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里,看见一个“我们不愿相信的、更真实的美国”。
近来美国可不太平,外有和中国的大小摩擦,内有新冠疫情肆虐,前段时间还爆发了因黑人佛洛依德被白人警察当街跪压致死引发的全国性暴乱及抗议活动。
弗洛伊德事件看似不如前两者严重,但一名黑人的死亡可以引发全美海啸级的震荡,美国人民顶着新冠疫情也要上街抗议,在当今世界都可称是极富美国特色的奇观。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要从美国政体的阴暗面讲起:种族问题。
1. 黑人的命到底是不是命?
2020年5月24日,明尼苏达州的一名黑人男子乔治·弗洛伊德遭遇警察暴力执法,跪压8分钟致其死亡。
此事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并引发了抗议活动,民众上街游行抗议警察暴力执法,并很快演变成了黑人群体发泄对美国政体的不满,甚至大肆抢劫、打砸店铺,推倒对黑人种族不利的雕像。美国政府出动国民警卫队和军队进行镇压,但也进一步加剧了冲突,抗议的燎原之火由明尼苏达州烧到了全美。

此次事件是在全球新冠病毒疫情肆虐,美国失业率飙升的背景下,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民众发泄内心不满的“出气口”,但也仅此而已。
但这次暴动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更让美国彻底变成了“政治正确”的惊弓之鸟,下架“宣扬奴隶制”的电影《乱世佳人》,给华盛顿16街改名为“Blacklivesmatter街”,连“黑名单”这个词都不能用,因为有“黑”字……

“#Blacklives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是2012年黑人抗议活动的产物,每隔几年就重演一次的抗议活动,已经让其成为一个有极高传播度与认同度的名词。从另一个侧面来说,黑人权益斗争已经成为美国国内的常态化矛盾。
而今年爆发的抗议活动注定是一次不了了之的、没有任何成果的社会事件,因为缺乏领导者与核心理念,黑人群体甚至没有提出他们真正的诉求,他们不会获得生活条件的改善,更不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如果说黑人的问题在于没有提出要求政府改善他们生活条件与社会地位的诉求,那么美国政体的问题是更令人愤怒的。无需再多列举美国历史上对黑人压迫的种种恶行,即可看出一道“种族歧视”的裂缝横亘在白人与其他种族之间。
即使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他们慢慢地获得了正常的社会地位,黑人也未能在这个国家真正地获得社会认同感。黑人种族在美国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直到今天都仍是美国(或许是)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2. 种族问题:美国政体的隐秘顽疾
这又要提到美国历史上一桩极不光彩的“生意”——奴隶交易。
欧洲殖民者在这片新大陆上实行奴隶制,从16世纪就开始的“三角贸易”为美洲这片亟待开发的土地带来了一种劳动工具:来自非洲的成年男性,也就是“黑奴”。
单算美国自建国(1776年)至奴隶制被废除(19世纪60年代),时间跨度长达将近两世纪,这片土地上的几乎整个黑人种族受到了非人对待,毫无社会地位,从事高强度劳动,可以随意买卖。

美国建国史中重要的基石之一,便是南方种植园对国家资本积累的贡献,而黑人奴隶充当了这一基石的牺牲品。可以说,没有黑人被迫从事的种植园劳作——或言之,奴隶主对黑人奴隶的血腥压榨——美国这只秃鹰根本没有展开翅膀的机会。
《被掩盖的原罪》一书中说:“人们不喜欢听到这样的观点:正是商品化、苦难与折磨,以及对美国黑人的奴役,造就了美国的强大和富有。然而,事实的确如此。”
奴隶制在美国兴风作浪的一个多世纪中,废除奴隶制的声音在一直抗争着,废奴主义运动风生水起。提到废奴主义,就不得不提“地下铁路(Underground Railroad)”运动。当然所谓的地下铁路,并不是今天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地下”指的是这些路径的秘密性,而将其称作“铁路”是因为当时正是铁路大发展的时代。

这项起源于19世纪初的运动,旨在帮助黑人奴隶逃出美国南方的血腥工厂,前往北方自由州及加拿大。当时的废奴主义者认为,单靠法律斗争和舆论压制,是无法让南方奴隶制瓦解的,必须要采取实际行动,那就要从奴隶制最核心的成分入手:他们潜入南方,去直接解救黑奴,想以此来瓦解奴隶制。
直到19世纪中期,美国经历了一场“我打我自己”的南北战争,基本废除了奴隶制,但积极推动废除奴隶制的林肯总统后来遭到刺杀,好在奴隶制最终没能死灰复燃。但是种族歧视问题已经在美国播下了罪恶的种子。
3. “我们不愿相信的,更真实的美国”
既然种族歧视的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不如我们更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当今的美国仍然存在着奴隶制,会是怎样一种光景呢?
这里拥有着一切现代社会的设施:大型商圈、高速公路、星级酒店、连锁药房;人们享用一切现代文明的科技成果:星巴克、手机、卫星导航、日产汽车……
但是美国的南方一些地区仍旧保持着奴隶制,而且受到美国的法律承认与保护,这些州统称为“蓄奴四州”: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亚拉巴马、卡罗来纳。在这些地区,黑人群体也受到了广泛的歧视,社会地位低下,被警察差别对待,即使身为“自由民”也不会获得同等的尊重。

这里还开设着数不胜数的奴隶工厂,蓄养着无数黑人奴隶,被当做牲口对待,被强迫进行高强度的劳动,用他们的血汗为美国贡献着物美价廉的商品。
为此,美国还退出了联合国,理由是“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如果要以放弃传统作为加入国际组织的前提条件,美国对此无法接受。”
将对黑人奴隶的压榨作为立国之本,完全违背文明社会的运作规律,这便是悬疑小说《地下航线》的背景设定。作者在本书中虚构了一场帮助黑人奴隶逃离南方血汗工厂的“地下航线”运动,并塑造了一个依旧处于奴隶制影响下的当代美国,堪称“我们不愿相信的,更真实的美国”。书名“地下航线”一词,便是化用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地下铁路”。

本书作者是“悬疑、科幻两开花”的美国小说家本·H.温特斯,著有《最后的警察》三部曲等九部小说,作品《最后的警察》曾获得美国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2012年埃德加奖,《倒计时城市》被评为2013年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年度图书,获得菲利普·K.迪克奖杰出科幻小说奖。

《地下航线》故事的主角维克多是一名美国司法部的秘密特工,职责是追踪被“地下航线”解救的奴隶,也就是“猎奴者”。维克多原本的身份是一名逃亡的黑奴,为了生存,他选择了背叛自己同为受压迫者的同胞。被夹在政府的铁腕和同胞的冷眼之间的维克多,这次面对的任务又是追踪一名从南方逃跑的奴隶,在此过程中却感觉到灵魂被来回地拉扯,尘封已久的回忆也在不经意间揭开……
本书兼顾了类型文学和严肃文学的特性,用悬疑故事的架构,搭建了一部深刻探讨社会、种族问题的作品,《金融时报》就盛赞本书:

“将《地下航线》看作文学作品的原因,在于作者温特斯具有敏锐的、极具洞察力的道德观——超前的认知,以及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不公正行为的剖析……温特斯借笔下人物之手,精准地表达出我们自己的道德不安。”
最后再重申一遍,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人物、情节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