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老北京——胡同儿

过去说起北京,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首都”二字,高速运转的现代化城市。如今疫情当下,各行各业都在面临各种巨变和危机的情况,再提及北京,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压力。我今天想说的不是繁华大都市的现代化北京,我想来聊聊中国文化里的老北京,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北京——我心目中的老北京。虽然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但是北京丰富的文化气息深深的吸引着我,它有着和西安不同的文化底蕴,二者相得益彰。
从“大宅门”“老炮儿”到“新世界”“老酒馆”,再到近期热播结束的“什刹海”,这些个发生在老北京胡同儿里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比起都市化的各种北京剧,我独爱这些烟火气儿人情世故浓浓的老剧,而这些故事也就发生在老北京的时代。
老北京的关键词就有胡同儿、四合院、大杂院,有着酸甜可口的老北京糖葫芦,热气腾腾的老北京火锅,鲜香的老北京炸酱面,香甜的稻香村糕点,(嗨,我果然是个吃货,尽写了吃了)舒适的老北京布鞋,纸糊的燕子样式的纸鸢,同仁堂的中草药......有着大户人家的繁荣鼎盛,也有大杂院小家小户的芝麻蒜皮儿的热闹生活,爽快的北京人儿说着一口京味儿的话语真的是足够得劲儿!
今天想单独来说说北京的胡同儿,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胡同一般距离闹市很近,但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可谓闹中取静。而且对于邻里关系的融洽,胡同在其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其中我最熟知的就是东交民巷和草厂胡同,也是源于在抖音上关注的“小明粗去”每天跟着主播游览北京。
东郊民巷,原名东江米巷,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胡同,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元朝时,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由于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目前东交民巷是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
草厂胡同,草厂头条至十条,均为东西走向,自西至东顺序排列。草厂横胡同横穿于三至十条。《京师坊巷志稿》记:“芦草园即坊巷胡同集之芦苇园也,盖前明积草之地,故其北草厂诸胡同皆以是名。”旧时这里房屋整齐,多住中上等户。内曾有南安、袁州、惠州会馆。1965年定现名。此地以其北京城市特有的南北走向胡同,东西开门的小巧的四合院,带有浓郁的城市民居风情,体现出深刻的民俗文化。
说起北京胡同里的生活,年轻的哥哥姐姐们大都搬到了高楼大厦里,胡同里多半留下的是地地道道的老一辈,时常可见大爷大妈坐在胡同拿着蒲扇纳凉,走上前去聊上几句,老大爷能跟您说起胡同里发生的各种奇闻趣事。要么怎么说北京胡同里藏龙卧虎呢?不过胡同里也有一些生活不便之处,就是大杂院里依然是几家几户紧挨着住,谁家发生任何事说几句话隔墙有耳全院儿人都会知晓,不过这也促进了家庭的团结,谁愿意家丑外扬呢?嘿~还有不便的就是解决上卫生间的问题,依然得跑到胡同的公共卫生间才行,这块儿个别的四合院除外。
不过传统生活有传统生活的烟火气儿和人情味儿在里边,各有利弊。
老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城市的交通通道,它更是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所。胡同反映了老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记载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风貌。老北京胡同里,那可是处处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看到这篇文字的你对老北京是什么印象呢?
我是Echo希希,我在西安向你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