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种能力
在北京,我认识了很多企业、高校的朋友,有了自己的圈子,又在这个圈子里担任每次活动的组织发起者。
一个人的时候,我会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深刻,还原周遭事物的本真。
有时会突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我放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宿命。他经历了怎样的过往,以及当下的状态,我能通过潜意识感觉到你的心灵深处。
有些东西与生俱来。
就如同我看一个人星座,他大概是怎样一个人,大多数情况都是猜的准的。因为语言可以迷惑人,行为可以在经历中培养,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气质从他3岁起开始,就注定了。后期所做的一切努力,大都是控制我们思维、行为上的漏洞。
而另一些则后天积累。
其所谓“积累”无非也只有两种途径,要么经历挫折,要么享受孤独。
经历挫折是被动的接受,往往猝不及防,起起伏伏。你不一定每次都能战胜各种艰难困苦,你不一定每次都能撞大运“船到桥头自然直”,更有可能的是在人生道路上被一次次的挫折消磨掉“初心”。
而享受孤独,是一种自发性的、主动的去面对人生的态度。我们见树木,却不见森林。能料周边之事,识身旁之人,目光所及之处却很难看到自己。
重新认识自己,需要气度与胸襟。而在此过程中享受孤独,是属于强者的人生态度。
当下,内卷化的社会形态,以及更多年轻人的浮躁之风也更催生着我们要去思考。
你生而为人,而又为什么活着,活下去的动力和标准又是什么?
步步高升,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
住大房子,开豪车,享受人生物质的乐趣;
亦或者,清幽修行,在一寺庙当一和尚,佛经相伴。
…………
在国内大环境下,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是极为狭隘的—钱和权利,往往是默认的一种评判。学者在赚钱,教授在开公司,而更多的中间夹层的人,既迷茫焦虑,又有时为了当下这一标准而变得失去原则。
我想起学习钢琴给我的一点感触。
在这样的一些社会形态里。我们不是非要在维也纳音乐厅演奏才叫成功,你在街头弹奏一首你钟意的曲子,饱含情感与思绪一样会获得掌声。你可以坐车很久去摆摊,把自己的灵感去换得报酬,一样可以获得尊重。
当老师问起,你长大了想做什么?你不必再提供标准答案如“我要当科学家”。你可以自豪的说:长大了我要做卡车司机,我要做工程师,我要…
是时候回归内心去面对自己了,而不是被主流意识去绑架。内卷化,已经不可避免的到来。当下的中国梦,无疑就是多年以前美国梦的重现。
国家、民族、宗教、组织不过社会架构赋予我们的枷锁,孤独而坦诚的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阴暗面,也发觉自己的潜能,不必受到道德感的极度束缚。了解自身,往往也就是游离在道德标准之外,法律底线之上的这一过程。
我的理想主义,完美主义,也是与生俱来。
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害怕将来的自己,到底是真小人还是伪君子,是福是祸。如果我能弄清楚自己到底是谁,那么一切就都变得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