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缝里出好茶”,武夷山的另类地貌,成就了武夷名茶
“山皆纯石,不宜禾黍;遇有寸肤,则种茶。”明代的张于垒在《武夷山志》中是这么描写武夷山的。
所谓的肤就是山上的土壤。武夷山上多岩石,少土壤,因此明代吴拭也曾在《武夷杂记》中将武夷山称为“骨山”:“磅礴一百二十里外,山始有肤……”

武夷山多岩少壤,也见证了它的“寸土寸金”。因为山岩上那少许的土壤中,都种上了茶树。绿意星星点点,散布在山岩间,这些大多都是上品的岩茶,珍贵异常。
比如“九龙窠”上的三棵大红袍母树,均被载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并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2003年,武夷山政府还为现有的六株大红袍投保了一亿元人民币,足见这些长在岩壤上的茶树有多珍贵了。

武夷山独特的岩山环境,对大多植物而言,可谓是相当恶劣,为何却能长出这般好茶呢?
从陆羽的《茶经》中,我们可以寻出些端倪。因《茶经》有言:“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句话说明茶的品质与其生长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武夷山的地貌,恰介于烂石和砾壤之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类岩壤透水性强,有机物含量高,再加上偏酸的土质本就适合茶树生长。这种地质环境,简直就是专为岩茶而设置,何愁不长好茶呢?
既然武夷山的山岩石缝中都能长出好茶,为何“九龙窠”六株大红袍却独为至宝呢?

据说,这点跟日照相关。此处的茶树,每天沐浴着柔和的晨光而苏醒。因柔和的阳光恰恰有助于茶树产生更多的氨基酸,所以对提高茶叶的香气相当有帮助。
此外,雾气产生的漫射也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山高雾多出名茶”,正是这个道理。
午后,虽然阳光越发强烈,却只能照到茶树后的山岩,既避免了强烈的阳光直射,又使得茶树可以更好地进行氮代谢,提高了茶叶中含氮化合物的含量,提升了茶叶的品质。正因如此,一般涧坑中所产的茶叶,口感会优于其他地势上生长的茶叶。

武夷山岩壁上蜿蜒喷涌的泉水,搭配那以蓄水力著称的山岩,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水分、湿度和温度的保障,生长条件可谓是得天独厚了。如此说来,武夷山“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说法,还真不是虚言。
武夷山的山岩地貌,为茶树生长提供了难以复制的天然地理条件。据传,武夷山唐代就已开始种茶制茶,至宋代开始被列为“贡品”,并设立了“御茶园”。只因那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武夷山茶叶风头尚屈居在“北苑茶”之后。
至元代,北苑茶渐渐衰退,武夷山茶逐渐将其取代。到十八至十九世纪,当英国人将红茶取名“Bohea”后,更是让武夷山的茶享誉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