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20200807 我的天才女友 | 读后杂记
【包含后两部剧情,慎入】
很难用一种风格定义《那不勒斯四部曲》。它是一部充满感性的回忆录,丰满的心理描写与残酷的现实叙述交织在一起,仿佛还原了作者一生的记录;我们不知作者更多的信息,但从读它的第一章开始,就无意识中断定了这是一部关于作者生活经历的故事。同时,它很明显小说化了书中的人物,例如Lila,从任何角度来看都似乎神一般的存在--她从小就洞察了社会的阴暗、知识的奥秘和成功的途径--她带着邪恶意味的智慧不知是如何从那不勒斯这个贫瘠落后的小镇衍生而出,但她却坚决地从未离开这个她厌恶的地方。同样被小说化的是Lila和Lenu的关系,其承担了本书的亮点和精髓。两人的纠葛不仅细致地剖析出了女性之间微妙而复杂的“爱恨”本质,还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社会、文学、政治含义--这就是本书如此吸引读者的地方。它让身在大洋彼岸的我们了解到了上个世纪后半期意大利的人文现实,阶级与政治斗争。这些象征性的难以理解的政治话语,被作者巧妙地用通俗化和小说化的方式反应到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物身上。通过他们的爱恨情仇故事来折射社会变革以及作家/学者这个职业本身处于大环境下的困境,可谓精彩。从人文的角度来看,这部书又有了些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意味(但同时是反学科研究的,因为第一人称就注定了写作的主观性)。作者本身(其实从后期Lila对那不勒斯资料的整理来看,Lila更能承担这个角色)就是潜入那不勒斯社区的研究学者,在长达半个世纪往来记录中,刻画了一个城镇居民受经济政治因素所影响的挣扎和撕裂。其目的不只在于记录,更在于吸引大众的目光和诉求于改变。
读完这部书我更加确信了一点想法:大部分艺术作品都是带有私人感情色彩的。想要完全以一种独立超然的态度创造一件艺术是几乎难以实现的。所以在阅读、欣赏、解析艺术的同时,我们也在以一种窥探性的姿态了解和尝试理解作品背后的个人。(而建筑,由于它的体量和复杂程度,很难主观地表现个人思想;除非是在金主的强烈支持下稳定地产出小品...但在设计和施工之间又隔了这么多媒介,把实现的作品全部归功于一人实在有失公平)
在只看了第一部时,我对故事的理解仅限于Lila和Lenu人际关系的现实意义。我把这个关系投射到我的生活中,类比我和密友之间的性格互补,相互帮助同时相互竞争的关系。但读完最后两本小说,再回顾前两部剧集,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细腻和作品的艺术性。儿时消失的“娃娃”被当作生命的缩影在生育后重新被提起,在Lila女儿和Lila本人的消失后在最后一个章节以一种模糊的方式回归到了Lenu身边,完成了一个并不完整的团圆。
作为一名女性读者,我很容易与女主人公的心理斗争产生共鸣。在看到还未经历的生命阶段时,作者笔下性与生育、事业与家庭、家庭与爱情之间的矛盾不禁令我更深地为女性感到惋惜。但同时这样的矛盾是丰富的,我仍要去勇敢地经历它们,以充分地感受生而为女人的复杂、痛苦、责任和幸福。在Lenu的女性身份之外,更令我共情的是她的作家/学者身份。她从一名成绩优秀的女大学生,在准岳母帮助下发表小说出名,以学者的身份成为一名作家,并在放弃家庭和情人后稳定地产出作品。她在离开那不勒斯和接触和尝试接触的学术圈,代表了她出身所在的工人阶层的对立面,是Lila所有能力到达甚至更加成功但是主动放弃的生活轨迹;同时也代表了作者本人的身份和态度,无疑奠定了书的个人色彩。
关于Lenu的女性独白,最吸引我的一部分是Lenu与Nino的婚外恋。不管Nino如何自私自恋、不负责任、处处留情,我确实承认这样一种帅气高挑、学识博远、善于调情的男人很容易吸引年轻的女文青,特别当他从小就从贫乏无趣的社区中脱颖而出。虽然Pieto从后文来看是一位更加稳重、成熟和靠谱的丈夫人选,但在当时Lenu婚后、迅速怀孕和生育的那段时期,Pieto被描写的形象是一个阻碍Lenu生活和事业的存在。他一味沉溺教书和刻板的学术,把家务和照顾女儿的责任通通推给Lenu和她的母亲;在Lenu断断续续写出一些内容时,他从未表现兴趣和支持,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贬低她的智识。在70/80年代的语境下来看,这的确就是女性在婚姻和事业中受到的最大阻碍(过了半个世纪,这样的情况有好转吗?何时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呢?)此时,Nino的出现可以说重新点燃了Lenu的写作事业。他们的电话与相逢意味着肉体的愉悦,更有学术的交流和智识的相互欣赏。从Lenu方面来看,她在Nino处得到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追逐事业的权力。于是她选择了放弃家庭。但是这样的欢愉和成功是短暂的,当她与Nino回到那不勒斯重新建立“家庭”(此时Nino仍与合法妻子处于婚姻契约,并与其他不同女人调情),婚外恋时期的事业激情重新暗淡了。Lenu心灰意冷地发现,她又被男人归为了家务和生育子女的负责人,而不是自由追逐理想和事业的作家。
这个悲惨的片段揭露了一个残忍的女性事实(大部分程度上还是某些地区女性的现状)。当她们的男人在追逐事业、得到晋升的时候,她们被束于妻子和母亲的家庭义务。当小部分女性有个体的自我觉醒时,她们事业的晋升依旧需要依赖于男性的启发和帮助,否则她们停滞不前难以逃脱。Lenu以为离开了那不勒斯就离开了旧社会的丑陋和不平等,但当她来到弗洛伦萨的家庭,米兰的会议,她才发现自己从未远离她被性别所决定的身份。”I had fled, in fact, only to discover, in the decades to come, that I had been wrong, that it was a chain with larger and larger links: the neighborhood was connected to the city, the city to Italy, Italy to Europe, Europe to the whole planet. And this is how I see it today: it's not the neighborhood that's sick, it's not Naples, it's the entire planet, it's the universe, or universes. And shrewdness means hiding and hiding from oneself the true state of things." 她甚至还不如留在了那不勒斯的Lila--Lila成了她“家庭”的主导者,她紧跟科技革命的潮流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她玩弄了Solara,她成为了社区最具话语权的人。
通过Lenu的作家身份,作者明确地描写了作家的特性和所遇到的困境。Lenu成功地发表了基于社区经历所创作的小说,引起了广发的关注和Solara的不满和法律控诉。这个情节让我想起了人类学家项飙在《十三邀》中的自述,(类似于Lenu,他也是早年成名)他所调查的浙江村居民在项飙的书中认出了自己的痕迹。很多并非正面的描写促使了一些居民的不满,但更多的居民表示欢迎和高兴--他们乐意被书写,乐意自己的经历以一种自己并没有能力表达的方式被记录下来。这里表现了作家,或任何写作者所要面对的责任和风险。作家的创作往往是基于生活的,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度和书写能力得以准确或富于感性地将枯燥无味或残酷冰冷的生活艺术化(毛姆《人性的枷锁》),从而寄予了平凡”价值“。但作家,或许于性格的心直口快,或许于故意激化矛盾的效果,会在暴露社会和政治丑恶面目时得罪权势,陷入泥潭。放小到个人层面,可能会加剧个人矛盾和情感的痛苦。被书写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研究,解剖,描写,置于公众的目光之下;每个人的反应会大不相同。尽管如此,浸入生活,然后从生活中剥离,反思和再创造的过程无疑是作家(或任何艺术家)成为作家的动机和本能。
《那不勒斯四部曲》不断地促使我回忆和审视我的家乡,儿时社区所印刻在我成年后人格上的痕迹。我已经与儿时的玩伴失去了联系;和大家族的关系,除却亲人的纽带,彼此之间或许并没有太多深刻的缔结;或许在不久我以一个归乡客的身份重新回到和定居在了故乡,曾经的亲密联系可以以一种不同的角度重新发现和找回。种种如此......那不勒斯的语境与我父母一辈成长成熟的环境何其相似。特别是我父亲,从农耕经济的乡村走进大城市,获取学位,在另一个城市重新生根;他在不断地返回,因为他的父母在那里,他生长的屋子在那里,村子里的阿叔阿婶阿猫阿狗在那里;他也可以选择不返回,像大伯一样,对过去视而不见...每每想到在村子里听到的对话,这家长那家短,何其像那不勒斯社区里关于Solara, Stefano, Melida...的流言蜚语。或许村子里的人不自知,但他们生活经历的暴力、不公等、贫穷,都和村子外的世界紧紧挂钩。
但一个年代过去,这样基于社区的人际关系已经被渐渐消磨和老去。我时常会梦到出生几岁到小学一直居住的公寓。我记得房间的所有布局和摆设,记得社区旁的文具店和高桥,记得社区里的广场、桑拿馆和舞蹈中心。除了学校,我接触的人就是社区那么大,但已经比父亲乡村或Lenu社区的关系疏远了太多。现代化和标准化的楼型也将同住一栋楼的人隔了起来。到后来搬进更好的新公寓,一户一电梯的模式更是将邻居之间的距离拉得更大了。
相较于我熟悉的家庭关系,意大利的家庭契约是更为松散的。Lenu和Lila都是婚外恋分居并于另一个男子同居,Ada, Penuccia, Maria都作了情人。虽然舆论谴责,但依旧出轨、私通、背叛。对于父母、子女、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也比中国的观念看轻地多。Lenu对父母并没有任何经济上的照顾,对女儿的未来也没有任何长远意义上的规划(对女儿的性生活也很是开放);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个糟糕的女儿和母亲。我还是感激中国文化里对家庭的重视,这样的契约精神可以成为动荡年代(外部因素)里人性本质(内部因素)欲望暴露时紧紧支撑个体的信仰。我们可以不相信上帝,不相信佛祖,不相信任何宗教或政党,但当我们有一样东西可以信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血肉至亲之间的联系--我们就有了稳定地活下去的意志。
最后我想说的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两位女主人公的名字与我的联系。Lenu的全名是Elena, Lila的小名是Lina。我的英文名是Elina。Elina这个名字就是Elena和Lina的合体。当我在读这部书的时候,我就会感到我的名字在被呼唤。
她们是同一个人。她们是我。我是她们。(艺术化结局,yeah)
© 本文版权归 Clementin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面包武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22 03: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