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随笔】(1) 如果要问最喜欢
这篇重写了一遍
如果要问最喜欢的诗词是哪一首,大概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限定在词的范围内,我脑海里一下子就想起来的词倒是有那么几首,但也很难说是不是最喜欢……
1.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最先想起来的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7366349/
这首也是我创建豆瓣小组“每天一首古典诗词”后发的第一帖。从词本身来讲,上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感强烈;下片“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时空完美结合——流动的画面,让人有种影视大片的既视感。而在情绪方面,从意气飞扬到淡然处之,又仿佛在听一首音乐的不同乐章。能让短短几句文字具有如此震撼的音画效果,不得不说苏轼厉害。
据说这首词的崇拜者很多——网上看到篇论文 “历代次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定量分析”,说这首词是宋词中被历史上的词人步韵最多的一首,有115人步韵的258首作品……其中辛弃疾居然都步韵了四首——而苏轼和辛弃疾,正好是我最喜欢的四个词人中的前两个。
我喜欢苏轼,是因为他既能写“老夫聊发少年狂”,也能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论哪种风格,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这首念奴娇,我想了想,大概算不得我最喜欢的——之所以最先想起来,还是因为我最爱的是周瑜吧……
关于这首词的歌也听了几个版本,但没有特别喜欢的……倒是比较喜欢王者荣耀诗会里沈磊老师这个朗诵的配乐……(但朗诵本身的节奏及音调处理,多处我都不太赞同)
2.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问:“能送我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吗 ?”我当时的回答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想,如果一定要说最喜欢,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大概就是我最喜欢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7373763/
正好,这首也是我在“每天一首古典诗词”小组里发的第二帖。如果说刚刚那第一帖不算是最喜欢,那这第二帖,总该是了吧……至于为什么是最喜欢,大概是因为,总是一个人看焰火的我,等你等得太久了吧……
我还想起来,当年读博的时候,项目中期检查的那天在英国,正好是元宵节——于是我的PPT末尾如下——

记得我在讲这最后一页时,深情地念完那段英文后,大言不惭地说这是我对我们这个项目要说的话( ╯□╰ )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也是够可以的……
话说辛弃疾之所以是我第二喜欢的词人,理由跟苏轼其实是一样的——他也是个豪放跟婉约这两种风格都玩得很转的人。要说为啥把他排在第二而把苏轼排在第一,我想了想,除了苏轼给我心爱的周瑜打了广告的原因,大概还因为,苏轼是摩羯座……
除了上面这一首,辛弃疾还有一首不是特别有名的词也让我印象很深:
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9169919/
当时读到这首我是相当地惊讶,没想到辛弃疾能婉约到这个地步——如果遮掉名字,我还以为是纳兰容若写的……因为当时印象实在太深,我还仿写了一首:
说回前面的青玉案,可惜这么好的词,也没有我特别喜欢的歌曲的版本。以下两个版本还算可以接受吧。第一个其实挺不错的,但我不太接受给这词配钢琴——虽然这版本听起来并没有违和感,但我就是很固执地不希望这首配西洋乐器……第二个版本,我不太喜欢Winky诗的演唱,水玥儿的纯笛子版都比这好听……
3. 晁冲之的《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青玉案那首之所以让很多人喜欢,重点当然是在最后几句。但有一首词,可能不像前两首那样被大家熟知,但几乎句句是经典(所以,为什么这首不是非常出名?……)。因此,说到我喜欢的词,这首也是必会被我想到的,而且这首下片的结句还被我用来做了博客名。这就是晁冲之的《临江仙》: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3157745/
上片结句“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很容易让人想起纳兰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估摸着纳兰不只这句,有可能“当时只道是寻常”那句都是从这得到的灵感。知乎上有人问“人生若只如初见”比“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妙在哪里,为什么前者被大众推崇,后者少有人提及。 我觉着,大概是前者这句“人生”显得高大上,与“初见”对比强烈,又是全诗的开头,让人惊艳吧。而后者,毕竟是“寻常”……不过要我说,纳兰那句其实不如晁冲之的。因为前者可以是任何人,后者却是身边熟悉、甚至亲密的人——对后者觉得不如初,才更加让人悲哀。念着初见很容易,念着寻常却很难——所以我一直认为,纳兰的“当时只道是寻常”那一首,比“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首好很多。从写作背景来看,晁冲之这首不是写男女之情的,可能这也是他这首没有纳兰的那首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不过,弄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虽然重要,但我觉得也没有那么重要……读者能读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比如纳兰就能把这些句子套用到其他场景。
而晁冲之这首,说它几乎句句经典,再一个例子就是,就算不起眼的首句,“忆昔西池池上饮”,也被模仿过多次。比如看《甄嬛传》的时候,很多人一定会想起“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句词——而陈与义的这首词开头的第一句却是,“忆昔午桥桥上饮”……此外还有赵长卿的“忆昔去年花下饮”,刘克庄的“去岁越王台上饮”……我之前写的一首《临江仙》也特地跟风同饮了一下:
至于“别来不寄一行书”与欧阳修的“别后不知君远近…渐行渐远渐无书”,以及“相思休问定何如”与晏小七的“相思本是无凭语”,谁借鉴了谁就不好说。只是我用来做博客名的“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这句,虽然我觉得是全词中最好的一句,但读来却终是很不忍,于是我仿写的时候写成了“待得春去后,花落几人拾”——终究,我还是不希望没人管,依然希望有人拾……
我再次想了想,为什么有这么多好句子的这首词不是特别有名。虽然,晁冲之本人的词作确实不多,他本人在宋代词人中也不算很出名(他堂兄晁补之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但既然张若虚能孤篇盖全唐,词作少就不是理由……我觉得,这原因,大概还是和大多数人喜欢曹植的诗胜过丕少的诗一样吧——毕竟,“以感取胜”这种风格,是要能有耐心体会细水长流的人才能品味得到的。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相思休问定何如”,“别来不寄一行书”——莫不是从“郁陶思君未敢言,寄书浮云往不还”中来的灵感吧?……
话说,这首词的歌我是真没找到——谁叫它不够有名呢……
4. 蒋捷的《梅花引·荆溪阻雪》
我从未因为一首诗或者一首词喜欢上作者,除了蒋捷。所以,蒋捷的词里,我第一次读到的这首《梅花引》,也是必会出现在我脑海里的: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2262782/
从这首就很容易看出来,蒋捷的词风,很特别。蒋捷是我第三喜欢的词人,他的很多词,其实我未必十分喜欢其内容,但我十分喜欢其腔调……因为他的词,不用音乐,读着就是一首歌,而且构思也很精巧。
比如《声声慢》,可能多数人都只知道那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可是蒋捷的《声声慢》是这样的: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6891134/
——韵字全是“声”,这大概是最点题的声声慢了吧……还有《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2322769/
——于是乎,纳兰的“风也萧萧,雨也萧萧”又被我逮到……
其实蒋捷的很多词,初次读来很难让人想到是那样的写作背景……不过还是那句话,读者能读出什么才更要紧。(虽然一读写作背景,就会感觉纳兰的化用似乎把境界降低了…………)
没找着《梅花引》的歌,贴首他的《一剪梅》的歌吧:
说到最喜欢的词,我一下子想起来的大概就是上面这四首,其中三首也正好分别出自我最喜欢的三个词人。我前面说了我最喜欢的词人有四个,这最后一个,就是纳兰性德。纳兰的词我喜欢的也有很多,只是好像没有一首是在提到“最喜欢”时能想起的……其实倒跟刚刚吐槽的“境界”无关——我觉得他的词里我找不出最爱,大概是他的词风有点单一,让我出现审美疲劳了……于是我又想起了我以前有篇文里评价我师傅时说过的话,此处找打地再说一遍:“他的词风少了些变化,读多了让我腻歪”(狗头保命……)。
© 本文版权归 polymerca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