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后期的逻辑》1.1
作者 Tuomo Aho and Mikko Yrjönsuuri
第一节 逻辑的发展背景和逻辑的智识角色
1.0
我们的目标是研究中世纪逻辑,研究的时段是从这种逻辑第一次获得可以用来系统性地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全部资源的时间开始。不过即使是在这个阶段之前,就已经有逻辑学研究和重要的逻辑学家了。这些逻辑学家中最具原创性的一位——Abelard——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尽管他只拥有古代逻辑的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不过,我们的注意力将会集中于这样一个时代:此时已经能够用到古代遗产了,中世纪逻辑可以往里边增添一些实质性的贡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做出超越。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描述,就无法通过年份,或通常的划分时段的方式来充分表达;不过我们希望,划分时段界线的依据会随着我们的叙述而变得越来越清晰。
1.1 逻辑研究
对于中世纪后期的逻辑,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它是作为一门学术性的学科,作为一个有机研究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得到研究的。的确,过了中世纪以后,逻辑就再也没有在大学的活动中占有如此大的比重。此外,逻辑还同某些经典文本有联系,这些经典文本被视为是逻辑这门科学的自然而然的基础。这样的话,我们先讨论一些关于这个研究体系总体的事情,然后再讨论具体这些著作的性质,就是合情合理的了。
自从古罗马时代以来,学校教育始终围绕着“三艺”(trivium)——语法(grammar)、修辞(rhetoric)和辩证法(dialectic)——来进行。当学校发展起来之后,当顶尖的那一批学校开始转为大学之后,“三艺”的学科在艺学系(faculty of arts (artes))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辩证法就是论辩和推理的艺术,它基本上是围绕着逻辑问题进行的,并且常常被视为是三艺中的最重要的一艺。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一个学生都会广泛地学习逻辑课程。也许这种辩证法的背景可以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中世纪逻辑思想所带上的那种语言学、语义学的色彩。
艺学系总是比其他更高等的系(即神学系、法学系、医学系)规模更大。如果一所大学里有神学系,那么这个系总是同更高等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就需要来自艺学系的基础教育。但是神学家们即使已经进入了更高等的系,也会从事哲学和逻辑研究;事实上,大多数有能力的学者通常都倾向于进入更有优越性的、更高等的系,所以,逻辑学史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系。就举两个例子:许多针对Peter Lombard的神学著作《箴言四书》(Sentences)的评注,都包含了重要的逻辑章节;涉及逻辑的主题通常都在所谓的“神学论辩”(quodlibetal disputations)中进行处理。
我们没法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大学的历史上,不过我们可以说大学教育的过程始于12世纪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不过对于哲学而言,巴黎大学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大学,它是在1215年获得这个正式的地位的。巴黎是同时代哲学和神学讨论的永久国际中心。另外一个逻辑研究特别盛行的地方是牛津。巴黎和牛津就是中世纪逻辑的两个首都,不过到了逻辑创造力有所下降的14世纪末,逻辑研究的中心转移到意大利去了。在14世纪,大学向东、向北扩散,1300年有15所大学,1400年有30所大学,1500年有60所大学,当然这些学校自然有不同的规模和质量,但有一个研究要素是所有学校都有的,那就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