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内卷化”
这周的工作让我累到绝望,连续三天,每天五点起床开始上班,下午开会开到六点,中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绝望的情绪控制着身体和生活。周三下午结束后,我终于给领导发消息说,周四的会我不参加了,体力吃不消了。
在工作中我是很少说拒绝的,主要是因为我认为把问题解决、把事情做好是首要的事。至于是不是职责所在,会不会承担本不属于我的责任,基本不太会去考虑的。还有一个原因,我终于发现自己的性格是所谓的“讨好型人格”,不希望让别人失望,特别在乎别人对我的负面评价。从去年底我开始承担管理工作,到现在才感受到,拒绝不属于我的工作、明确自己对某些工作没有职责、甚至承认自己没精力没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最近豆瓣上一直在讨论“内卷化”,之前一直没有搞清楚是什么意思,以为和“内循环”是同一件事情(虽然有密切的关联)。最近才理解,我现在的工作状态,或者说,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就是“内卷化”的体现。
“内卷化”又译为“过密化”,指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的现象。在中国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内卷化”现象,比如996工作制,为了在职场竞争中取胜,有员工主动站出来说:我自愿无偿加班2小时,于是获得老板的赏识;于是又有人说:我自愿无偿加班3小时……最终,所有人都996了,却所有人的收入都没有涨。另一个更具隐喻性的例子:在电影院里,有一个人为了自己的视野更好,于是站了起来,他后面的人为了不被遮挡,也只有站起来……结果所有人都站着看完一场电影,效果和所有人都坐着观看一摸一样。在我们身边,似乎很难找到没有发生“内卷”的事情了,房价和教育是最典型的,也是给我带来压力最大的。发生“内卷化”,是因为个人缺少其他途径来实现目标,所有人都在挤入窄门,最终导致互相倾轧。
“内卷化”的危险之处在于,一旦发生,就很难逆转了。当第一个人提出无偿加班时,所有人都没有制止,也没有法律依据来制止,结果,当他获得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后,所有人都开始效仿,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即便你有特立独行的想法,也抵抗不了从众的心理和被淘汰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