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友总是“忽冷忽热”,分手后该怎样挽回?
我曾经接到过一个很典型的咨询案例,她的男朋友对她总是忽冷忽热,两个人为了这件事争吵不断。
我了解了情况以后才发现,对方是一种回避型的人格。
回避型人格的人很难拥有一段长久稳定的关系,但他们性格中的一些特质也让人又爱又恨。
那到底回避型人格有怎样的特质呢?又应该如何跟他们相处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回避型人格的特点就是——
冷漠、疏离、回避亲密关系、喜欢独来独往、总是让人猜不透。
在一般朋友和同事的眼里,回避型人格常常是一种比较神秘、自由的存在:
他们在学习、工作中一般都比较努力,并且能力比较强,所以他的“冷漠和疏离”就被解读为一种“高级感”,这种高级感会在无形中给他们加上一层滤镜——
他们的“不苟言笑”会被解读为“稳重、不轻浮”;
他们的“独来独往”会被解读为“神秘”,引发众人的无限遐想;
他们的“不喜欢被束缚”会被解读为“不羁的灵魂”;
很多人就是这样被他们吸引,去靠近他们的。
但只有跟他们恋爱了以后,才会发现:
他们有时候是真的很冷,冷到冰窖里的那种冷,跟他们亲近可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
很难弄清楚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问半天也问不出什么,全靠自己去猜;
而且跟他相处有很多禁忌,不能束缚他、不能说他不好;
跟前任牵扯不清,说多少遍都没什么用;
还会经常嫌弃自己,一点儿小毛病都会被说。
※在恋爱中,回避型人格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
1.他太粘人了,一点儿都不独立
2.他一直在干涉我的生活,我快受不了了
3.他就是想控制我,其实并不是真的爱我
4.要是跟前任在一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5.我想离开这里,我快喘不过气来了
6.我一个人过可能会更好一些
※他们还会运用很多手段,来维护自己在一段感情中的地位:
1.跟对方恋爱好几年,也没有给对方一个十分稳定的感觉
2.不会轻易说“我爱你”
3.对伴侣保留自己的小秘密,通过保持神秘来捍卫自己的独立性
4.会在恋爱很甜蜜的时刻,突然推开对方
5.会跟别人调情,给对方一些危机感
6.在分手后也忘不掉前任
7.有时会抗拒身体接触,也不愿和伴侣同床、抗拒性生活,与伴侣一起走时也要保持几步的距离
8.总是会将伴侣的小缺点扩大,比如对方的说话方式,穿衣品味、吃相等,甚至会因此丧失恋爱的感觉。
总结一句话:他们看起来并不那么需要亲密关系,他们一个人也会过得很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两个点:
1、冷漠和疏离可能在别人看起来是挺酷的,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不过是他们的武器。
2、他们总是喜欢跟对方强调自身的独立,也同样要求别人独立。
那么问题来了——回避型的人是不是真的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不需要亲密关系,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依恋理论的研究者曾经做过实验,实验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他们对于亲密关系确实没有太多的敏感度,好像不需要亲密关系。
但当实验者设置了一些干扰因素,比如猜谜语等任务的时候,再去测试他们对亲密关系的敏感度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跟其他依恋风格的人的敏感度是一样的。
最后,实验发现:
自由的灵魂只是让他们维持自身赖以生存的那种高傲、无拘无束的一种心理防线,这种心理防线在他们面对一些高压事件,比如离婚、疾病等的时候,很容易被击溃。这时候的他们,跟焦虑型人格的表现没有什么区别。
也就是说,他们表现出来的疏离和独立只是他们的一种保护方式,实际上他们也渴望亲密关系,只是对别人缺乏信任,所以总是压抑自己的感情。
他们与另一半的相处模式经常会是:疏离、逃避——慢慢信任——发现对方的缺点————不再信任——转身跑掉
回避型人格的恋爱模式
为什么他们会产生这样的恋爱模式呢?这一切都源于他们的内在逻辑:
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我对别人没有吸引力)——不能太依赖别人(别人不认可我)——任何人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别人不值得信任)——我们不太合适,我要走(我先离开,就能避免被伤害)
所以他们就形成了大家所能看到的一些行为模式:
渴望——渴望亲密关系;恐惧——害怕被拒绝;逃避——别人不理解我,说了也没用;不接受批评——果然我不值得被爱;疏离——对所有人都若即若离;否认——否认自己的需求,我不需要亲密关系;
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内在逻辑和行为模式呢?
研究表明,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基因、原生家庭和恋爱经验。
1、进化因素
在远古时代,人们以群体部落的社会结构,有效增加生存的几率,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那些能与群体进行割裂、独立生存的个体,就能获取比同类更多的生存资源.
这种与群体割裂的本能,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被写入了我们的基因中,就成为了人类群体中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
他们的“独立、坚强”的特质在那个时候无疑是一种生存优势。
但这种生存优势放到现在、放到感情中,就会对感情造成伤害。研究表明,回避型依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相对较低。
2、早期生存环境
在我们个体的发育过程中,对我们的人格塑造和养成最大的,就是我们的养育者,也就是我们的父母。在0到6岁之间,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和人格基本上就已经定型了。
而回避型依恋的父母,常常是无法给孩子足够的回应和爱,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比如生活压力、教育背景等,经常无视、拒绝、打压孩子。
我们知道,在婴儿时期,父母就是孩子的一切,是孩子赖以生存的养分,父母给到孩子什么,孩子就吸收到什么。
如果父母总是给孩子负面的信息:
“你怎么这么笨!气死我了。”
“我养你这么辛苦,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儿心?”
“你爸爸根本不喜欢你!”
“一边去,我忙着呢!”
那孩子就会在内心里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没有人会帮我,只有我一个人。
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建立起这样的认知——
我不好、不很坏、我是累赘、我不值得被爱;
不再期待别人的回应,凡事只想靠自己;
不再尝试跟别人建立联结,因为他知道自己会被拒绝。
3、成长经历
研究表明,70%—75%的人,成年之后保持了早期的依恋风格,也就是说,我们早期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依恋风格是可以在后天的经历中被改变的。
这个经历包括恋爱经历和与其他人相处的经历。
比如经常被同伴嘲笑,长期遭受校园霸凌,又不敢跟父母讲,长期遭到老师的批评、打压,或是初恋就遭遇前任背叛等。
这些学生时代的经历,是我们第一次踏入社会的经历,会对我们的早期人格进行重新塑造,如果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可能会对我们的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冲击。这个重塑的过程也会变得十分痛苦和漫长。
但这里想说一句,每一种风格的产生,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增加生存的概率,是人的一种生存哲学,只是生存优势并不等同于爱情自如。
但虽然是这么说,很多人在遇到回避型恋人的时候,会特别抓狂,他们的冷漠、疏离和不信任经常让很多人不知道要怎么办。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下,如果你另一半是回避型恋人,你要怎么跟对方相处。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愿意为爱情努力改变的女人,也不想再逃避问题、不想再承受更大的损失、不想永远的失去他,可以加我,说出你的故事,我给你提供最实际的挽回帮助:yiai8266
回避型恋人被称为“孤独的旅行者”,要跟他们相处,核心就是要理解他们的孤独和矛盾,并给他们足够的尊重,与他们保持安全距离。
很多人在遇到回避型人格,被他们忽冷忽热的行事风格晃到以后,就认定对方是渣男或渣女。但当你看完前面的分析以后,就应该知道,他们的忽冷忽热是源于不自信和不相信别人。
※他们纠结的内心:
离得远的时候,他们会渴望与别人的关系更近一步——“你不是说你喜欢我吗?你喜欢我什么?你真的了解我吗?嗯,看起来我们一起也挺不错的,试试一起出去玩?”
但离得很近的时候,就会引发他们内心的恐慌——“离得这么近,会不会有危险?他会不会伤害我?不行不行,太近了,我需要自己的空间,呼吸一下。”
而他们并不会把自己这样复杂的心理过程告诉对方,很多人就会觉得很困惑。
他们甚至还会给对方发很多废物测试——分手吧,你不是真的爱我。
如果这个时候你当真了,跟他分开,那他就会想——我就知道他不值得信任。
所以,与对方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对他来说特别重要。
所谓的安全距离就是,不过分索取,适度给予,他需要的时候,你能在他身边。
※不过分跟对方索取情绪价值:
“这都几点了,你还知道你回家啊!”
“你知道我等了你多久吗?”
“我再也不相信你了!”
“你在做事情之前,考虑过我吗?”
“你心里还有我吗?”
※当你很想跟对方亲近,但对方十分冷淡的时候:
首先要表示自己的理解——“我知道我们才恋爱没多久,这样显得太着急了。”
然后可以利用一个递减思维——先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要求,比如跟自己回家见父母,对方觉得压力太大,那你可以提出,先见见自己的朋友。他就更容易接受,并且不会觉得自己的安全感被破坏。
如果想要让你的挽回成功率更大效果更好,可以找到老师,一对一的分析,具体分析你的问题,告诉你到底该如何去做,挽回心爱的他,逆转姿态。
※当对方忽冷忽热的时候:
不要指责对方渣,要认可对方的行为,可以跟他说:
“既然你不想来找我,那我就去忙别的了,你想找我的时候,再来找我吧,我等你的消息。我希望到时候你能跟我说一下发生了什么。”
※当对方给你做废物测试的时候:
不要被对方影响,先尊重他的选择,跟他说:“如果你确定要这样,那我尊重你”;
然后给对方几个小时的时间,两个人冷静一下,几个小时以后再联系对方:
“别生气了,这么点小事,没必要闹成这样。这件事我也有责任,是我没有事先安排好,我也不是不尊重你,你别生气了好吗?我给你做好吃的,补偿你。”
这样,先让他有一个喘息的过程,让他释放自己的恐惧感,然后联系他,表明自己的态度,让知道你不是要伤害他。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诚恳地表达出自己对他的爱:
“我很喜欢跟你在一起的感觉。”
“你是我见过的,最靠谱的人。”
“不愧是我喜欢的人!”
※最重要的一点,当他向你求助的时候,一定不要拒绝他!
回避型人格尤其害怕的就是感受到别人的拒绝,他很少会主动跟别人提出要求,但只要是提出了要求,就一定是鼓足了勇气,“再信任一次吧,也许结果会不错”,然后期待别人给出回应的。
如果对方没有给出想要的回应,他立马就会冷下来,从此以后绝对不会再提出要求、不会再有所期待了。
这样时间长了以后,他就会慢慢对你建立起信任感,你们的相处就会融洽很多了。
其实,我们要明白,所谓不同的依恋类型,只是对亲密关系的需要程度不一样,当你能理解他的这种需求,主动表达出自己的这种需求,对方感受到你给他的安全感的同时,就会给你相应的回馈。
两个人相处是否能融洽,无非是看是否能在各自的需求和生活方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了,就能愉快、舒服地相处。
如果你对你的感情,仍有不甘,想要让你的挽回更加的顺利,想知道对方心里到底想什么,评估挽回的概率。那么可以找我,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把你的情况详细告诉老师,老师帮你客观分析:yiai8266
-
一对樹崽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11 15:43:33
-
她的少年她的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14 23:01:19
-
橙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8 09:37:26
-
李DaDa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4 22:23:44
-
哔卟嘀吧卟嘀蹦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6 12:34:23
-
苏浅浅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5 19:11:42
-
巴塞罗那番茄汁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1 08:59:52
-
鲸在水底游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04 17:20:13
-
豆油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01 01:29:30
-
崔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8 12:09:19
-
十九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8 11:39:27
-
吴凡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8 10:45:11
-
加油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52:51
-
没有奥特曼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52:08
-
无厘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51:26
-
呜呼拉呼~变身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51:23
-
阿卡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50:51
-
游识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50:07
-
双音yolk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9:42
-
溜溜哒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9:09
-
流量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8:40
-
走在路上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8:12
-
萌萌哒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7:31
-
木子李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6:04
-
过客156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6:03
-
K.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5:42
-
沉寂用户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5:32
-
豆友198422390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5:28
-
金虎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5:18
-
阿芩对数学过敏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5:10
-
Miss杨小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5:05
-
萤火之森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4:18
-
长长久久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4:03
-
阿飞一飞中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3:38
-
辞归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3:2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3:05
-
琅椤鸢落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2:50
-
好喜欢炸鸡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2:26
-
朴秀荣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1:38
-
娱乐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1:33
-
柠檬成精的小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1:01
-
小狗无忧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