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思带你走进大师的艺术世界:“好的导演要学会抓住自己的激情”
当谈到贝纳多·贝托鲁奇——2018年11月26日周一去世的意大利奥斯卡获奖导演时,就不得不提到他2003年的杰作《戏梦巴黎》。
这位导演有更宏大、更华丽的电影作品(《末代皇帝》、《1900》),也有颇具争议性的作品(《巴黎最后的探戈》),还有政治影响力更大的电影(《墨守成规》),但在《戏梦巴黎》中,他达到了自己作品中所有的张力和激情的顶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戏梦巴黎》,尽管在贝托鲁尼的作品里人们最喜欢看的电影是《末代皇帝》(theLast Emperor)和《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因为它们的名气很大。当然,这两部电影都很优秀,但总的来说,它们并不是这位艺术大师的最佳代表作品。
《末代皇帝》是第一部在北京的紫禁城拍摄的电影,它在视觉上令人惊叹,但它的风格只是昙花一现,在贝托鲁尼的作品中并不典型。尽管这部电影有着意大利导演如卢奇诺•维斯康蒂所特有的青涩与美丽,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美国式史诗电影,当时的美国观众对此也反响强烈,它获得了九项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
1972年的《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是贝托鲁奇视角光谱的另一边——这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室内戏剧,带有幽闭恐怖的气氛。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在片中饰演一名自杀的中年女子,他与一名年轻女子(玛丽亚·施耐德(Maria Schneider)饰)发生了一系列缺乏乐趣的情欲关系,这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但《戏梦巴黎》是贝托鲁奇个人风格的爆发顶点,也是通往他原本风格的入口。和《最后的探戈》一样,这也是一部充满情色色彩的室内戏剧,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电影发烧友(迈克尔·皮特[Michael Pitt]饰)在巴黎与一对异卵双胞胎以及电影狂热者路易·加雷尔(Louis Garrel)和伊娃·格林(Eva Green)成为朋友的故事。他们关上门,自我演绎他们对最喜欢的电影场景的幻想。但这部电影不完全是情欲缠绵,其中也有一点二十世纪60年代革命政治的味道——发生在1968年的巴黎暴乱期间。在一个场景中,三个朋友牵着手奔跑者穿过卢浮宫,有意唤起观众对著名的类似的场景(让·吕克·戈达尔的《局外人》)的印象。
贝托鲁奇出生在意大利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从政治角度来说,这就像是出生在伯克利。不出意外地,他是一个左翼分子,而且像大多数意大利左翼分子一样,他来自一个有文化的、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和电影评论家,曾有一段时间,贝托鲁奇极有可能会追随他父亲的诗歌脚步。但是贝托鲁奇有一个重要的朋友——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雇佣了他协助拍摄一部电影,这成为了贝托鲁奇迷上电影的契机,他也因此决定成为一名电影制作人。
直至今天,这种前辈领着后辈走入电影艺术殿堂的模式依然随处可见,已经转化为了一种广受认可的教学模式。在荣思,学子们不仅接受海外理念下的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国内电影圈“师傅带徒弟”这种业内认可的教学模式,搭配西方发散性思维的教学逻辑,构建了荣思独特的教学体系,在这里,热爱电影艺术的同学有机会跟着业内知名的导演学习经验,在暑假的实践课上,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短片的拍摄过程当中去,从演员到主创团队都由学生轮流担任,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天上午讨论撰写剧本,下午进行拍摄任务,第二天大家一起看剪辑出的成片效果,讨论可以改进的方面,通过这样高效的实践学习提高同学们的能力。

实践对电影初学者的影响有多大,不言而喻,实践能够激发的,也许是一个电影制作者的激情,也许是对电影艺术更深的理解。如果没有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对他的影响,贝托鲁尼可能就会走上他父亲所期望的那条路——成为一个诗人或评论家,今天的我们也无幸得窥大师美妙的艺术作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无疑是一个意大利导演开始电影生涯的绝佳时机。那是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Antonioni)、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和维斯康蒂(Visconti)的时代,全世界——尤其是美国——都对意大利电影感兴趣。他的第一部电影是根据帕索里尼的短篇小说改编的《死神》(在美国被称为《死神》)。这是一部具有帕索里尼和法国新浪潮的粗犷风格的电影。
他的第一部大作《墨守成规》(The Conformist)于1970年问世,改编自阿尔贝托·摩拉维亚(Alberto Moravia)的小说。观众从这部电影纯粹的美中,感受到了权力的诱惑。回想起来,当贝托鲁奇创作出这幅令人震惊的成熟作品时,他还不到30岁。
《墨守成规》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但它也算是这类意大利电影深受美国观众欢迎的最后光景。贝托鲁奇适应了许多变化,成为了一个更加国际化的电影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用英语拍摄。虽然在译作中有些遗漏,但他仍然拍出了一流的电影,如《1900》(1976)、《末代皇帝》(1987)和《遮蔽的天空》(1990)。他还和丽芙·泰勒(Liv Tyler)一起制作了饱受争议的电影《偷香》(steal Beauty)(1996),不过没关系。伟大的电影人不一定要一直都很伟大。
《戏梦巴黎》是他晚年的经典之作,受益于他伟大的的智慧和艺术,它总结了贝托鲁奇对电影的一切意义,以及电影对贝托鲁奇的一切意义。

我们在电影里有过许多段别人的人生,电影制片者是艺术的使者,通过电影,我们还原生命和情感的细节。荣思是艺术的教育者,也是每个和电影有关的梦想的守护者。我们不做空想家,我们相信实践是每个电影专业学子的必经之路,荣思怀着对电影未来的希冀,让你在对艺术的信仰中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