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会说话,就是不让人尴尬
文:麟稀

如果只能选一项技能,你会选什么?
最高票答案竟然是说话。
也是,会说话的人令人如沐春风,人人都喜欢和会说话的人来往,也希望自己变的会说话,那怎样才叫会说话呢?
很多人说懂幽默,会赞美,能说会道,就叫会说话。
然而,有一位奇人却说:不让人难堪才是会说话,而且有书为证。
他叫曹雪芹,十年辛苦写下惊世名著《红楼梦》,笔触从书香门第延伸到清贵之家,从豪门望族蔓延到市井小民,无处不诉说一个简单又朴素的道理:会说话,就是不让人难堪。
01 帮忙时不让人难堪
姑苏城的甄世隐老先生是当地望族,甄老先生每日观花修竹,酌酒饮诗,神仙一流人物,他乐善好施,看贾雨村胸怀大志却为贫穷所困,认定贾雨村“必非久困之人”,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什么机会。
中秋佳节这天,甄老先生想贾雨村一个人独在异乡,未免冷清寂寥,和家人过完佳节后,特意在书房另备酒席,请来贾雨村,两人畅饮攀谈起来。
贾雨村看着当头一轮明月,豪兴大发,当即赋诗一首,尽抒志向,甄世隐一听,说他必非久居人下者,不日即可飞黄腾达,“亲斟一斗为贺”。
这时,贾雨村长叹一声,自己才学过人,只是京城路远,进京赶考路费都没有,不知要耽误到何年何月。

甄世隐不待说完,就说: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
甄老先生表示盘费不必操心,尽快入京赶考是当务之急,当即取来五十两白银,另有两件冬衣,贾雨村得这笔资助,才有日后高中之喜。
甄士隐早看出贾雨村困窘,也早有此心,但当事人没开口,他不冒昧,以免对方难堪,在贾雨村说“行囊路费一概无措”,他不待说完,就帮助,也是不让人难堪。
在这个帮忙里,五十两银子价值不菲,两件冬衣更是体贴人心,但最让人感动的是甄老先生体谅贾雨村是贫寒书生,会难堪。
红楼梦洋洋洒洒几百人,甄世隐最早出场也最早谢幕,他出场仅一次,对话也仅一次,却令人再难忘记这位淡薄名利的乡宦。
02 求职时不让人难堪
林如海有权有势,林家祖上袭过列候,是钟鼎之家,也是书香之族,林如海自己是科举出身,还高中探花,当过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巡盐御史,把持朝廷重要财政,可谓炙手可热。
贾雨村丢官后,为了谋生也为了东山再起,托人进到林府,当起林如海女儿黛玉的家庭老师。
机会很快降临,朝廷要启用被革职之人,贾雨村一听到消息,连面辞都顾不得,就来找林如海,请求帮忙打通关系。
一位是当朝大员,一位是落难书生,一个是雇主,一个是下属,他们将如何对话呢?
林如海得知来意后,没反感,没敷衍,没摆架子,反倒很谦逊,他先请贾雨村帮个忙,帮忙护送黛玉到外祖母家小住一阵。
其实,贾雨村一文弱书生有多大能耐,林家有钱,送女儿进京一事肯定早已安排妥帖,这么说是不让他难堪,贾雨村身份还是林家老师,难道不该先辞职,再另谋它处吗?
林如海不责怪,反倒帮贾雨村把缘由找了出来:学生走了,老师自然用不着留下。

林如海第二句话说的更漂亮:正思向蒙训受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
你教导有方,我一直想报答你,不是你来求我,是我要求你,把求职一事变成报答。
林如海想到贾雨村会难堪,就算自己客客气气,对方心里也会不是滋味。
林如海第三句话简直绝了: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有所费用之例,不劳多虑。
他说早准备把贾雨村推荐给内兄,不是你请我帮这个忙,而是我早想帮你这个忙。
会说话到这个份上,只有佩服的份。
可贾雨村依然有疑问:不知令亲大人先居何职?
林如海内兄有两个,有能干的贾政,也有荒唐的贾赦,贾雨村不放心。

林如海微微一笑,假装没听出疑虑,他把贾政大大夸奖一番“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之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还说,“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也”,给贾雨村吃一颗定心丸。
感受到对方的不安,却不点破,还为对方着想。
最后又周到提出:既然一起进京,一路花费打点,不劳你费心。
一般人和不如自己的人接触时,总会不自觉抬高自己,享受对方毕恭毕敬的模样。
林如海在身份、财富、地位、阅历、见识各个方面,远远高于贾雨村,又是疏通关系这件大事,高高在上本属正常,可他不仅把事落实的漂漂亮亮,不炫耀能干,也不夸耀功劳,还能体察到贾雨村心境,简短几句话,不动声色就化解难堪。
在书中,曹雪芹没刻画林如海权势,也没描写他才智,只写说话一件事,可这件小事足以让人领略当朝大员的风范。
03 借钱时不让人难堪
王熙凤身份尊贵,是金陵王家千金小姐,赫赫贾府长房儿媳,手握实权,管理上下三百多号人。
而刘姥姥是积年寡妇,“守着两亩薄田度日”,帮女儿女婿操持家务,眼看穷的吃不上饭,可女婿只会喝酒醉骂,已经75岁的她只得另想出路,想起联过宗的贾府,带着孙子板儿来打秋风,一番坎坷,总算见到了王熙凤。
求人矮一头,刘姥姥第一次来,没见识过侯门公府阵势,看到王熙凤脂光粉艳,端端正正坐着,问过安后,只会拘谨的坐着。
王熙凤和她寒暄,说亲戚们不走动,都疏远了,刘姥姥回一句“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像”。
刘姥姥不会客套,王熙凤怕她难堪,说两家是亲戚,她反倒把实情全抖出来。

凤姐也没生气,笑了笑,说“不过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谁家有什么,不过是旧日的空架子”
你家道艰难,我家也不过是穷官,简单一句话,既没同情,也没讽刺,将自己和对方拉到一个层面,却能抚平对方的局促和尴尬。
刘姥姥刚要开口借钱,贾蓉来了,轻裘宝带,美冠华服的翩翩美少年,越发衬托出刘姥姥寒酸困窘,她此时坐不是,立不是,躲没处躲,藏没处藏。
凤姐笑道:“你只管坐着,这是我侄儿”,刘姥姥方扭扭捏捏在炕沿上坐着。
刘姥姥真要开口了,她不会委婉求人,只会低声下气诉苦诉难:
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盼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
刘姥姥想攀交情却不会,满面风尘的穷婆子指着不知礼节的鼻涕娃,硬说是贾府管家奶奶的侄儿,这情形要多尴尬,有多尴尬。
凤姐早已明白了,听她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
凤姐一听刘姥姥不会说话,就给她停了,以免更难堪,其实刘姥姥穷到这步田地,早就什么都不在意,她把伤疤揭下来,把姿态压的足够低,只想弄点钱解燃眉之急,这个冬天全家有粮食有衣服,就满足了。

可凤姐还是说了一长段话,说亲戚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有照应,还特意解释家务繁忙没想到,然后给二十两银子,是给孩子做件冬衣,给足面子。
可谁想刘姥姥一听,“喜的浑身发痒起来”,说了很粗鄙的一句话,旁边人看不下去,只管使眼色止她。
凤姐一切看在眼里,“笑而不睬”,干脆利落结束对话。
该听懂的都听得懂,不该看见的,看了也当没看见。
王熙凤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书中浓墨重彩之处不胜枚举,她的泼辣,她的强悍,她的精明能干都令人惊艳,可最暖心的一幕是和刘姥姥对话。
王熙凤不过二十岁,一个人料理一大家子事,吃饭间隙还得解决刘姥姥这事,面对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面对不会说话的刘姥姥,她可以不耐烦,甚至可以甩脸色,但王熙凤都没有,她恰到好处几句话,缓解了难堪。
这番话令刘姥姥感动多年,也在王熙凤的万丈光芒上添上一抹温情,成为红楼梦会说话的经典场景。
04拒绝时不让人难堪
有人会说话,就有人不会说话,贾芸的舅舅卜世仁就不会说话。
卜世仁是开香料铺的老板,做些小本买卖,一天外甥贾芸有件事求他帮衬,贾芸想赊些冰片麝香办正事用,过后会按数送来银子。
卜世仁想拒绝无可厚非,可他拒绝的话太令人难堪。
卜世仁不假思索就一口回绝,每一句都把贾芸堵的死死的,他冷笑道:再休提赊欠一事。他找来两个理由:一,刚定规矩不许亲友赊欠,谁赊欠就罚谁银子。二,现拿银子来,铺子也没你要的货。
这还不够,卜世仁又借题发挥,摆出舅舅的款儿,给贾芸罗列一堆罪名,不分青红皂白就训斥起来,爱胡闹,没正经事,不知好歹,没主见,吃没吃穿没穿的,舅舅看了不喜欢,嫌弃之情溢于言表。
这难堪话一落地,贾芸哪儿能服气,他笑道:舅舅说的倒干净,随后一条一条反驳,父亲去世早,年纪小,不知事,“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叫我怎么样呢?”顺便把卜世仁底细扒出来:料理丧事时捞了多少好处?
亲外甥和亲舅舅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奚落,互相伤害,拒绝即将升级成攻击。

卜世仁口齿伶俐,继续嘲讽贾芸没算计,还乱出主意,让找管事的人“嬉和嬉和”,弄个事管管,又夸贾芹能干,“骑着大叫驴,带着五辆车,有四五十和尚道士,往家庙去了”。
贾芸听他唠叨的不堪,懒的再吵,便起身告辞。
卜世仁又和老婆演起双簧:
一个要留吃饭,一个说没米要借钱买,“留下外甥挨饿不成?”
硬生生把贾芸气走了。
卜世仁口才很好,能言善辩,一番话说的滴水不漏,可他依然不会说话,他说的每一句都变成一把锐利的尖刀,扎进人心最痛处,亲外甥被刺的遍体鳞伤。
卜世仁谐音“不是人”,这个缺德混账舅舅,曹雪芹无须勾勒外貌动作,只寥寥几句对话,就刻画一市井小人,人品低劣,拒绝方式也够拙劣,脸上明晃晃写着“我就是不给”,恨不得直接赶出去,半点没想过对方会多难堪。
05 说话之道
这个时代,讲究说话之道,会说话看似很深奥,其实并不复杂。
荀子曰: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所谓会说话,未必一定读书多、懂幽默、能说会道,能在别人即将难堪时,不让对方难堪,能在别人已经难堪时,不让难堪继续,能在别人不在乎难堪时,也避免难堪,这样就很好。
不让人难堪,其实很多人都能做到,只要愿意为对方考虑一点。
甄世隐会说话,帮忙时一番话成了教科书式对话,林如海会说话,被求职那番话让人回味几百年,王熙凤会说话,多年以后贾府落败,所有人避之不及,是刘姥姥卖房卖地,把王熙凤女儿从虎口中救出。
会说话,也许还会带来好运呢!
-
向上👆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19 22: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