻家叔叔的摩托车发疯似地找我,等到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附近找到我时,时间的车轮已经到停到了傍晚,我早就精疲力竭,却还是一直在往前走。
这是我20年人生中第一次独自离家寻找远方,它在记忆里存活了下来。自那之后,我再未独自大胆地离家出行,但心中涌动的欲去远方的念头却并未消磨反而更加强烈,一如暗涌之下的滚滚深情,找到一种平和的方式静止片刻,然后默默等待成长带来的契机,等待着在遥远未来的某一天,能够真正地走到远方去,看一看。
这样的等待一晃就是13年,高考填志愿那一天,我把所有志愿都填到了和故乡相隔20多个纬度的城市,任凭父母一再劝阻我留在湖南,也固执坚持要去远方的梦想。只有我自己知道,自5岁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等待着这一天,等待着拥抱曾在我梦中出现无数次的远方——那里有连天芳草,有盛大的树影,有翱翔的雄鹰,有无限大的洁净蓝天,有热情的人们,那里还有我所期待的另一种生活。当我真正踏上北行的列车时,激动和期待满满地压抑住所有其它的情绪,兴奋得内心狂跳。夜里靠在窗口听着轰隆轰隆车轨撞击的响声,一刻也不能睡眠,看着天一点点亮起来,听到有人大喊,“经过黄河喽!”眼角的泪差一点就落了下来。曾一度让我觉得拥挤的南方就这样被我抛开,那无尽的细雨,温吞的湖水,潮湿的空气是真真切切的离我远去了,而我将要迎来新的人生,我就要遇见远方了。
我以为自己已经如《三个六月》里所说的“你最后抵达的就是你最想要到达的地方”那样,闹固停靠在了最后一站——最想要抵达的远方,却在新鲜感被无助无奈取代,当陌生世界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满意现在的生活,是否真的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离开南方小镇后的两年里,我没有看到曾日夜怀想的远方,只在无数狂轰滥炸的信息下,在所谓的主流大潮里,学会了拒绝,失去了勇气,没有了单纯,变得油滑世故,活得庸庸碌碌。我的失望一下子变得无可救药,只能反复追问自己,在北京梦巨大的外衣之下,我究竟种下了多少青春的谎言?这里难道就是我要的远方么?
当收到南国友人温暖的书信的时候,看到她关切的娟秀小字,翻开他寄来的薄薄珍藏小书,我的内心才豁然明亮起来,才找到自己的一点点价值;当给家里打电话,听到父母不变的唠叨“你还好吗?”“卡里还有钱么?”“家里很好,你要照顾好自己”的时候,才真正明白过来,原来我一直都活在用青春编织的华丽外套里,死死躲在里面以为这狭小的天地就是一切,就是未来,却不明白故乡才是我最想要去的远方,远方一直就是故乡。我的梦想从故乡开始,那里的土地和天空记得我的成长,在我回溯时光之际,能够紧紧抓住的也只是那里的一束月光、一捧泥土。我的故乡有春天烂漫的鲜花,有夏季浓郁的树荫,有秋天无垠的稻田,有冬日暖暖的阳光,有最爱我的人们,有最熟悉亲切的生活,还有让那我安定的所有力量,我的心就在那一片广阔的土地上自由驰骋,春夏秋冬,雨雪晴阴,日日歌唱,夜夜舞蹈。
而如今,在不得归家的北京夏夜里,就让漂浮的梦带着我飞过黄河,飞过长江,回到远方故乡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