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的故事1
我打算还是尽量说故事吧,我一直觉得故事里面更容易让人看到自己。况且,书里、网络上各路App上的理论真的已经够多了。
第一篇里的故事来自一个作者,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成名的美国心理学学者斯科特.派克,著有畅销了很久的《少有人走的路》系列。
感慨一句题外话。
一本书名叫《少有人走的路》成了畅销书这个事实本身就很讽刺不是吗。让我想起来有人在网上发起一次投票“真理是否掌握在少数人手上”的投票,投票的结果是85%的投票者认为“真理确实掌握在少数人手上”。
但是人心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吊诡……
回归正题。
本文引用的例子出现在《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的第二本,作者给的名字叫做《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对谎言》。台湾在很早就引入这本书,在台湾的译名被换成《邪恶心理学》。我今天引用的例子在书中被称为“巴比及其双亲的个案”。
案主巴比是一个15岁的少年,因为偷车然后再把车子撞得稀巴烂被警察拘捕,而法院因为巴比是未成年人所以交保后由父母监管,但是要求立刻对巴比进行心理辅导。于是巴比被带到作者的办公室。
随后作者得知巴比的家庭情况是:巴比的哥哥,16岁的史都华在八个月之前用一把点22口径的来福枪朝着脑门开枪自尽了。刚开始的时候巴比对于哥哥自杀一事还算接受得不错,但是暑假之后返校之后他的成绩出现了直线下滑,一直成绩中上的巴比已经门门功课都不及格了。而且已经出现明显的抑郁倾向,父母很担心并与之沟通谈心。但是巴比的情况并没有好转,而是出现了之前说的偷车、危险驾驶最终被捕的情况。
说到到这里我觉得大部分读者都会觉得,这其实这都是一个并不“出彩”的心理学案例对不对。
“一个因为哥哥自杀打击过大的小孩子陷入悲痛但是无法抒发自己的感情最终陷入颇有些自毁或者自我惩罚的行为里面。”
但是这个个案后来的发展走向却让这个从事了几十年的心理咨询的心理学家都陷入极大的震撼当中,而这个震撼其实仅仅来源于一个小小的“细节”。
一开始作者也是将这个个案当做普通的心理疏导进行着,只是作者发现这个看似出身平常家庭的小孩子脸上有一种“如集中营生还者脸上的那种茫然无措、冷漠、绝望”。他先从巴比和他哥哥的关系开始聊起,原来巴比和哥哥的关系很好。而且家里还养有一只叫“茵琪”的德国黑背,巴比称“茵琪”为“爸爸的狗”,“我只是负责照顾它”。随后随着巴比的心防慢慢放下,作者开始和他讨论起他和父母的关系种种。
作者问巴比他自己有没有养属于自己的宠物,巴比说没有。然后话题开始在宠物身上打转,作者决定绕出这个话题,于是问巴比收到过什么样子的圣诞节礼物。
往下的对话我决定直接贴出来。
我问:“圣诞节刚刚过去,你在节日里收到了什么圣诞礼物吗?” “没有收到很多。” “那你的爸妈肯定会送你一些东西,它们是什么呢?” “一把枪。”
“送你枪?”我很惊讶,愣愣地重复着他说的话。 “没错。” “哪一类的枪?”我缓缓地问道。 “点22口径的枪。” “是手枪吗?” “不是,是来复枪。” 接下来,又是一阵沉寂。我感到很迷惑,不知所措,这种迷惑正是遇到邪恶的人和事时,经常会出现的那种,让人极不舒服,只想逃离。我想停止诊疗马上回家,但最后,我还是强迫自己说出了该说的话:“对不起,我想说你的哥哥正是用点22口径的来复枪……对不起。” “……嗯,是的。” “那么,这份圣诞礼物是你要求收到的吗?” “不是。” “你原本想要什么礼物?” “网球拍。” “可是,你却得到一把枪?” “对。”
“当你收到一把你哥哥也曾拥有过的、同类型的枪时,你有怎样的感受?” “不是同类型的枪。” 我宽慰了许多,原来是我弄错了。我道歉说:“对不起,我想是我理解错了,我还以为是同类型的枪。” “不是同类型的枪,”比利目光呆滞,简单地重复道,“是同一把枪。” “同一把枪?” “没错。” “你是说,它是你哥哥自杀时的那把枪!”此时此刻,面对如此邪恶的事情,我恨不得马上离开,逃回家中。 “是的。” “换句话说,你的爸妈把你哥哥自杀时用的枪,当作圣诞礼物,送给了你?” “对。”
其实到这里我觉得就已经可以停止分析这个故事了,我直接复制原文是因为光是复制我都觉得自己很难受。
我觉得不同的人看这个故事的感受大概是不一样。而你作为读者这种独特的感受,其实多少可以检测自己的心理状态。
我一个从小被父母控制特别严格的朋友,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她之后她没有太多的反应。她反应不过来这个问题出在哪里。
我告诉我一个家里最喜欢的一个长辈,五十多岁的姑姑。她听完吓得说:“天啊!这父母疯得真的不轻。”
你对这个故事的反应是什么呢?
这篇已经有点偏长了,关于这个话题一些问题的探讨我决定放到下一篇。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0 23: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