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2017.10.4的读后感
“她在这两个方面的自尊和她的独立的性格是一致的,因此她在对自己应得的待遇经过仔细思考之后,就从来不再去想她在名份上应该得到的同情和帮助了。她决定由自己的品质来决定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放弃自己对于一个陌生家庭这种法律上的权力,那不过是那个家庭中有一个成员因为一时的感情冲动,在教堂的名册上把他的名字写在她名字的旁边罢了。”
苔丝的自尊是不用说的。拒绝伤害自己的人提供帮助,不被世俗观念接受的同时也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爱的人做了任何事也不会给自己找任何理由去接受【可是最后可怜的苔丝是被逼得那样的绝望了呀】。
爸爸是一个总体来说有些不务正业的人,虽然之前一直在用家里的小马送牛奶,但是因为酗酒的缘故就总是误了事情;妈妈是一个会把天大的灾难看成头顶上即将飘走的乌云的人,不管是苔丝遭遇了那样的不幸亦或是被丈夫抛弃,妈妈的性格总给人一种轻快的感觉,虽然也不好说这样是好事还是坏事。妈妈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天然的关切和忧虑,但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却称不上一个称职的母亲,是因为和丈夫一起酗酒的缘故了吗?
如果说父母酗酒的习惯成为村里人不接受德北菲尔德家族的原因那也还可以接受,但是所谓的苔丝的风流韵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呀。一个被无辜伤害的少女因为没有保住自己未婚先孕的孩子就应该被人们唾弃指责吗,或者即使是不谈孩子的事,这样的苔丝难道是因为自己天生行为不端吗?我不知道这样的事情应该用道义论还是目的论来分析,但是结果之于意图很显然是微不足道的。目的论在这里有任何意义吗【这个名字可能会产生歧义吧,但是它看重的是结果的好坏而不是当事人的本来意图】。
人们分析问题的方式很多时候在经过局外人思考之后会觉得是那样的匪夷所思,而“多数人的暴政”这个时候就显得更为可怕了。
其实提前去看了结局,当时对于苔丝的死多半是惋惜和痛心,包括刚看完的那一刻也是这种心情。但是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那个社会,看看苔丝的丈夫、家人、灾难的源头所做的一切,我真的由衷地希望成为天使的苔丝可以不再担忧一切社会的指手画脚,不再担忧被所爱的人抛弃和轻视,不再顾忌母亲和孩子们的居无定所,啊,有什么比死亡更好了呢。在这所有所有压迫着折磨着苔丝的一切面前,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加美好了呢。是的,安琪儿最后醒悟过来了,等他在巴西历经苦难和终于看清自己才是被愚蠢的传统教条束缚得最深的人的时候,等他从见识广阔的同伴嘴里得到他确实不应该离开她的观点之后,安琪儿对自己残忍冷漠的决定后悔了,重新燃起了对苔丝的爱。
可是呢?可是呢。
早就在结婚当晚温暖的壁炉前我就已经看到了苔丝开始麻木的心,能说出“可是你不是她呀”的最亲爱的丈夫早就把苔丝所有的依靠和信任撕得粉碎。是的,自己坦白和别的女人荒唐的48小时就理所应当可以被理解被原谅,而不知情的被伤害的苔丝就是怎样的忠诚也无法再唤起自己任何的感情了,这样的社会,存在即正义,是吗。苔丝不会错的,杀人不会错,疯了也不会错,所谓的道德到底是让清白的人幸福还是让无辜的人跌入地狱,我也不知道。
苔丝只是洁白无暇的少女啊,自始至终都是。
纯洁的圣母啊,拥有如此这般信念和原则的人,究竟是为什么不被这个世界所接纳呢。还是说这个世界就不该存在道德如此崇高的人呢。
人们除了看结果之时获得一些饭桌上的谈资就再也没有任何思考能力了吗。嗯,他们当然是拒绝思考的呢。
© 本文版权归 ViolinOfWint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