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
强迫自己每读一本都写点什么,不管多少,不论好坏,都写点什么。
之前读了一本书,叫《二手时间》,里面无数次的提到了这本书,预估其在俄国的地位,应该跟四大名著在中国的地位差不多。80多万字,断断续续读了半个多月,沉浸阅读的时间极少,感觉自己浪费了这一名著。没想到写日志也会被打断很多次。
这本书讲的是卡拉马佐夫一家的弑父案以及庭审的全过程,表现了三个兄弟和他们的父亲之间的尖锐矛盾,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老卡拉马佐夫行为夸张,最喜欢在人前做不可理喻的事,狂热的认为格露莘卡会嫁给自己,只要格露莘卡来家里,就会送上三千卢布。
老大德米特里挪用了自己的未婚妻富家女卡捷琳娜的三千卢布,一晚上就跟情妇格露莘卡挥霍了一半,却认为这是自己一生的耻辱和罪恶,生命中重要的事就是把这钱还上,乞求未婚妻的原谅。他愤怒的认为他的父亲少给了自己很多钱,又忌妒父亲对自己情妇的感情,四处扬言要杀掉父亲。象征着人的肉体,动物本能在其身上展示的淋漓尽致,务必真实。读者多多少少都会在其身上,察觉到自己内心中的阴暗面。
老二伊万是一个高学历无神论着,象征着头脑、理性。认为世界上没有上帝,其跟老三的《宗教大法官》的辩论,是本书最出名的篇章,伊万通过他臆想的诗歌向阿辽沙讲述了一个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中的领袖与他遭遇再次复活的耶稣的故事。案发后,伊万与斯乜尔加科夫见了三次面,斯乜尔加科夫戏剧性地向伊万忏悔,声称是他在假装癫痫,然后杀了老卡拉马佐夫并偷了他的钱。斯乜尔加科夫对伊万对此表示惊异与无视感到不相信,他声称伊万是他的帮凶:是他告诉自己什么离开,更重要的是他灌输给了他世界并非神造、“什么事都是被允许的”的思想。伊万内心陷入了极大的痛苦,陷入了“超我”(万物皆允)与“本我”(杀人违法)之间的激烈斗争,疯了。。。
老三阿廖沙虔诚的信仰上帝,性格善良,是心灵的象征。他以博爱之心看待事物与人,爱着父亲、大哥、二哥,在本书中是最正常的一个人。然后就是这样一个人,也曾经在佐西马长老去世之后,一度展现自暴自弃的一面;在父亲做出不可理喻的事的时候,也曾想让父亲消失。不过,在他帮助小朋友的支线任务里,可能代表着希望。
——————以下摘抄百度百科的时代背景
对俄罗斯人来说,基督教信仰不仅仅是一个宗教问题,而是承裁了社会、道德、人性等多层面的复杂内涵。但是,19世纪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引发的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使整个俄罗斯社会四分五裂,危机四伏。任何人都舍弃了原先思想和感情中共同的东西,并从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开始。任何人都想从头开始。他们毫不惋惜地割断了原有的关系,每个人都自由行动并仅仅以此感到欣慰,……同时,无论在什么问题上几乎不存在道义上的一致;一切都四分五裂,而且甚至不是四分五裂成小团体,而是成了个体了。”“我们的社会没有基础,没有形成行为难则,因为根本不存在生活。巨大的震荡,一切都停顿了,一切都在衰败,似乎一切都被否定和不存在。而且不像西方只限于表面,而是在内部,在道德上。”在这种情形下,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民主革命运动日渐高涨,知识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西欧主义、斯拉夫主义等各种理论学说的论争也纷纷扬扬。
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无神论的强烈冲击,使俄罗斯传统的价值体系陷入困境,上帝存在的自明性受到怀疑,从而使“上帝是否存在”的话题成为当时的时代难题。
——————摘抄结束
结合时代背景回顾小说,却有那么一种感觉,小说里的人物的行为都是极端的,不可理喻的,正常人很难做出来的,但是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又非常合理。每个人都分裂的状况,代表着社会的分裂,在19世纪俄罗斯就这么分裂,在《二手时间》里,苏联解体的那段时间,俄罗斯人民更加分裂。信仰崩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无意义感,给实际的经济生活,国力造成的冲击,会不会就是现在中美两国意识形态之争的终极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