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3 - 看完这本书之后,对创业的兴趣和信心又减少了73.25%
16年夏在苏州实习了一个月,当时去了很多游览苏州这个城市必去的一些地方,拙政园、苏州博物馆、平江路等等,但唯独没有去苏州工业园区的诚品书店。一来当时所住地方离工业园区非常远,二来也觉得书店而已,并未有什么值得逛的地方。
读完《诚品时光》以后,后悔之意油然而生,如果有机会再去一次苏州的话,一定要去看看。
剔除了本书中很多明显虚张或者带有宣传意味的称赞之后,你依然能感受到吴清友创办诚品时候的那种初心,这是真的对于艺术的追求才支撑这样一个品牌“慢工出细活”。书店作为线下场所,单独进行纸质书籍的销售已经很难再真正的吸引到顾客了,电子书以及线上化对于线下书店的冲击之大迫使行业进行新的商业模式的探索,其实我觉得诚品想要做的事情不是没有别人想到过,只是没有别人真正的踏踏实实的、花个十五年、三十年的时间去落地。我一直相信,普天之下没有一个真正的商业模式是别人完全没有想过的,但真正成功的那个人,一定是具备了非常多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才最后等到了那个正确的时间点。
创业需要有合得来的人。我在一级市场接触过很多很多的投资者,多数投资者都会跟书中提及那些机构一样,在企业年复一年的亏损中,不断焦虑、不断期待,迫切的想要自己投资的企业尽快开始盈利、开始筹划上市、开始进行更多的资本运作。诚品很幸运,遇到了一群等得起的投资机构,“人和”的因素应该是成功路上最难实现的前提条件。每个人在这世界上都被各种各样的利益方裹挟着,有时你很难理解别人为何做出这样选择的时候,如果多从他的立场上想一想,便觉得不难理解,如果还是无法理解,那么背后一定有其他你未曾知晓的力量。
还要有老天的眷顾。如果你在20年前告诉如日中天的柯达说数码相机未来会取代胶卷,想必柯达老板绝对会嗤之以鼻,如果你在2010年以前创业做团购和点评,结局注定是失败,那时候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智能手机覆盖还很低。同样,如果你反思为什么中国大陆在二十、三十年前没有出现诚品一样的连锁书店,那你一定会发现最重要的一点是几十年前的中国线下图书市场,基本分为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国营企业和大量存在的当地企业,而所有这些企业中,教辅资料一定是占收入比重最大的类别——你很难对从饥饿往温饱走的经济说,你慢一点发展,注意经济发展的质量——这是不可能的。
还要有地方特色。本土化这件事实在太重要了,这也是诚品做的最好的一点,因地制宜,根据各个地方不同的特色在保证统一的管理能力的同时尽可能的突出不同门店的特色,也在最大程度上融入当地。在这一点上,全球市值最大的一些上市公司都深有体会,外国人来中国,中国人去外国,不管你的产品在大本营做得多好,一旦出海,就要去适配当地的文化、习惯、语言等等。
诚品确实是书与非书最好的践行者,他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和我一直想成为的青旅老板很相似,其提供的是一个场所,但又不仅仅是一个场所。青旅是身体的休息地,也希望能有精神上的放松和真正的宾至如归,书店是精神的旅途,却也很在意身体的放松和氛围的优雅。
书里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讲二代目的故事,创业不易,守业也很难,难在理念,难在威望,难在位置。新人总有新的理念,自古以来保守党和维新派之争从未停歇,新人上位之时尤其如此;新人总会面临质疑,没有打江山的资历,却要承担守江山的重任,总有更有资历的老人会指手画脚,只要有变化,打破了原有利益蛋糕分配的局面,就会面临压力;新人总要承担扩充规模的KPI,不进则退,你只能拼命向前,背后都是无尽的指责和质疑。
哎,可是看完这本书之后,对创业的兴趣和信心又减少了73.25%…真的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