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见到的石窟造像壁画之美
查看话题 >听壹仟林壹夜:所謂寺觀 無非人間 【山西壁画】
主讲人:冀以清
讲座时间:
2020年8月7日(周五)20:00 — 22:00
冀老师讲得非常很棒,很专业!很有意义,因此记录下来~

自我简介:
A. 山西平遥寺观壁画记录者。
B. 2017年拍摄CCTV10科教频道《中国影像方志·平遥卷》,负责其中的文化部分中的“保护卷”
C. 2018年,平遥壁画资料库的汇集整理初步成型
D. 2019成立探晋工作室,主做寺观壁画课程,课程客户有浙江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山东时代美术馆、徐州大马小马美术馆,北京观唐艺术区、商务图书馆,上海FA河畔艺术中心等
主讲内容:
1.自我介绍
2壁画古建筑雕塑的美学价值
3.当地百姓对于这个的看法态度
4.壁画古建雕塑在当代的处境
中外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1001夜公益第125场“所謂寺觀 無非人間”的直播,,我是山西平遥寺观壁画的记录者、守护者,同时也是这次公益直播的主讲人。
首先感谢1001夜提供这个平台,能够让我们跨越时空,今日有幸共同赏析壁画,同游山西,同时探讨当代寺观壁画的美学以及寺观壁画背后那一波人的处境。

▲不曾见过、触碰过,但你我仍可感知唐宋元明清的隐秘而又澎湃之美。
我们这次的主题是山西·寺观壁画·人间事,一则这个主题是之前大家忽略的,也是鲜为人知的主题,我想带领大家看一看真实的山西是什么样子;二则山西五千年深厚历史,需要去挖掘,需要去优化,所以我们想逃离庸常的介绍,今天带领看到最动人心魄的山西,隔着时空,做一个面壁者,做一个学习者。
身处山西,三晋大地,落魄贫瘠中原之地,或海纳百川莺歌燕舞的都会(晋商执清末中国经济之牛耳)。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是乡村,每个人都被唐宋元明清的遗存的信仰、庙宇语境所紧紧包裹,甚至语言。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在这种氛围和语境中,理所当然而又浑然天成,我们都是宋代、明朝等诸多朝代的人,同时也是现代的人。所以,我们面对山西星罗棋布的寺观庙宇,以及连带着的壁画彩塑的时候,更多的是惊叹和敬佩。




















山西这个地方,本身在中国人的存在感是很低的,大家好像除了老陈醋、煤老板、刀削面之外,便再无可讲之处。但是山西我们是所有文物从业者以及文物爱好者的魂牵梦萦之地。
终究为什么非去山西不可,大抵是因为山西能满足大家对古中国的所有念想,如果你喜欢中国神话,你会发现这里几乎能找到三皇五帝,皇天后土诸般神佛的踪迹;如果你喜欢古建,这里会让你从唐到清,穿越千年,连带着屋子里的壁画,塑像都是原版滋味的配置;一句表里山河真是对山西太恰如其分的描述了,它自成天地地守护着一缕古国之魂,却又生生不息地存活于现代社会的旺盛循环之中,这种独特的体验是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不曾感受过的。
晋地山河,山河远阔。
太谷无边寺 介休博物馆 平遥镇国寺 平遥双林寺 平遥普明寺
唐代是山西五台佛光寺 南禅寺
所以此次直播会从从宋金时期的古建彩塑斗拱到明清时期的晋商大院;从宏大的晋商沉浮历史到精致细微的寺观壁画;从巍峨雄壮的古城墙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巍峨宝塔,从苍茫大气的古村落到古法琉璃的造物之美,当然,还是要以咱们的山西寺观壁画为主。(壁画与古建筑相辅相生,密不可分)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壁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离得大家的生活环境很远,大家对于壁画,尤其寺观壁画是没有太多概念的,那么什么是壁画呢?





以上这几张照片,分别是山西省介休博物馆的琉璃飞龙和山西平遥,元代的一个古溪滩河大院,山西王家大院以及山西汾阳,也就是贾樟柯贾岛那边的汾阳太符观和山西中国第一家票号博物馆,也就是日升昌博物馆。
元代古戏台 汾阳太符观 平遥日升昌票号博物馆
壁画我们从专业角度来讲,它是人类装饰在建筑物四周墙壁或顶壁上的一种绘画的特殊样式。若要追溯其源头,可能要与史前人类生活时期的岩画联系起来。岩画,中国远古时代壁画的滥觞,星星点点,状同稚童涂鸦,不属于严格意义的壁画,顶多是原始性的记录而已,因其久远,身价也就扶摇而起。例如广西多地发现的岩画。
在山西,未发现有大面积的岩画遗存,仅在吉县一带有过零星的发现。而后来壁画在古代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功能,慢慢自动合并,归为两类,一是对人类本身所处环境的装饰,二是在宗教崇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之所以我们至今发现的古壁画几乎全都在寺庙或墓葬中,也就是此理。
第二个问题,那什么是寺观壁画呢?
就存在位置而言,古代壁画可以分三种:石窟寺壁画,最典型的是敦煌的壁画;寺观壁画,例如永乐宫的壁画,就是古代绘制在建筑墙面上的壁画;墓葬壁画,例如唐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内的壁画,这类壁画存在于墓葬的墓室或墓道之中。
重点:壁画作用功能:一种是对于人类本身所处环境的装饰,二是在宗教崇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第三个问题,看寺观壁画必须要有佛学知识吗?
我不认为没有佛教和相关历史知识的人就欣赏不了寺观壁画。我不认为“欣赏得了”是一定要从一个美术专业或者佛学的角度来解答。如果佛学已经晦涩到普通人连看画都看不懂,那创作寺观壁画的意义何在?寺观壁画的创作初衷不是让人欣赏不了,而恰恰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懂,以此达到教化百姓、弘扬佛法的目的。
还是那句老话,教是为了不教,画是为了不画。

寺观壁画的一个大致发展逻辑是怎么样的?


整体而言,中国寺观壁画的大势所趋和根本形态,自始至终,或是属于佛系的,或是归于道脉的,或是表现为佛道合流的。若就中国寺观壁画的演变和发展,秦以前是萌芽期,汉以后至唐以前是发育期和成长期,有唐一代则是辉煌期,宋元时代属于成熟期,明代进入衰退期,清代便逐渐归入终结期了。
在佛、道两教产生并兴起之前,中国曾有原始宗教.也有与之相应的文化风俗和艺术表达。至于比较简单的墙壁涂鸦,以及稍微讲究的祭祀美术,都曾是颇为常见的。现在考古界公认现存最早的壁画便是陕西的石峁遗址。


石峁壁画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出土数量最多的史前壁画,而这批壁画无论在制作工艺还是绘制技法上均与汉代及其以后的壁画较为相似,专家认为这可能暗示着中国早期壁画的基本制作工艺及绘制技法,早在4000多年前或者更早的时期便已经基本确立。
接下来的问题是山西的壁画目前状况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

山西寺观壁画其大部分留存于山西星罗棋布的古建筑中。古建筑中的壁画又分寺、观、祠三大类。俗语道“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主要就是指山西丰富的古建筑遗存。这些古建十之八九是宗教建筑,也就是上面说的佛寺、道观、神祠三类庙宇,其内大多有壁画。这三类宗教建筑在古代中国是很普遍的,各地都有。盛唐时在长安、洛阳有三百多处的寺院壁画出于吴道子之手,但这些在晚唐时候就被百分之百地毁掉了。所以现在寺院的壁画,80%以上在山西,其他以山西为核心,在陕西的北部以及河北的北部也零星存有寺院壁画。山西基本每个村子都有寺院,每个寺院都有壁画,其数量与规模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
目前中国只有山西一省能够成规模、成系统地保存下来。用现代的话说,这些建筑就是古代的“公共建筑”,而里面的壁画就是当时社会的“视觉文化”。
与山西汾阳平遥有一些渊源


平遥一个县的总的壁画平米数已经快达到将近3000平米左右。(唐)佛光寺东大殿眼壁画《菩萨众》











在大唐中心主义的时代,寺观壁画便是大唐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规模之巨大,其内容之丰富,其技艺之精湛,并非文字所能形容。
按照史书记载,中国古代寺观壁画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把此岸世界中的真实人物画进去,使之极具现实感。在有些寺观中,便特别设置了皇帝、贵族的影像真堂,即是明证。如阎立本所画的唐太宗像,便被人摹画在玄都观东殿内;洛阳弘道观则有吴道子所画的《东封图》,是以唐玄宗到泰山封禅为内容的巨幅壁画;招福寺,也有春宗、玄宗的肖像画;慈恩寺,那里还有尉迟乙僧所画的于阂国王及诸亲族供养像等等。
李邕是李渊第十五子虢王李凤嫡孙,其墓葬位于陕西省富平县杜村镇北吕村西北,为献陵陪葬墓。
然而,当唐代还被人们所称赞时,可惜那些壁画早已随着建筑的毁坏而不存在了。


山西境内目前保存着4座唐代寺观殿堂,而在这仅存的全国甚为少见的唐代建筑内,也仅有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正中佛座束腰上残存的一小方壁画和一部分縅眼壁画,是全国除敦煌外唯一的唐代寺观壁画,体现了唐代壁画艺术风貌,可谓稀世奇珍。

诸菩萨众
唐代大中十一年 (857年)
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壁画



存世的壁画中,除了敦煌外唯一的北宋壁画在山西的开化寺,大概在徽宗或者稍早一些的哲宗时期。这些壁画内容,包含很多细小的图像,不仅仅是僧佛菩萨,也有大量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通过它的榜题,我们能够知道它属于佛经。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世俗的内容。开化寺壁画的可贵之处是没有经历过改绘,一看就是北宋的特点。
壁画的改绘往往不是就地修补,而是完全将墙面粉刷抹平,重画。敦煌的壁画也是这样。所以敦煌的壁画往往不是一层,你将敦煌最外层五代的壁画揭掉,可以露出里面唐代的图像,将唐代的揭掉,又可见北朝的画面。所以,张大千他们当年将五代壁画揭掉,看到了唐代的壁画内容,但实际上对外面的五代壁画是一种破坏。与塑像不同,壁画的改绘不需要外部叠加式的维修,而是直接覆盖。





















































在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要修黄河的三门峡水库,按照这个计划,会把这个永乐宫淹掉。永乐宫的保护就显得很急迫。后来做了一个决定,把永乐宫整体拆下来,搬迁到山顶上去。这是非常艰苦的一个工作,全世界都没有过,需要把壁画全部铲下来,之后再把所有的砖拆下来,还要将所有的砖和木结构一个一个编上号,运到山顶上,按照原来的那些砖木的位置,一个一个地复原,最后把壁画贴上去。这样的工作,技术难度非常高,但我们山西做得很成功。
永乐宫壁画的构图很复杂,里面有几百个人物,分布于东西以及北三面墙壁。其中最主要的六个神,在元代道教神仙体系中被专门称作“四帝二后”,但画面中图像究竟对应道教中哪六个神,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
永乐宫除了三清殿外,还有纯阳殿和重阳殿绘有连环故事图,开启了明代分隔构图的先河,其中的八仙过海图还没有出现女仙,比较有时代特征。
我们如果将这幅壁画再与《朝元仙仗图》《八十七神仙卷》对比,就发现其中的风格也很相似。《朝元仙仗图》《八十七神仙卷》曾被徐悲鸿认为是最重要的唐代吴道子的绘画。但是他这个观点现在已经被学术界修正。《八十七神仙卷》是宋画无疑。因此我们可以说,元代创作山西壁画的这个流派的绘画风格可以直接追溯到宋代。


























接下来是无非人间 人间世。



直播至此,我们可以想象,来到山西诸寺的壁画前,你实际上是在接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综合教育,寺院就成了一个学校,中国文化方方面面价值观,历史人物及事件全部会在画面中体现。各种民众的图像,逐渐走入圣殿——往古的九流、死后没有去处需要超度的孤魂野鬼、紫微三官、土地城隍等等——形成了一个跨文化,跨宗教的微观社会图谱。
可是现在山西壁画保存的现状并不好,有些地方的破坏非常严重。由于他们都没有办法纳入到我们文化保护的范围,有一些文物贩子开始在河北卖这些壁画。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小村子,壁画没人要没人管,然后有人开始来买了,连墙壁一块带走。如果能够到一个好的私人博物馆去,把它们保管起来,当然也很好。但这类壁画在山西太多太多了,政府一定顾不过来,列入县级保护的文物都顾不过来,更别说还有一些没有定级的文物。
山西繁峙县一处被废弃的寺院




文物保管员每年工资不足2000元,你没看错!!!



















现在的问题是有关中国古代壁画的常识系统的整体构建还没有完成。比如说以前所有的修复、复制工作,主要集中在那些艺术水平和文物级别高的寺院或石窟上,很多年代相对晚的,比如说明清时期,没有纳入到国保单位的,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寺院里的壁画有的水平并不差,或者说在整体学术系统里面不一定没有地位。我们一谈元代壁画,就是永乐宫,明代就是法海寺,壁画的复制、修复以及展示也都是围绕着有数的几个寺观壁画来进行。到目前为止这个现状并没有大的改观。
中国古代壁画从现有的遗存来看,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样态,都属于传统根脉的延续,应该成为历史谱系中的一员。若从中国壁画史的脉络来看,在北方地区,从魏晋到唐宋,可以敦煌壁画为代表,宋元明清则以山西寺观壁画为代表,这是两个北方壁画遗存主要代表区域。对比起来,后期壁画的谱系建构相对薄弱,一些基本问题没有在学理上得到讨论,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壁画的常识谱系还有待完善。古代壁画从早期到后期的演变过程,每个历史进程都有重要的节点,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明清寺观壁画这个角色在现在的学术系统里还没有露出头角。
个人认为中国壁画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正脉所在。长期以来中国绘画史有一个偏见,宋元以后谈绘画都是文人画,客观地说,文人画是中国绘画正脉的一个分支,而源远流长的绘画史,从先秦至明清,从文献到实物的保存,壁画这个系统是最完整的,目前的研究将元明清这一段壁画的历史弱化了。从遗迹来看,明代的壁画水平很高,遗存的数量很大,到底是衰落了还是再一次的复兴?这是要给予正面回答的问题。清代壁画整体上虽不如前代,但清代壁画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则少有人去多看一眼,更谈不上研究了。清代毕竟是一个历史朝代,清代壁画毕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遗产,对这份遗产到底应该如何评价,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给出恰当的认定。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不是因为壁画本身有问题,而是由我们的认知系统造成的。


























"曹衣出水"是与"吴带当风"相对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前者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后者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