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通鉴》第146卷 南北儒佛之争与蜀中之争
梁武帝萧衍是萧道成的同族,同为兰陵萧氏。萧衍上台之后改国号为梁,有别于萧道成的齐,一方面估计自认为与萧道成那一支兰陵萧氏有着距离,另外一方面目的也在于体现自己的新气象。萧衍上台之后,的确有着新气象,感觉起来,南朝梁开始有种隋唐的感觉,设立谤木、大兴文学、以文治国,似乎有了种在文治上统一中国的可能。
“魏、晋浮荡,儒教沦歇。”
以文治国,必然是要崇信儒学,可惜儒学自魏晋以来,被玄学打压,北朝兵荒马乱的,南朝力争我都的,儒学被耽搁。历史发展到现在,比起在魏晋五胡十六国时期人们选择玄学是为了逃避需要,南北朝承平日久,君主更需要的是让人们重新回到“忠孝”之道上来,这样皇帝的皇位才能感觉稳固一点。

南北朝都开推崇儒家文化,在全国兴学、培养教育人才,但是依然无法盖过佛教学说在全国的“泛滥”。
即便是经历了北魏太武帝“灭佛”,佛教依然能够在此期间发展繁荣,甚至在南朝还有“四百八十寺”、“皇帝出家同泰寺”的空前繁荣,原因就在于佛教的“人生轮回”、“出世思想”为人们解答了儒家不想解答的那些“子不语”的内容,加上黄老玄学与佛家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禅宗派系,“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新思潮的引入,让华夏大地上的这些人人性中那些历久以来的需要得到了安慰。即便如梁武帝萧衍,此时宣扬儒家,结果后却完全投入了佛教门下,可见佛家当时在中国的影响力有多大!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寄托于死的出发点从来都是来自生存的需要。北魏虽然佛家发展繁荣,但是对统一华夏比起南朝,却是更为积极。没错,此时的中国,想要统一的不是偏安于南方的汉族,而是北方汉化改革之后的那“外族人”。他们趁着南朝齐、梁交接之际,想要在南朝最边远的西边有所动作。
"建康、成都,相去万里。”
先西后东、自北向南,的确是南北统一的一种切实可行方式。
比如魏晋先灭蜀汉再统东吴、北周隋朝打下蜀中再平齐陈、北宋先平后蜀再打南唐,都是如此。从总体战略来看,要统一中国,北魏的这一方式要是能够延续下去,在北魏时期统一南北还真有可能。可惜,北魏大将王足本来是要攻入蜀中,可惜由于功劳归属不公,王足回退,以至于收入蜀中的动作要延迟几十年,在南朝梁侯景之乱的时候才得实现。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