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爱情考
之所以想写这么一篇,是因为过年的时候有朋友让我推荐爱情片,当时让我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因为爱情电影实在太多,很多经典的爱情片都是人尽皆知,想在爱情片里找点新意出来推荐还真比较难。回过头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一想,爱情在电影里是个无处不在的成份,无非主菜和佐料的区别,几乎所有的电影都会或明或暗地涉及爱情。比如豆瓣和IMDB双料No.1的《肖申克的救赎》,故事的引子是银行家被冤枉因嫉妒而杀妻;《霸王别姬》中段小楼和菊仙还加上程蝶衣的复杂爱恨情仇;《阿甘正传》中描述了阿甘对邻家小妹珍妮的感情;《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怪蜀黍与小萝莉不得不说的故事;《美丽人生》勇敢机智的爸爸在纳粹的广播中问候妻子;《千与千寻》中的无脸怪、小白与千寻的微妙感情;连《机器人总动员》这种萌翻的动画片中都有萌萌的爱……越想越觉得电影爱情是个很有意思、很值得一说的话题,就在心里种了草,想写点什么出来,一直拖到了现在。原本想起个名字叫《电影爱情简史》,但是自己看过的电影还是挺有限的,撑不起哪怕一个“简”的“史”,因此取个名字叫《电影爱情考》;学术一点的话,可以叫《1000部电影中的爱情及其表现研究》(偷笑)。
入手写的时候立即就遇上了一个新的问题:什么是爱情?专门搜了一下百度百科,说是两个个体之间相爱的感情、情谊。那什么是相爱?百度百科说是异性或同性之间的相互爱慕、关爱。感觉是越说越说不清……这也很正常,如果爱情这个词很简单很容易解释,也就不必要有这么多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电影)来描绘它、展现它、讨论它了,也不需要这么一篇《电影爱情考》来多废点话了。
回忆下自己看过的一千部电影,我觉得最容易的切入角度当属那些最经典的影片,但是这些影片已经有很多经典的影评,再去拾人牙慧没有意思。我想还是从(电影)爱情的不同类型来落笔,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导演眼中也有不同样的爱情,当然他们拍出来的电影中的爱情在我看来也一定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那些突如其来的怦然心动。一见钟情大概是爱情中被讨论最多的一种,这种爱情来得最强烈,容易被感知,开场就是高潮,热度过去之后容易被反思被质疑。很多人可能觉得一见钟情不靠谱,但是怦然心动的感觉却都经历过,我也不例外。上大学时初次见到自己的初恋女友,那是看到她提着文件袋在考场外;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同学真好看”,几个月后见她第二面才发现原来是同系的小学妹。当年也没胆去搭讪,没成想机缘巧合居然进了我在的实验室;在那个依靠才华就能获得青睐的纯真年代,我居然成了她的男神,两情相悦地在一起。无论结局如何,最美好的是:那种感觉成了爱情的起点。想把怦然心动或者一见钟情的故事讲好并不容易,《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三部曲花了18年的时间,才把走心和走肾的故事区分开。快速进入TOP250的动画《你的名字》倒过来看就是个一见钟情的故事,这种叙事方式还挺有效果。倒是《怦然心动》的朱丽在追爱的勇气和脆弱的自尊之前的微妙平衡经典地展现了少年时的一见钟情。



那些潜移默化的日久生情。现在网上有句话:“一见钟情是见色起意,日久生情是权衡利弊。”我不是很同意。这种说法将爱情的美好视而不见,只是截取其中最没有营养的部分。有些金子埋在沙里经历大浪才能淘出来,有些好经历时间才能感受。喜欢或是不喜欢,经历这些感受可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因为经历而消除偏见产生的爱情往往被接受和理解。《大撒把》中林周云对顾颜的接受、《绿卡》中布朗蒂对乔治的接受,都是渐渐互相吸引的例子;《炮友/Friends with Benefits》中的杰米和迪伦是靠着“日”久生情将友情升级为爱情;《我的P.S.搭档》是重口味开头,小清新中相爱的生情;《花样年华》中的周慕云和苏丽珍一开始是为了共同对抗出轨伴侣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配偶空出了脑袋,眼里只剩下彼此;《六天七夜》的时间虽然短,但是荒岛求生给了洛宾和奎因体验各种经历的条件;其实不管是日久还是“日”久,舒服的感情最持久。



那些至死不渝的真爱无悔。至死不渝大概是对于爱情幻想中冲突最大、代价最高、流传最广的一类。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全有这个情节,莎翁的经典也不例外。电影中也是经常会有,不过这类故事因为经典太多,因此对新故事要求太高,好的影片不多。《倩女幽魂》中的宁采臣与小倩、《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与罗丝,都成为了荧幕上的经典。相较于至死不渝的故事,还有一种真爱无悔是不离不弃;生活中也有真实的例子,当然更多的是平淡的相濡以沫却嫌弃到老。《美丽心灵》中的不离不弃有了博弈论和诺贝尔奖的加持,更显温馨与伟大。



那些命中注定的擦肩而过。与相濡以沫却嫌弃到老相对的是相忘江湖怀念到哭,错过是爱情中更具缺憾美的一种状态,我们的人生中都会有遗憾,因此擦肩而过也会非常能激起共鸣,让观众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感觉。《半生缘》里混乱的年代为产生错过提供了客观条件,各种阴差阳错让人唏嘘不已。《甜蜜蜜》里的黎小军和李翘同样在世事难料的时代中遗憾错过,最后相逢的鸡汤结尾可能宽慰了更多的观众罢了。《大话西游》中至尊宝与紫霞的错过发生在角色的主观认知中,通过奇幻的经历才发现错过已无法挽回,大概这种状态更能击中现代人的感情状态,因此被奉为经典。



那些暗藏心底的一往情深。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暗恋是一场梦,梦里有最灿烂的阳光;你一笑我可以高兴好几天,你一句话我能记好多年。生活中的暗恋是人生的一瞥,但电影中往往会放大这种感觉,一个故事持续很多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即使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大时代也从未忘记;《情书》里那些有关暗恋的事,跨越了少年的成长;《重庆森林》将关于爱情里的那些脆弱的执念带入并不主要的警匪情节;《初恋这件小事》不仅跨越了12年,那些年少时的爱慕成为了小水前进的动力;这也是暗恋的美之所在。



那些无巧不书的千里相逢。现实中多数的事件都是随机发生的;投射在人生上,取了个名字叫命运,投射在爱情上,又取了个名字叫缘份。这足以见人们对于爱情这件“小事”的重视。有缘千里来相会的故事在真实的世界中很少会发生,而且这种缘往往还带着坚守和长情。正因为如此,那些在屏幕上的缘份才能弥补观众在现实中的种种遗憾。《不见不散》中的刘元和李青就是反复地重聚分开,把并没有多少共同度过的时间变成了爱情。《假如爱有天意》更是跨越了一代人的再续前缘。


那些左右徘徊的找寻真爱。除了专心专情,彷徨和选择可能更符合生活的本色,电影中自然也少不了这种类型的爱情。《喜剧之王》中醉心戏剧的尹天仇在落魄时与柳飘飘的渐生情愫历经事业起伏中的选择,他对爱情的选择同时也是选择自己的过程;《望夫成龙》中乡下来的石金水经历了被妻子鼓励勤奋工作,被上司赏识和喜欢而迷失,最后找回爱妻吴带娣;这样幡然悔悟的浪子回头情节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大概很常见,于是被大量记录在黄金年代的香港电影中。在富裕的社会中这种无从选择的迷茫还有更突出的体现,比如经典三级片《蜜桃成熟时》中的阿珍,透过性与爱的经历,把爱情定位于快乐;在《单身男女1/2》程子欣在方启宏、张申然和相关多边关系的故事中的最终选择;其实最终的选择都是“我爱的”。《幸福额度》中干脆把这种犹豫和选择来了次量化的尝试。《有种你爱我》中的浪子回头还加上了亲情的感召。而国外(美式)电影对于这种选择的讨论因为文化的差异会略显乏味;倒是欧洲电影也有经典之作,《有希望的男人》就讲了一个历经选择才有珍惜故事,《真爱至上》中的儿子山姆克服表白的障碍成就了爱情,也唤醒了父亲对于真爱的选择。



那些分分合合的欢喜冤家。有人说分分合合才是真爱,一段感情中的两个人不可能一直平平淡淡。这是说对了一半,分不开断不了,说明两个人不是不合适,大概率是沟通有问题。分分合合的电影中,观众也容易带入自己的感觉,即使是看起来很拧巴的情节,多数也是想着男女主有个大团圆的结局。《分手合约》就是这种断不了,还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的典型。《恋爱的温度》的情节感觉更接地气,都能做个教学片了。《史密斯夫妇》是这类影片中最欢快的,动作戏份加上现实中的前任夫妻,会挺适合闹点小矛盾的情侣看吧。



那些酸涩懵懂的青春年华。年少时我们不懂,却容易付出真心和勇气,当然也少不了中二和无知。年少时的爱情,可能是无聊生活中最可口的调味剂;年少爱情中错过更多,但更多的是挥手告别过去的自己;那些伤心难过的事情,总有一天会被笑着说出来。这类影片经常是抓住这一点带着观众走进回忆。《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马小军还原了那一代人年少时对于爱情与性的渴望与躁动;年少的爱情总是伴随着成长的喧哗与骚动,青春的梦幻与激情;不论在什么年代,这种感觉都会在可能的间隙中发芽。《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沈佳宜,感觉像极了自己同桌的你。《我的青春期》突出表现了青春时的琐碎中放大出来的感觉,因为那时我们敏感。《匆匆那年》是个细腻的回忆誓言的故事,场景虽然有些不够实际,但总体还比较有年代感,故事也挺带感。《同桌的你》还提供了一个有点意思的回忆思路。无论如何,回忆都是美好的。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



那些逃离现实的放飞自我。爱情过于浪漫,因此总会遇到困难。当荧幕上的爱情替观众挣脱了现实中的桎梏,很容易给人带来浪漫的感觉。《罗马假日》中逃离身份枷锁的安妮公主和为了保护公主形象放弃成功机会的欧文成就了爱情电影中的经典。也有些逃离现实是不甘于内心的沉寂,或者是不确定自己的选择。《爱人》中幻想一见钟情来尝试逃离七年之痒。其实热恋的感情就像萤火虫的光,短暂美好、入手即逝,只能存在于追逐的过程中。这一点《昼颜》可能体现得更清晰,也在片中为女性独立意识的爱情正名。



那些打碎心防的温暖人心。现在有些词挺扎心,一是备胎二是舔狗。主要是大家都傲娇,放不下身段,打不开心防。但是总有些人为了爱情而卑微,为了爱情而默默付出。如果对方并不是故意利用,这种温暖也有能融化坚冰的时候。不同的文化在备胎这种事上的态度也有不同。《我的野蛮女友》中牵牛被打、被骂、被整都没有放弃,《色即是空》中的恩植更是卑微到自虐才博得银孝的感动,韩国编导还要用嬉笑的喜剧来讲这样的故事。同样是屌丝逆袭的爱情童话,《101次求婚》中的黄达追求叶薰主要还是靠着真情,并没有过于卑微;《失恋三十三天》中王小贱对黄小仙的追求与感化基本是不动声色润物无声;《非诚勿扰》中的秦奋之于梁笑笑就更加平等,已经算不上逆袭,只是还少不了融化对方内心的那个门槛时刻。而《幸福终点站》中的维克多则仅仅需要让艾米利亚感受到自己的真心,让对方重建对爱情的信任就好。



那些念念不忘的记忆过往。人们经常把刻骨铭心用在爱情上,现在这个时代,几乎不可能有其它更复杂的波澜坎坷,一段爱情必定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经历。对于《致亲爱的你》中内向的仓岛英二更是如此,那种感觉就是“有你时,你是全世界;没你时,全世界都是你”。也有的不忘会发展成虐恋的感情,像《情人》中的东尼和简就是那种对于彼此不能长相厮守,却又无法忘却对方的绝望纠缠。《恋恋笔记本》是我们更熟悉的套路,用年轻时放大的情绪记下文字,提醒着余生的记忆。更现实的状态应该是类似《内在美》,在金禹镇的记忆中,去过哪,去看了什么,到一起去的饭店吃了什么饭,都还记得,但是却记不得他的脸了。其实恋爱的真正对象,是不是就是自己的感觉?



多数爱情电影里描述的故事,都覆盖了上述类型中的几种,形成更为完整的爱情线索,观众看了之后会感觉故事更真实更有代入感,更容易在角色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幻想。分类的时候我是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一个主要的来安排,并非所有的举例影片都是高分经典,拿来举例可能因为正好有讲爱情的故事在里面。影片中的爱情可以分类,现实中的爱情没有这个需要。人是会变的,感情也会。更重要的是时代在变化,爱情观也会受到影响;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巨大差异也会带来爱情观的巨大撕裂。不过我始终坚信,追寻爱情其实是追寻美好的自己;希望人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经典,也找到自己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