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游记(二十二)尼泊尔的石狮子
根据我的观察,尼泊尔的神庙与中国的寺庙有较大的差异,很多在建筑规模上比中国的小,往往只是一座面积不大且建在高台基上的单体建筑,而且大多没有围墙,但一般会在门口放上一对石狮子。在印度教中狮子象征着力量,估计他们用狮子把门也是让这种没有围墙的小庙有了精神层面上的威严。所以,在尼泊尔有寺庙的地方就会看到石狮子。不过,尼泊尔的石狮子与中国的石狮子在形象上有较大的差异,有点萌萌的,显得更为和善可爱。尽管中国的石狮子是由发源于尼泊尔的佛教带来的,但它们在形象上的差距,让人难以相信它们有着同祖同宗的关系。也就是说尼泊尔的石狮子与中国的石狮子怎么看也不像是有血缘关系。我在这里展示一些所拍摄的尼泊尔石狮子的照片,并与中国的石狮子做一下对比:

尼泊尔的神庙门口都会放置一对石狮子,一左一右的这两只石狮子看起来一模一样,不像中国的石狮子能够根据造型来区分雄雌。

佛教使我们的狮文化与尼泊尔的狮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护法、守门、拟人写意、成双出现、卧式较多、发髻、项圈等等在神形两方面都多有相通,但差异也很多,主要体现在造型的细节上。

这是我拍摄的北京觉生寺(现改名为“大钟寺”,举世闻名的永乐大钟就收藏在这里)山门照片。众所周知,中国的寺庙门前也会放置一对石狮子,但中国的寺庙一般在规模上远比尼泊尔的神庙要大,因此石狮子的体量也比尼泊尔的大,而且都是放在离寺庙的大门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总体来说,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这比尼泊尔的神庙要气派得多。

尼泊尔的石狮子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形象,前腿直立,后退匍匐蹲在地上。头上顶着一个像仙桃一样的器物。头顶和背上有卷毛,但不知道卷毛的数量是否有讲究?在中国的石狮子中,头顶和背上的卷毛圈数量是有规定的,这个卷毛并不是人们随意雕刻的,这些卷毛也代表了吉祥的寓意,而且有等级的规定,等级越高卷毛圈的数量越多。

佛教,使两国狮文化有一定寓意的相同。但不同的本土文化又使他们的发展各有特色。尼泊尔石狮子的功能和作用比中国简单多了,就是放在寺庙门口充当镇守护卫。而在中国,则大大扩展了石狮子的用途和寓意,成了化煞挡灾、镇宅旺财的象征,不仅放在寺庙门口,而且宅院、宫殿甚至陵墓都被普遍地摆放。

在尼泊尔王宫广场的一些主要寺庙前,完全不用围墙,也没有手持武器的卫兵。那么,谁来护佑她的安全呢?自然是石狮子了。甚至可以放上几对石狮子,组成一个狮子卫队来护卫神庙,让筑于高台上的神庙显得更加威严。

在中国,石狮子已从尼泊尔的护卫神庙单一作用扩展成避邪纳吉的象征。因此,在人们的民俗生活中,石狮子不仅用来守卫大门,还有在乡间路口设立石狮子,与“石敢当”有同样的功能,用以镇宅、避邪、禁压不祥和保护村寨的平安。所以,用石狮子来把大门可以避凶纳吉,抵御那些妖魔鬼怪之类带给人们的侵害,表现了人们祈求平安的心理要求。这是沈阳张氏帅府(张作霖和张学良的府邸)的大门照片,门口摆放着一对石狮子看门。
按照中国堪舆学的说法,看门的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方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狮子大多摆放于向街的位置,摆放于屋内则不太适宜。因狮子为镇宅压煞之物,胡乱摆放为恐损人而不利己,所以住宅门外正对着别人的住家,摆放狮子会对人家造成不良影响,清则疾病,重则伤人。

相比那些石头本色的石狮子,尼泊尔的这种被涂抹得花花绿绿的石狮子看起来更可爱,萌态十足的卡通形象,让他们看起来倒有点像自家的小猫。

由于门两旁的石狮子从外观上看几乎一模一样,我原来一直在琢磨尼泊尔的石狮子是如何区分雄雌的?是否也像中国一样,左雄右雌吗?仔细打量观察这一对石狮子后,我终于弄明白了!原来,尼泊尔的石狮子是用后腿之间的生殖器形状来区分的。像这一对石狮子,门右侧的这只狮子后腿之间有张力十足的雄性生殖器,表明它是一头雄狮子。

再仔细看这一对神庙门口的石狮子,门口左边的这一只用红黑两种颜色在狮子的后腿间画出了雌性的生殖器,显然这是一只雌狮子,尽管它与右边的石狮子在外形上几乎一模一样。我也终于弄明白了,尼泊尔的石狮子摆放与中国是相反的,左雌右雄,与中国传统男左女右、左尊右卑的阴阳哲学正好相反。我猜想这是否与印度教徒“左手擦右手抓”(右手抓饭吃,左手擦屁股)有关,左手在他们自己看来,也是很脏的,连给人送礼都不用左手。从而导致了与中国正好相反的“右尊左卑”?这确实是个有点意思的问题。

这一对石狮子被信徒们涂抹成红唇白齿,看起来很滑稽,让我忍俊不住。

呆萌可爱的形象,完全有失威严。

相亲相爱的一对。

与中国石狮子威严霸气的形象不同,尼泊尔的石狮子这个形象简直像一只向主人撒娇的哈巴狗。


这个石狮子真像一只陪伴老人的狗狗。

再看看这种身上座着神的石狮子,大红大绿,十分花哨。


这个石狮子尤为可爱。

这是北京中南海新华门前的石狮子,在形象上与故宫太和殿前的狮子一样。其实狮子并不是我国本土的动物,在先秦的时候,我国还没有狮子。直到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这个时候狮子作为外国的贡品才来到了中国。到了明朝时期,人们使用石狮子镇守宅院建筑到达了一个高峰期。许多宫殿,园林,衙门甚至豪宅大院之前都会设立石狮子。
经过几千年文化的熏陶,人们赋予了石狮子许多中国元素。石狮子一般成对出现,雌雄各一只,在样式和摆放位置上也极为讲究。雄狮在左边,一只蹄子踩着一个球,象征着权利和威严。母狮在右边,一只脚踩着一只小狮子,象征着仁慈和子嗣。在明清时期,出现在大家眼中石狮子的发型就像被理发师烫了发的一样,一个个都变成了卷毛羊。石狮子的鬓毛在古代是有严格划分的,因此在故宫的石狮子不仅数量多,而且头上的发量也是最多的。在这众多的石狮子中,最有名的就是太和宫门前的两只狮子。这两只狮子铸造于乾隆时期,有震慑邪祟、威正八方的意思。在古代,皇帝是天下最尊贵的人,因此紫禁城的石狮子卷毛也是最多。而皇帝在古时又被称为九五之尊,因此他宫前的石狮子卷毛有45个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