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接受了心理咨询(二) —— 区分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 》
嗨,大家好,距离上篇稿子时隔有些长,这里给大家说声抱歉。
上次说到我是什么原因愿意尝试去接触(接受)心理咨询的。这篇文章和大家讲一下,从我视角理解的心理咨询。
首先和大家讲一下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这两种不仅是称呼上的不一样,也是不同的两种职业。
心理医生主要是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而心理咨询师是通过心理学知识解决心理问题的。看似好像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的大有不同。
从这两个职业服务的对象称呼来讲,心理咨询师服务的对象称为:来访者;心理医生服务的对象称为:病人。这也就是第一篇中我提到的:当我的朋友建议我去做心理咨询,我误以为他变相的骂我有病,立马反驳大声斥骂“你才有病”的原因。来访者和病人的区别其实还是蛮大的,这和一个人的自知力有关。就比如一个喝酒的人:在没有喝多的时候,他还是清楚的知道自己喝了多少,是否喝的差不多了,还能喝多少,类似这样的就如同:来访者,即是知道自己现在的状况。另外一种就是喝酒喝多了,并不认为自己喝多了,觉得自己还能喝,但其实他走路已经摇摇晃晃、眼神不聚集、五脏六腑也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了,类似这样的就如同:病人,即是对自己现在的状况无法客观的评估。
从治疗上来说,心理咨询师的咨询目标是以解决成长性问题为主,例如:人际关系、情绪困扰、自我认识、适应问题等;心理医生则是以治疗疾病为主。另外,心理医生具有处方权,而心理咨询师不具备。意思就是心理医生可以开药,而心理咨询师不可以。但凡哪位心理咨询师在与来访者的咨询期间有建议或者安排服用什么药的话,即便他是一位咨询时长几千小时、经验多吗丰富、资历多么深,这不仅仅代表这位咨询师不够专业,同时中也是违法违规的行为。
借用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培训教材上的一段话:心理咨询的任务,从总体上来说,是帮助正常人群在生活中化解各种心理问题,克服种种心理障碍,矫治不良行为,理顺人格结构,纠正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和非逻辑性思维,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深化自我认知,端正处事态度,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适应能力等等。

也就是说,心理咨询的范畴是比较广泛的。也是属于大众的,并没有我之前想象中的那样严重。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但凡是有些想不通、捋不顺的都可以约见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例如我这样被逼婚逼的心神焦躁的,感觉压力大的、焦虑的,婆媳、夫妻、同事、同学人际关系困扰的,和孩子无法很好交流的,适应新环境困难的,遇事容易有情绪脾气暴躁之类的,基本都可以靠心理咨询解决。
有心理问题和困扰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如同身体会得病一样,不同的只是病的种类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