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2
62、百年风云
东海王司马越毒杀晋惠帝,拥立晋怀帝,取得了朝中辅政大权
司马睿是司马越派去江苏睢宁一代的远征王,司马睿坐镇建康(南京),南方士族轻视
王导为司马睿赢得声望:隆重的游街仪式,王导等北方高门氏族在后面恭恭敬敬的跟。
揽南北英才
坐守长安孤城的晋愍帝哀请司马睿出兵勤王,被拒绝
316,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
317,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历史称东晋
晋王要王导与他同登御床,共受朝拜,王导拒绝
门阀政治:东晋帝王给了士族极大的尊重与待遇,士族有田地和兵权,权力达到顶峰
322年,因不满司马睿削弱王氏权力,王敦造反,攻陷建康,司马睿去世,王敦进京途中去世,叛乱得以平定
叛乱中立下战功的虞亮和苏峻起矛盾,苏峻叛乱被平定,后虞氏把持朝政近二十年
一代枭雄桓温取代虞氏,掌握政权
为迎合大家统一中原的愿望,桓温三次北伐,369年,北伐以失败告终
372,简文帝司马昱逝世,次年桓温进京,传言要屠杀王、谢两家
王坦之 谢安见桓温,王坦之面如土色,谢安雍容自若折服了桓温
四年后桓温去世,谢安接掌大权
382,前秦完成北方局部统一
383,大秦天王苻坚自长安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北府兵(被胡人欺压的北方流民所组成)以少胜多,淝水之战
两年后,谢安辞世,司马道子 和司马元显掌握政权,腐败不堪
信奉五斗米道的孙恩领导追随者“长生人”起义,402兵败被杀,妹夫卢循率领起义军继续战斗,东晋政府摇摇欲坠
北府兵将领刘裕崛起,打败卢循,420,废晋恭帝自立为帝,改国号宋,史称刘宋
63 金革之世——16国春秋
五胡十六国
山西 刘渊 汉国 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316 刘渊之子刘聪攻陷长安 西晋灭亡
五胡乱华,汉族文明几欲毁灭
冉闵,推翻后赵,建立冉魏政权,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唯一由汉人建立的政权
汉族流民为自保,组织了武装集团,“乞活军”,冉闵就出身于乞活军
冉闵颁布杀胡令,羌、氐、匈奴等数百万人开始退出中原,羯赵基本被灭
352年,冉闵被鲜卑族慕容俊所杀,被慕容追封武悼天王,胡人开始与汉人寻求合作
351年,氐族苻建以长安为中心,建立秦国,史称前秦,357,苻坚篡夺皇位,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原桓温帐下),在王猛的建议下,越来越多的汉人被任用,提倡儒学,注重农桑,国力达到顶峰
军事上,建议苻坚先灭了鲜卑慕容建立的前燕,又扫平前凉、代等,382,前秦统一整个北方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384年,慕容垂在华北建立后燕,慕容泓在关中建立西燕,率军进逼长安,苻坚撤出,被降伏自己部下的羌人首领姚苌所杀
386,姚苌占据长安称帝,建立后秦
鲜卑酋长乞伏国仁在陇西建立西秦
氐族将领吕光在河西走廊建立了后凉
鲜卑拓跋部的拓跋珪在代北重建代国,即后来的北魏,398年,拓跋珪称帝,迁都平城
小政权更是数不胜数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64、南朝更迭——宋齐梁陈的统治
刘裕,宋武帝,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削弱士族力量,任用寒人,经济和政治有所改善
两年后,刘裕病死,太子义符继位,宋少帝,残暴无道,后被辅政的司空徐羡之等人杀害
晋州刺史刘义隆被迎为帝,宋文帝,在位30年,继承刘裕的,出现繁荣局面,“元嘉之治”
450,宋文帝出师北伐,兵败,元嘉之治不复存在
宋文帝为人好猜忌,杀死自己的弟弟刘义康,253年,因巫蛊之事像另立太子,太子刘邵
夜闯皇宫杀了文帝,自立为帝
太子众叛亲离,武陵王刘骏趁机起兵击破刘邵,即位为孝武帝
杀死自己4个兄弟,曾因猜忌杀死刘诞时,屠杀了广陵城中所有五尺以上男儿,女子全作为赏赐分给将领
刘宋立国59年,骨肉相残不断上演
大权最后落到禁军首领萧道全手中,479,代宋自立,改国号齐,史称南齐
4年后,萧道齐去世,齐武帝萧赜即位,极端奢侈,南齐仅仅存在23年被萧衍(父亲是萧道成族弟)取代
502年,在萧衍手下的逼迫下齐和帝禅位于萧衍,同时大造声势,萧衍假意推让,改国号为梁,史称梁武帝,在位48年,南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勤勉于政,尽力满足各方势力要求,导致生活奢靡
晚年笃信佛教,多次舍身出家,被巨资赎回,在他的支持下,佛教得到大力发展,“南朝四百八十四”,百姓水生火热
侯景之乱: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侯景起兵后相继拥立又废黜萧正德、萧纲(简文帝)和萧栋三个傀儡皇帝,最后于551年自立为帝,国号汉。梁湘东王萧绎在肃清其他宗室势力后,派徐文盛、王僧辩讨伐侯景,战局逐渐扭转;驻守岭南的陈霸先北上与王僧辩会师,于552年收复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叛乱终于平息。
557年,陈霸先废梁称帝 国号陈,陈武帝,2年后去世
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战役多发生在北方,北方大量人民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65、草原之鹰——北魏的迅猛崛起
建立了北魏的拓跋珪在兼并了慕容后开始沉迷酒色,刚愎自用,在409的政变中遇刺身亡,死时39岁
太子拓跋嗣即位,明元帝,在位14年,攻宋取得胜利,32岁去世,为儿子统一北方大业奠定了基础
拓跋焘,太武帝,13次征讨柔然,柔然从此一蹶不振,灭北燕北凉等,439,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
吸取汉朝律例,发展农业,“灭佛”
晚年因脾气暴躁杀戮过多死在宦官手中
拓跋弘,拓跋焘曾孙,11岁即位,在位八年,整顿内务,四处征讨,增强国力,但因为他与冯太后矛盾日深(北魏有子贵母死制度),18岁被迫把皇位给自己年仅5岁的儿子拓跋元宏,22岁被冯太后毒杀
66、全盘汉化
孝文帝改革
从平城迁都洛阳,将拓跋氏改为元氏,提倡儒家学说
499年,宣武帝元恪即位,之后孝明帝元诩年仅7岁,朝政荒废,各种矛盾激化,起义风起云涌
六镇起义
67、北朝分立——北魏王朝的土崩瓦解
尔朱荣在六镇起义中崛起
胡太后把持朝政,与孝明帝矛盾日益加深,曾叫尔朱荣进京逼太后还政,后作罢。孝明帝被胡太后毒死
尔朱荣立元子攸为帝,孝庄帝,并以入匡朝廷为借口,带兵进攻洛阳,将太后与幼主投入黄河,并将两千朝廷官员杀害,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专横跋扈,530尔朱荣被孝庄帝杀,其子尔朱兆进攻洛阳,杀孝庄帝,立新主,把握朝政,残暴更胜
尔朱兆派高欢解决六镇问题,势力渐长
532年,高欢与尔朱兆大战,以三万破二十万大军,高欢入洛阳,另立平阳王元脩(xiu,1)为帝,孝武帝
534,孝武帝直奔长安投奔宇文泰(高欢敌对),高欢立11岁的清河王世子元善见,孝静帝,迁都河南邺城,史称东魏
宇文泰毒杀孝武帝,改立南阳王元宝炬,建都长安,史称西魏
北魏自此灭亡,成为南北对峙的局势,战争十余年
550. 高欢之孙高阳废帝自立,建立北齐政权,史称齐宣帝
557,宇文泰嫡子宇文觉取代西魏,自称周天王,建立北周
北齐存在27年,废除均田制、君王肆行淫暴、胡汉矛盾激化
而北周重用汉人苏绰,制定“六条诏书”,军事上创立“府兵制”,开始吸收汉人充实军队,“八大柱国”,提高了士兵地位,形成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周、隋、唐的开国皇帝都出自这一贵族集团,走出去的名臣良将更是数不胜数
560,宇文泰之子宇文邕即位,北周武帝,雄才大略继续改革,善外交
576,出征北齐,577,北齐灭亡
68、政教相争
寺庙有免役调租税的特权
梁武帝时期是佛教最兴盛的时期,天下户口的一半被寺庙占据
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平手段,不杀僧侣)、唐武宗
无神论者:孙盛、何承天,范晔、范缜等,对成佛成仙思想深刻批判
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就对神学有所批判
489,以萧子良为首的佛教信徒与范缜大论战,范缜将观点写成《神灭论》,形神相即,引起热烈反响,梁武帝派大臣僧侣与范缜辩论,也一一败阵
69、瑰丽多姿——文化艺术的繁盛
文学——
曹操、陶渊明
文学批评的发展,曹丕《典论*论文》(说文学是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陆机《文赋》(首次系统讨论),刘勰《文心雕龙》(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强调文学真实性),钟嵘《诗品》
萧统(萧衍之子,曾为太子)《昭明文选》
书法——
三国时期的钟繇,西晋索靖,徒弟族孙女卫烁曾是王羲之的老师、王羲之、王羲之妻子郗璿,其子玄之、凝之、徽之、献之及凝之的妻谢道韫等
雕塑绘画——
佛教的兴盛
东吴曹不兴是中国佛像画的始祖
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山西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同一时期)
69、文以载道——史地之学的兴盛
政权交替频繁,私人编撰史学盛行: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范晔《后汉书》(东汉,《烈女传》,蔡琰、班昭、乐羊子妻以及党锢、宦官、方术等列传)魏收《魏书》
谱学,西晋挚虞《族姓昭穆》(第一部记载天下士族血缘关系的谱牒),东晋平阳大族贾壁之贾匪之贾渊祖孙三人,贾氏祖传家学,王僧孺
南齐陆澄《地理书》
郦道元《水经注》,对后世游记散文影响很大
70、格物致知——科学的发展
数学——
刘徽《九章算术注》(割圆术,Π3.1416)《海岛算经》
祖冲之,进一步算出Π后面七位,《缀数》,唐代算学重要课本,数学考试多从中出题
儿子祖暅[gèng],祖暅理论
《孙子算经》
《五曹算经》,专为军政人员写的应用书
天文——
全天星图
模拟天体的:浑象、浑仪
祖冲之《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510年,才被正式颁布使用
医学——
王熙《脉经》、陶弘景(沉迷炼丹之术、神仙术,道教徒)《本草经集注》《养性延命录》
农学——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72、魏晋风度——玄学与竹林七贤
喝酒纵歌,超然物外,放浪形骸,饮酒服药
“五石散”视作一种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长期服用会变得狂暴易怒
服药的流行始于何晏,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
王弼,玄学奠基人,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论语释疑》《周易注》,进入抽象层面,哲学观点
竹林七贤(反抗司马集团):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被司马昭所杀)、阮籍(青眼与白眼看人,青眼相加)、山涛(官最大但能独善其身,嵇康临死前将儿女托付山涛)、向秀(经常与嵇康打铁)、刘伶(长相丑陋,嗜酒如命)、王戎(年龄最小)及阮咸(阮籍侄子)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73、梵音袅袅
北方——
佛图澄擅长咒语,可役使鬼神,道安是佛图澄得意弟子
苻坚重视道安,道安倡导僧人废除俗家姓氏,以“释”为姓,一直沿用至今
鸠摩罗什,出生新疆,父母都出家,后到克什米尔研习,苻坚征讨西域,要求一定要找到鸠摩罗什
辗转到长安,翻译佛经
法显,399,65岁的法显毅然去天竺求取佛教例律经典,409离开印度,到狮子国去佛经(斯里兰卡),412年到山东,第一个到达印度并取回真经的僧人,开始翻译佛经,见闻写成《佛国记》
南方——
道安得意弟子慧远,道安被苻坚带走后,离开襄阳,定居庐山,在刺史的协助下创建东林寺,庐山成为南方佛教中心,30年未下山一步
74、神秘玄妙——道教的传播与兴盛
道教两大宗派:北方张角兄弟创立的太平道,南方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黄巾起义太平道遭到毁灭性打击,五斗米道在张陵孙子张鲁带领下不断壮大,在汉中建立了政权
米舍,放置义米义肉,宽刑禁酒,受到百姓欢迎,后投降曹操,五斗米依附曹操在北方得以传播
张陵成了道教的创教祖师,后世称为祖天师
东晋葛洪《抱朴子》(结合儒家和道教),道藏中的镇山之作,琅琊王氏便是五斗米道的世家
398年,孙泰孙恩利用五斗米起兵,孙恩信众号称长生人,认为自己的信仰为保佑自己超脱成仙,所以战争中不惧死亡,给东晋造成沉重打击
411,孙恩的继任者卢循自杀后,起义结束
北方——
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辅佐太平真君拓跋焘,怂恿太武帝拓跋焘推广道教压制佛教,指责佛教为外来戎神
《老子化佛经》指出佛陀是老子化身,引发佛道矛盾升级,最终导致灭佛
周武帝灭佛灭道,逼迫他们还俗,烧毁经书
陆修静,修经书,将佛教修持仪式引入道教,经他改革的被叫做南天师道
陶弘景,与梁武帝关系密切,有事梁武帝会派人上山询问陶意见,“山中宰相”
,主张三教合一
75、南北一统——隋朝的建立
杨坚,灭宇文家族,隋文帝
抵御匈奴,修建长城,“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利用突厥内部纷争使其瓦解
陈朝皇帝陈叔宝陈后主梦想做无忧天子,沉迷于纸醉金迷
建立临春、结绮、望仙三座楼阁,与其宠妃张丽华及宠臣登临游宴,吟诗作画
588年,隋文帝给陈后主写了一封信,列举他的罪行宣布要替天行道,同时布告天下陈后主的罪行,四处散发,软化对抗力量
589,攻破建康,在胭脂井找到了陈后主与他的两个爱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