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焦虑之下,我选择从互联网“大厂”辞职

在之前三期「梨时间」公益分享中
我们探讨了关于留学“薅羊毛”和时间管理的技巧
也收到了很多来自大家的反馈
其中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无外乎不确定性和焦虑
即uncetainty和ambiguity
这不仅是每年申请CMU这样的名校会被逼问的面试题
也是今年,全人类都在面临的巨大考验: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不确定性和焦虑?



在今年,史上最难的求职季和申请季,
思蓓导师选择了离开“大厂”,追寻自己的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经历了无数不确定性和焦虑,
她又是如何克服并做出选择的呢?
本次分享的主要内容有:
1.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相对确定的目标
2.转化不了时,一些缓解焦虑的tips
3.Q&A:解决同学们最常见的焦虑

「不确定-相对确定」
探寻职业生涯的目标
我自己其实是一个重度焦虑的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焦虑和纠结。因此在做出辞职决定之前,我反复思考了一两个月。面对不确定性,我有两个思路:
1.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相对确定的目标
2.实在转化不了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缓解焦虑
首先需要声明一下,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今天分享的内容主要来自Tim Urban的博文,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他的网站阅读原文。我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一些例子为大家带来自己的解读。

Tim Urban和他创立的网站wait but why


这里,我们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条河流,一开始是童年的池塘,接着流入大学(高等教育)的池塘,之后进入比较曲折的职业轨道,再到最后进入退休的池塘。
我们可以对照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在高考之前,大部分人的发展轨迹都是比较相似且平稳的:学习、参加高考、进入大学,选择也相对固定。但进入大学,开始职业选择之后,大家的路径就开始变得非常不一样了。

童年的池塘——大家都在往一个方向前进

大学的池塘——人与人开始出现不同的选择,形成了不同的群体或个体,这时,周围的环境还是相对稳定的

进入大三、大四,预备进入社会——突然发现平静的池塘之外是阴云密布和电闪雷鸣,我们需要一个人面对全世界,不会再有人为我们指点方向。

这时,世界仿佛在告诉你:接下来的路需要你自己走了。

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三种不同类型的人:
第一种人:完全不知道怎么选(❓)
第二种人:有一个方向,但内心觉得可能是错的
第三种人:有方向,并且是对的(这里的对错是基于自己当下的判断和对自己的认知)
那就产生了第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箭头,并尽可能让它在当下是正确的呢?


这里,我们引入了一个模型:愿望盒子与现实盒子。愿望盒子即我们想要的东西,现实盒子则代表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而我们的选择则应该来自想要的和现实情况的交集。
因此为了找出自己的人生箭头,第一步,我们就需要搞清楚愿望盒子和现实盒子里有什么。

“我到底想要什么?”——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因为人是随着时间不断改变的,去年的自己和今年的自己想要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介绍一个好帮手:一只非常可爱的章鱼。(这里画了5条触手,但触手数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增减)
八爪鱼模型
这只章鱼代表了我们欲望的合集,每条触手代表一个欲望领域,包括:个人发展欲望、生活方式欲望、生存欲望、道德欲望、社交欲望等等,这些欲望组成了我们想要的东西,但却并不是和谐共存的。

个人触手认为:“我要实现自己的个人潜力(比如希望成为一个很成功的设计师)。”但这时,不可避免地,我们就需要牺牲一些东西,比如身体和精神状况、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这时,生活方式的触角就会发出呐喊:“你不能为了成就自己而牺牲我。”

道德触角则代表着公益或者帮助他人。但当道德欲望得到了满足,却并没有让你出名,或是给到你相应的回报时,你的社交触手可能就会开始呐喊:“不要做蠢事了,你做这些有更被人喜爱吗?有更受欢迎吗?”

而在这些触手彼此吵得不可开交时,最下方的生存触手也发出了它的呐喊:“你们有人注意到下个月的房租吗?我们快要没饭吃啦!你们都只管自己想要的,有人看看我好吗?”
我们会发现,每一条触手之间都是有矛盾的。比如你想选择一个非常有名的学校,既可以拓展人脉,也能够获得自己社交圈内的赞美,但是这个专业偏偏非常贵,这个时候,你会选择听从实际触手,还是社交触手呢?
因此在做选择之前,我们需要学会处理触手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欲望按类别排个序:我们最需要的、其次、再次、最后是什么?
地下室模型
这时,我们就需要引入第二个工具。想象一下,我们进入了一个三层的地下室,第一层是你的渴望,第二层是审讯室,第三层是否认监狱。

第一层:你认为你的渴望是什么,要问得很细。我们可以从自己害怕的东西入手,一层一层去剖析:比如我想换工作,但我不敢,为什么? 是因为害怕没有稳定的收入保障,还是因为从一个大公司跳槽到小公司,担心周围人的目光?……通过这一系列对自己的review,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触手的初步排序。
第二层,审视这些渴望。它们真的是你的渴望么?你会发现很多渴望是戴着面具的,当你摘下面具,后面可能站着你的父母,比如很多父母会说:“我这是为你好。”或是“你这样走最好。”这其实是他们加在你身上的期望。

又比如你的同龄人,有的选择考研,有的选择出国,有的选择成为公务员,甚至有的可以直接继承家业。“周围的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样的渴望也不是你发自内心的,而受到了同伴的影响。
甚至有可能,面具后站着7岁时的你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或执念至今依然存在,但你却已经不是当时的你了。

这些你以为的渴望可能并不真正来自于你,而是受到了家庭、同伴、童年、环境等等各种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
把这些假的渴望赶走之后,我们可以回到地下室的一楼,重新梳理自己的表层渴望,循环往复。当这两步都完成之后,就到了地下室的第三层:否认监狱。

这里充斥着我们负面、阴暗、拿不上台面的想法。但当我们真正面对它的时候,却往往能发现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那些被遗忘甚至拒绝的渴望找出来。
借用主持人黄晨导师一个生(bǐ)动(jiào)形(ě)象(xin)的比喻:在看到一颗费列罗时,我们需要剥开外层的巧克力,才能吃到里面的榛子仁,但我们往往无法直接判断外层包裹的是巧克力还是💩
真实的欲望往往包裹在阴暗的外表之下,在地下三层,被我们深埋心底、刻意遗忘的角落里,我们需要挖掘出自己最深层、最纯净的渴望。

这个过程往往并不轻松,比如我一直对身材比较自卑,不敢坐在台前。我发现很多东西是我一直都很想做,但又一直压抑自己,告诉自己“我不能做”的。上一次这样完整的反思后,我发现自己深藏心底的一个愿望是成为演员。且不论实现的可行性,首先是发现它、承认它、直面它,就已经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了。(给可爱又自信的思蓓导师👏)
因此在尝试的过程中,大家感到任何不适都可以先停下来,深吸一口气,直面自己内心的欲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书架(金字塔)模型
进入这一步,大家已经找到自己内心的渴望,很可能不只一个,我们就需要对它们进行优先级排序。这里我们引入了书架模型 (或金字塔模型)。

从上往下看,最顶层的是“不可妥协之碗”,代表的是你“这辈子一定要做到的事情”;接着就是顶层渴望:很难但我也要去做;再往下的是中层渴望:要尽量避免失败;最后就是底层渴望:能实现最好。书架旁边还有一个垃圾桶,即需要抵制的渴望。
在使用这个模型排序的过程中,上层越少,下层越多越好,也更加容易实现,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拥有很多重要的目标。

在经历以上三个模型之后,我们再回到最初的愿望盒子和现实盒子,会发现愿望盒子已经差不多装满了,那么具体怎么实现呢?就要看我们的现实盒子——
现实盒子展示的是你对现实的认知(理想盒子是你认为你要什么)。比如我发现自己既想做服务设计师,又对写作很感兴趣,同时也喜欢与人交流,想成为一名记者,那应该怎么选呢?

假设现在有三条赛道,A代表我们现在的起点,⭐代表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它们中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
赛道1:我是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背景不错,毕业之后的目标是去到某大厂设计部门或设计咨询公司,那么这条路可能就没有那么长,难度相对较小。
赛道2:我是一个非设计专业的学生,同样希望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相对的这条路就会长一些。
赛道3:我是一个没有任何设计基础和设计思维的学生,我的目标是创立一个比苹果/google设计做得更好的公司,那么这条路就非常漫长了。

我们不是一定要选路最短的那条路,也不是一定不能选择最长的路径,这里有一个公式:成就=步伐✖时间——步伐即实力,时间则是我们愿意为之付出的坚持。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本身天赋可能没那么高,对设计的兴趣也只是一般,他决定只申请两个月,如果两个月没有拿到满意的offer就放弃,那么他的步伐和时间数值都是很小的,即使这条路径看似很短,他也很难到达。
相反的,我是一个设计门外汉,但我这一生的目标就是穷尽一切做出一个比苹果更好的设计,我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时间,那么这条路虽然很长,却不一定行不通。


最后也是在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完成了愿望盒子和现实盒子的整理,终于获得了它们的交集:选项盒子。根据自己的计划,开始实际行动吧!(这一部分即根据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前进,在梨时间第三期中蓝萱导师也详细地为我们进行了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愿望盒子、现实盒子和选项盒子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设计中的迭代一样,随着自我的反思,现实世界的改变,以及你操作过程中获得的反馈, 它们都是在不断改变的。

正如黄晨导师说过的:“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么只能把选择变得正确。”我们不用过于焦虑,因为这不是一条选择了就要一条道走到黑,不能改变的路,这个系统是不断流转的,我们可以灵活地调整自己的选择。

「无法转化时,缓解焦虑」
减轻焦虑的小tips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可能暂时无法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相对确定的目标,依然饱受焦虑的折磨。这里,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小tips,我在非常焦虑的时候会怎么做:
1.深呼吸
很废话但是真的很管用。
2.立马去做
马上去做点什么,哪怕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小的事情,你需要在这个时候有一点掌控感。比如我可能会去打扫卫生,或者甚至是拆几个快递。
3.缓解信息不对称性
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焦虑其实来源于不确定某些事情。
比如我在选择申请米理的时候,已经是大四的9月了,米理的截止日期是11月中旬。由于一开始完全没有出国的打算(原本打算考研或工作),我当时既没有语言成绩也没有作品集,且对留学的信息完全不了解,基本处于信息完全不对称的环境中。是当时的老师鼓励我说:“你都不知道为什么焦虑?怎么不去查一查呢?”
所以我开始着手查米理的申请条件,发现语言、时间、作品和费用都是我可以接受的,于是在明确自己的目标和需要做的事情之后,尽管只有两个半月不到的时间,我还是像上了发条一样,完成了申请。
4.心理学角度的舒缓
如果焦虑已经让你丧失了所有的兴趣,并且持续了一段时间,影响到了你的生活和工作,那么我建议你可以去寻找心理上的帮助。并不是有心理疾病才需要寻求心理帮助,可能你遇到的只是一次心理“感冒”,专业的心理咨询都能帮到你。

「针对焦虑的Q&A」

针对直播过程中同学们的常见焦虑,思蓓导师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了解答:

你经历过哪些焦虑或者不确定?是怎么克服的?


工作,这样的焦虑要如何缓解?



在思蓓导师的分享中,我们会发现其实人生也是一个设计-迭代-验证-完善的循环过程,我们不可能100%踩准每一个节奏,也不可能100%选择“正确”的方向,但相信通过愿望盒子-现实盒子-选项盒子的不断反思和迭代,我们都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思蓓导师的服务设计原型工作坊也已经上线啦~对设计原型搭建和迭代流程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扫描下图二维码学起来咯~👇


-
随时反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9 01: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