まわり・14 周一午后做脑皮层按摩
今天好开心呀!
昨天下了雨,今天天上终于起了大朵大朵的白云,暮夏的风凉凉的。
小李在上课前发我信息,问我一会直接回家吗?
于是一下课两人就直奔高円寺纯情街,点了咖啡甜甜圈,坐在廊下吹风聊天。
小李算是我最近新交的朋友吧。
我发现,来了日本遇到的可以约出来喝咖啡的人,绝对比想象中的更合得来。
每次和小李聊天,我都能从イライラ的状态,回归到舒适的状态。
我好想叫这位同龄人,李老师呀!
小李和我有着相似又极为不同的经历。
土生土长成都人,二十年来从没离开过成都。大一大二做校园广播,大三大四广播台实习;后来又从广播台转到电视台。从小众音乐广播节目,做到电视台电影频道。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做过播客。工作一年后,觉得那样的工作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辞去不少人羡慕的工作,来到日本继续求学。可以说有非常丰富的社会体验了。
不愧是"电视台"小李,访谈能力真是绝了。和她聊天,我老觉得自己的嘴根本跟不上脑袋里想的。和小李谈论宗教,教育,原生家庭,谈阅读,亚文化,摄影。我觉得这样的谈话,是在整理自己脑袋里的文件,审视自己,然后做输出训练。我们觉得这样的对话是大脑按摩。
文字,广播。
小李特别高兴我对广播的理解和别人不一样。甚至我们有共同喜欢的播客。
我特别欣赏小李表达观点的感觉。我跟她提议可以写博文记录下来呀。因为在大众文化泛滥的时代,能清楚表达自己观点,是了不起的能力、宝贵的资源。
对比一下写博文和做播客。我说写博文很容易陷入自恋的状态。因为文字输出的时候一边思考一边加工,加工的痕迹会更重些。而播客,就比如我们的对谈,我觉得自己的思考和输出更实时些,真实度也相应提升。
还有一点,做播客,尤其是对谈播客,思想的碰撞可以被记录下来。
图片,视频。
我和小李都喜欢摄影。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视频时代。
我们选择图片,都是因为,对于当前社交网络上表达个人意见有些悲观。
(当然这里又回归到了教育、大资本问题。当前的教育是否有些文化中心主义?大资本在我们表达观点的媒介上糟糕的碾压痕迹。)
杂志,音乐。
我们都有阅读杂志的习惯,都认为学生时代的杂志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小李:南方周末,城市画报,财经周刊,三联周刊。
我:环球人物,财经周刊,三联周刊,国家地理。
我说我是对平面比较敏感的人,对音乐一窍不通。但是特别想去了解灵魂乐,放克那一段历史。就是不知道切入口。
小李鼓励我放松接触就行。然后谈到宗教和音乐的关系。
宗教就是那个时代的"科学"呀;现在研究宗教,可能未来就是以这样的眼光看待现在的"科学"。
喔,好像顿悟了科学技术社会论的研究内容!
希望我和小李都健健康康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感觉每周都想预约李老师,一起享受川式脑部马杀鸡。
决定坚持输出。写点说点什么。
可能会和小李录播客!(膨胀了膨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