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读书笔记:耆那教
汤圆/第32天
书籍:《世界宗教》
作者:刘易斯霍普菲
第132~144页耆那教
印度教有严格的种姓制度,宣扬轮回的世界观,耆那教是在对印度教的批判和继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宗教。和印度教相比,耆那教是一个小众的宗教,只有四百万人。
1.创始人。耆那教的创始人叫筏驮摩那,也被称为大雄。大雄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和苏格拉底、孔子、老子、佛陀同属轴心时代的思想家。大雄的生平与佛陀类似,出身于刹帝利家族,拥有富裕的生活和妻子儿女,但并不感到满足。他在完成自己世俗义务之后,抛弃自己繁华的生活,跟着一群苦行僧走上了寻求解脱之路。在经过12年的苦行之后,大雄悟道解脱,又过了30年,在72岁去世。
2.解脱之道之苦行。耆那教对世界的看法和印度其他宗教类似,认为人生是无尽的轮回,人生的解脱之道就是超越轮回。对于如何超越轮回,耆那教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严格的苦行。耆那教认为灵魂和物质是分离的,物质纠缠着灵魂,让灵魂被财富、名声、性所羁绊,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苦行就是要放弃家庭,放弃财产,放弃名利,让身体遭受寒冷和酷热的考验,最终获得解脱,到达涅槃。和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基督教的柱头圣人一样,耆那教是一个崇尚苦行的圣人群体,大约人们在富裕、放纵、享乐的生活中普遍的感受到了无尽的虚无,才让苦行在世界各地都有市场。
3.解脱之道之不害。耆那教给出的第二个答案是不杀生。耆那教徒不吃肉,在走路的时候都要清扫地面,以防止踩死昆虫。“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佛教的教义仿佛就是源于耆那教。由于爱惜生命,耆那教徒不能从事很多职业,比如士兵、屠夫、皮匠、甚至农夫,因为农民要杀死害虫,只能经商。同时由于耆那教徒发誓不说谎,诚实和道德的声望让耆那教徒成为了一个杰出的商人群体,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悖论。
3.白衣派和天衣派。耆那教在公元前80年分裂成为白衣派和天衣派。白衣派生活在印度北部,准许教徒穿白色衣服,允许女性入教。天衣派生活在印度南部,每天赤身裸体。
4.二十四祖。大雄只是耆那教二十四位导师中的最后一位,耆那教徒同时崇拜这二十四位祖师,在印度修了4万座神庙来敬拜他们。
汤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古代单方面权利义务关系的十大后果 (3人喜欢)
- 对于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理论的反思 (1人喜欢)
- 读《实践论》谈知行合一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称呼学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中医概念体系的缺陷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