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变化:知沟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公众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呼声高涨,因此设立一档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芝麻街》,但结果扩大了贫富儿童两者之间的差距。 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纳等人于1970年提出。该理论认为,随着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一、知沟理论的观点 1.社会经济条件好的人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沟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高的人比低的人更快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经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比未经大量报道的话题要高; 4.在人人感兴趣的领域,知沟特别容易出现;而在某些基于兴趣的特定领域,知沟出现的可能就较小。
二、知沟产生的因素 1.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 2.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3.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4.社交范围的差异; 5.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 6.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三、知沟理论的意义 1.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 2.在"硬件"方面,国家应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给予扶持政策,推进硬件设施的普及程度; 3.在"软件"方面,培养新媒介的使用技能,提高媒介素养; 4.对信息活动的策划者而言,由于不同人群对媒介的接触不同,应当针对受众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媒介。
四、知沟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 “上限效果”假说由艾蒂玛和克莱因提出,认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这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艾蒂玛等人为“上限效果”假说提出了三条论据:1.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2.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3.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存在则是个疑问。但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错的。
五、知沟理论的发展:信息沟&数字鸿沟
网络传播正在以其高效、便捷的媒介优势进一步加剧知识分布的不均衡。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时,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便需要对网络时代表现出来的社会成员间的"知沟"进行控制、缩小甚至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