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懂得了哪些道理
查看话题 >职场歧视:长松卧壑困风霜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定义: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援引于百度百科)
PS:个人认知有限,有失偏颇之处请'视而不见'。
在互联网行业乘风破浪的时光里躺着,'乐而忘忧'的自嗨感油然而生,天道轮回、盛衰有时,从'互联网凛冬将至'到'大厂为社会输出35岁以上的优秀人才',一切对'中年职业危机'的恐慌感闹得沸沸扬扬,生在一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深刻认识职场的鞭(歧)策(视)是作为社会人必然经历的过程。
相信很多看官会对职场鞭(歧)策(视)不屑一顾:国家不是已经有很多法律条文在保证公平就业了吗?'盛世蝼蚁'的悲哀,把宣传中的盛荣耀当做自己的荣光并误以为全民皆富足、平等——国家今年终于承认至少有6亿人口的月均收入不超过1000块,还做着'全民小康'的美梦?(PS: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 表象并不能代表实质性的公平,且谈谈比较严重的几类职场鞭(歧)策(视)。
(1)性别歧视
作为女生,自认为还是挺有发言权的,毕竟对此经历异常丰富,故事异常精彩、曲折、反转 —— 可以编写一个都市职场女性电视剧。
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几乎所有研究所都挂掉了我的简历——我也想过是自己太Low?但同样的简历在互联网大厂就没有挂过(包括 Google 、微软、BAT), 根本原因就是研究所招小年轻要出差(女生不方便),再加上我并没有盛世美颜护身(颜值在很多职场环境中确实有优势);后来,某几个本地研究所招的男生大量拒Offer(当年 CS 就业市场异常好),哭着喊着'只要有三方的 CS 专业同学都可以直接去签',那时 CS 专业都没有三方了。
工作后某个阶段准备再就业的时候,特别深刻的记得某个创业公司 HR 几次三番与我确认'婚育问题'并以性别因素压薪资,后来我去和他们 CTO/CEO聊了两个小时,薪资给我又涨了20%(虽然最后因团队太乱给拒了);某个知名大厂现场 HR 面试的时候也特别问了一些涉及性别的问题(比如女生在技术上的深入度、带团队镇住场子之类),后来谈薪资也是各种性别PUA,我不卑不亢地表达对薪资不满意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结果如预想的一样掰掉,But 三个月以后 HR 通过猎头表示可以满足我的要求(问我还去不去)—— 我当然也拒了:期间我已在原公司获得了理想的薪资和机会。
再说说周围的其它女性朋友,未婚的问单身与否、已婚的问生娃计划、一胎的问二胎计划、二胎的问精力分配 —— 身为女生,让企业这么费心,很抱歉?
当然,也承认男性在某些岗位上被歧视,主要是某些默认女生更擅长的岗位,相对男性群体被歧视的比例还是少很多。
(2)年龄歧视
排除公司倒闭或行业衰退或经济衰退的因素,职场因为年龄要遗弃一个员工就像丢弃废旧垃圾一样,双马 Boss 怀着无比骄傲的心情为'为社会输出35岁以上的优秀人才'、G 字头企业xx岁未达到 xx 级别几乎就丧失晋升机会,资深职场人员还在沾沾自喜地高谈阔论'项目经验 xxx 年、精通 xxx 种技术'?还记得网络段子:
互联网 B 厂去校园招聘,宣讲的时候HR说:'我厂员工年轻有活力,平均年龄2x 岁。'
掌声雷动、学子们期许的目光聚焦到 HR 身上,一个学子满眼散发着无限求知的光芒:'那35岁的员工都去哪儿了呢?'
瞬间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模式,HR一时失语,全场哑然,时间在那一秒被拉的很长很长......
'自古美人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刚毕业来深圳的时候,去拜访一位华为老员工(当时33岁),Ta 说:'真的压力很大,工作细分严重到很难再就业,就算负责的工作自己很擅长也担心被打低绩效......' 后来Ta辞职去了美国上博士。想起'2017年42岁中兴程序员被裁跳楼'事件,想起2017年'华为清理34岁员工'的'谣言',想起'T 公司近期持续为社会输出85前人才'......奋斗过的青春黯然散场,想证明自己还可以发挥余热?可惜已经被剥夺了'证明自己'的权利——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学历歧视
学历方面的影响(包括各种学历相关的资质证书),主要表现在偏机会的影响因素上,比如求职、晋升等。
本科毕业那一年,正好遇上08金融危机(找工作非常之难),华为当是来学校招人有一条不太成文的规定:英语六级过了会被优先录取。我当时问一个前辈:'Code 能力与英语有几毛钱关系?' 前辈说:'大家能力差不多,总需要有些额外的标准来筛选,英语六级至少证明有学习能力啊。' 我沉默不语。
多年以后,当我身处在一个能影响招聘的位置上,那些所有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且被自己践行得淋漓尽致。国内的学生内卷越来越严重,当收到如漫天雪花一样多的简历的时候,真的只有很短的时间去判断给不给这个候选人机会 —— 差不多情况下偏向于学历更好的又有什么问题呢?毕竟通过教育帮助筛选效率也不失偏颇;跨专业的被大量挂掉又有什么问题呢?毕竟我们坚决拥护教育体系并坚决保护教育成果。
真正有机会进入工作中以后,晋升答辩也会有'毕业于 xxx 大学 xxx 学历',当然在更开明的互联网公司内学历影响还算比较小的;在 G 字头单位学历影响实在很大:G 字头单位招人看重'双一流'、'海龟'背景,高考失利的连过简历的机会都没有;晋升、拿国家项目更是要闪闪发亮的学历,一点瑕疵都不能有——侯门深似海。
回头看来,高考对于命运还是真的挺重要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百年身又怎样,老当益壮一切扔有可能(只是真的要付出更多)。
(4)工作履历歧视
职场有一些说法'到 xxx 大厂镀金'、'xxx 大厂跳槽有优势',而鄙见以为:成年人的成长更多靠个人(+机遇),'入宝山空手归'是大有人在。但当再次择业的时候就是会看你的履历(优秀的公司/部门有加成),也不无道理,至少之前能进入到优秀的公司/部门已经通过了一轮筛选——算法上讲是先验概率,很多时候也很难追溯之前的 Trick 或 Badcase(什么情况下通过怎样的方式进入到优秀的公司/部门),那就默认给这个先验概率更高的权重(争议不多、失误后责任也小)。
同样,职场履历不够好的必然需要更多的亮点才能叩开机会的大门,心中唱着'窦娥冤'?不冤啊,招聘是招'人才',你得先证明自己是个'人才'啊——之前的履历不能证明这一点,那么就得付出更多说明你配得更好的机会。当然,也不完全是歧视问题,很多小公司造出来不少能力很一般的 CXO、总监大人——标准乱了重新对标也理所当然。
履历中的历史包袱,包括从事的专业工作太精专而难以转向、工作内容过于宽泛而不够精深、跨行业跨方向......历史证明:内卷的时候万里挑一、缺人的时候来者不拒!
对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工作履历歧视等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偏见,是统计学上的经验值,抱怨商业社会几乎没有效用 —— 它符合'达尔文的优胜劣汰'法则,在人类系统还平衡的状态下难以破除,若平衡被打破自然会再重新构建新的平衡 ——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毕竟我们能够从'原始社会'进化到'封建社会'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身陷人力充裕的大国(就算未来挂掉一半的人口依然是人口大国),被提前烙上'歧视'的标签避无可避,但每个成年人都应该知道: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有的困难可以绕过,有的困难必须硬着头皮扛住,也许'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豆友201673489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22 01:08:53
-
卦中有卦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11:39:25
-
1790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4 19: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