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 Part3-5
Night 3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1 阿德勒心理学否认寻求他人的认可。 2 是否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中?NO. 我们并不是为了他人的期待而活着,没有必要完全满足别人的期待。 3 课题分离:即“这是谁的课题/事情”,要把自己的事情与他人的事情分离开。根据某件事情的结果有谁来承担,来判断这件事情是属于谁的。 4 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事情被他人干涉。 5 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6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强调主观能动性) 7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只是建议、评价自己的选择。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是别人的事情。 8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9 课题分离的程度也要控制好。 10 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逃避一切困难。 11 干涉别人的事情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12 对于“自由”的理解: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刻意追求被所有人认可,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畏惧”被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于人的自由。 13 在人际关系中,掌握主动牌。
Night 4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1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面对生活。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2 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3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同时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4 要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系,即以个人为中心 ➡ 为他人贡献=“我为他人做了什么” ➡ 创造价值。 5 一味地在意别人如何看我,终点落在了“我”,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6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7 心胸宽阔不畏惧,就是要把自己放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了解世界之大,团体之多,就会明白自己在某个框架中所经受的痛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8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指控,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9 关于表扬和批评: 1⃣️表扬某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无能力者所做的评价”的含义,高高在上的感觉,上下级关系,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 2⃣️表扬或者批评只是“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 10 横向关系:平等的,平级的。 纵向关系:支配与被支配,操纵与被操纵,不平等的,上下级的关系。自卑感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 11 人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作是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通过干涉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坚信自己正确对方错误。 12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感谢、感激、喜悦”,叫做鼓励,援助。人们在听到感谢时,就会知道自己对别人有贡献。人只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可以获得勇气。 13 对别人给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方法,这些都能够给自己带来“我对别人有用”这样的感受。 14 请不要用“行为=别人做了什么”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看待他人,对别人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15 让他人感觉到他存在的重要性,有价值,被需要,这是平等关系的关键。 16 在工作中,横向关系是要有意识上的平等,并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瞻前顾后,从这里开始。 17 交友需要勇气。
Night 5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1 如何建立共同体感觉? 1⃣️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的normal,并尝试向更好努力,处于“进步的状态”,肯定性的达观。我们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勇气! ps: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2⃣️他者信赖:无条件的信赖。信赖的反义词是“怀疑”,如果你怀疑一个人,那么对方能够瞬间感受到你怀疑的目光,会凭直觉认为“这个人不信赖我”。 ps: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你一味的担心背叛,不敢信任他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ps:如果关系浅,破裂时的痛苦就会小,但这种关系在生活中产生的喜悦也就小。只有拿出“他者信赖”的勇气,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才会增加。 ps: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 3⃣️他者贡献: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贡献。他者贡献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2 具有神经质生活方式的人常常使用“大家”、“总是”、“一切”、“都”之类的词,如“大家都讨厌我”,“总是自己有损失”,“你哪里都不对”等。如果一个人常常说这种一般化的词语,就需要注意反思。 3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种话语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这种想法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以上三者,却将焦点聚焦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且企图评价整个世界。 3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例如“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家庭”,只是用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 4 只靠行为标准(工作),来认可自己的价值(赚钱)。那如果没有行动能力(退休)呢。 5 只要能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贡献感觉,那么就会幸福。幸福 = 贡献感 6 获得贡献感常见的手段,就是获得他人认可。贡献感的主体是“我”,获得他人认可的主体是“他人”。 7 人类都具有“优越感追求”这种普遍性的欲求。往往,当特别优秀的愿望实现不了的时候,就会转而希望特别差劲——“廉价的优越感”,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成为“特别的存在”。 8 要有接受自己平凡的勇气,我们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9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要注重当下。计划人生是“潜在性的人生”,实际的人生是“现实性的人生”。 10 人生就在此时此刻。关注当下的此时此刻,而不是一直想着目标,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11 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 12 当我们在遇到苦难时,更要向前看,更应该思考“今后能够做什么”。 13 他者贡献就是“引导之星”。 14 阿德勒认为,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