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脑子里想的东西
一直觉得自己的文笔差劲,但现在不写点东西以后可能就不想分享自己的想法了,所以就写一会吧。
近期在豆瓣小组刷了很久,从青青草原组到生活组聊了很久,后来觉得花时间太长了,就又退了然后加了抠门女性联合会和哈组,后来又退了,还入了一些科研组又退了。最近加入的是考试失败互相安慰小组,其实除了哈组和弹幕小组,很多组给人的观感都差不多。
豆瓣上虽然开放包容,在小组里却充满了冲突。刻板印象和当代观念、女权和男女择偶观等等,不过组里的氛围都是有中心的,比如在抠组里消费观念的碰撞,在生活组婚恋标准的互相diss,在考试失败小组里则是学历至上,在抠组节省才是硬本领。
这些组里隐隐有一种氛围,或者说有一套自己的标准,组里的话语权是由占据人群绝大多数的人,青少年和大学生、小部分职场人员占领的。
比如之前生活组里带孩子的妈妈赶飞机被禁止进入快速通道,很多人说不是机场的过错,这种指责受害人的言论首先出现,后面的人也会跟着说,以至于后面说句公道话的人都看不下去高赞的刻薄言论。有人说豆瓣里的人都很成熟,但如今看来小组里很少有带孩子的人,大部分是10来岁、20多岁不知人间疾苦的青少年是了。在考试失败小组也是这样,很多中学考不好、大学刚毕业的小朋友觉得人生灰暗无光,一次失败足以使人生暗淡……
这样就像看着我妹和她同学尴尬的对话一样,不成熟、幼稚,像学大人说话的小孩一样,装出一副老气横秋的架势,但核心还是老一辈的价值观。活在别人的观念里,是很多人痛苦的原因。就好像很多人连平权是什么都不知道就一股脑地支持女权,但缺乏理性和逻辑,把女权当成万能工具打击别人,还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有人一直被高学历或名校的光环影响,盲目崇拜高学历,为此身心俱疲找不到生活中的快乐,或者盲目瞧不起高学历,ptsd一样嘲讽别人;有的人被理想主义消遣,花大量时间追求完美,想事事达到期待,却与现实脱节。
写这些不是为了凸显我的特殊,而是觉得有人跟我曾经一样为别人的想法活着。
我自己也曾在乎别人的看法,扭捏纠结,不断迎合别人的观念,到后来看开的过程是一场极其漫长的心理疾病,最后与自己和解,也与世界和解。看多了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我发现使我们停滞不前的往往正是社会的声音,这些论坛里和社会上的称赞和诋毁,和我们毫不相干的陌生人的目光,但干嘛一定要在乎这些呢?
这些目光下的自己,其实并不一定是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
喜欢什么就追求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在这么短的一辈子里,能完成的,现在可以做到的就去做,能看的书就去看,别浪费时间了。不要管什么是高贵优雅,什么是土气廉价;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最重要的是,别管别人眼里你是聪明人还是傻子,是大佬还是loser,是珍品还是垃圾。为什么自己的人生要别人评价,像是别人多活了一辈子一样。
引用下罗永浩的话,很多人觉得他是卢瑟来着,我却很喜欢他
我们年轻时坚持一些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的时候,总有些长辈,完全是出于善意好心,过来提醒你,告诉你这个社会不像你想的那样,如果你要想怎么样,就必须怎么怎么样。这种话你是不是听过很多次啊?我长大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听到这种的话,我从来都不听,我就一直坚持我年轻时认为是正确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