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笔记 | 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培训(二)0731
培训笔记 | 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培训(二)
7.25 二语教学中的互动与纠错
今天陪妈妈去家具厂,在路途中听讲座。我觉得最核心的内容在于:老师纠错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回应调整“尺度”。我认为这里的“尺度”可以理解为1引导方法的明显程度,2教师主动提供信息的多少。学生“回应强”的情况下,暗示错误;“回应弱”的情况下,指出或直接纠正错误。 老师提供了一个互动过程中可选择的纠错方法。Poehner. 调节尺度 Mediation Typology.学习者回应等级 Learner Reciprocity Typology.
一级,暗示错误。在这一级中,教师可以1引导其再说一些。(还有呢?还有什么?)2要求其试着重复刚才的话。(或许在重复中,学生能从形式的注意力转移到语义中,从而发现自己的问题。)3要求学生重述。(换一种方式,可以怎么说?)4向学生求证、求实。(是这样吗?你觉得对吗?)5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
二级,指出错误。在这一级中,老师可以1指出这句话大致的错误位置。2直接指出哪个地方有错误。(我感觉1和2在纠错程度上差不多,主要看实际互动中学生的反应。)3帮助学生回忆“元语言”的规则。4用该语法点举例,该例子在语义上与学生的输出无关。5借助翻译。(我认为借助翻译这点谨慎使用,比如对“了”的翻译,很容易让学生直接将助词与英文的过去时对等。可是翻译法在特定的情境中又是速度最快的方法。无论如何,翻译中的对应词要尽量“语义对等”。)6给学生有限的选择项目。(这个方法,在我给七八岁小朋友们上课时经常用到。我发现给四个选项,小朋友一开始有“畏惧感”,觉得“犯错”的可能性太大。所以一开始给两个选项,逐渐掌握后升至四个。)
三级,纠正错误。这一级中,学生的掌握程度最低;相对的,教师的“纠错”幅度也就越高。具体方法包括:1给予正确的回答。2给予该语言点的解释。3要求学生对该语言点进行解释。(我认为,如果在步骤一后,学生表现出“我明白了!刚刚忘了!”的态度,那么可以直接试着让学生进行语言点的解释。如果在步骤一,老师给了正确答案之后,学生还是一脸疑惑的话,可以进行步骤二。补充:在之前的LFL培训中,有一个点记忆犹新。如何确保学生“明白”呢?就是让学生自己解释一遍,而不是问ta“你明白了吗?你懂了吗?”)
这三级的纠错机制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回应。老师将学生的回应分成两级。第一级:弱回应。弱回应包括:1不回答。2重复老师的问题。3回答错误。4向老师寻求帮助。5对老师的反馈给予错误的二次回应。第二级:强回应。强回应包括:1解决问题。2给予解释。3将老师的回应/反馈吸收,作为自己的新知识。4拒绝老师的帮助,就想独立完成一句话或一段话的输出。 我认为,虽然整个纠错互动机制非常完整,但现实对话中的信息是快速流动的,老师怎样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适的判断,选择合适的纠错方式,以合适的语气、语速,甚至合适的肢体语言进行回应,都需要老师在不断的互动中有意识地自我调整。(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自己有时会为了“更容易地让学生尽快输出正确的形式”,选择不符合学生“回应等级”的纠错方式。要调整!) 7.27 汉语词汇和语法教学 知识变成技能,理解成为输出。词不离句,句不离词。将词语扩充为chunk的时候,可以考虑以下的词汇关系:1语音的聚合:同音词?2语义的聚合:近义词、反义词?从属于一类的词?有从属关系的词?3语法的聚合:同性关系?同构关系?4词汇的聚会:同源关系?同素关系?同族关系?5文字的聚合:同形关系?异性关系? 思考:教词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读写识记,而是拓展词在生活中的运用频次,扩大词语之间的网络。近年的教学趋势是淡化语法教学,强化词汇教学,即将语法教学词汇化。语法结构本身不能独立地出现在表达中,它永远都要以词-词块的形式呈现。因此,单纯地记忆语法结构,不如将其教学“词汇化”。(对名词的“动词化”nominalization,还需谨慎。“词汇化”到底是什么意思?)
老师的发现:对于把字句,初中级学习者很难掌握,即使在掌握后也很难在日常对话中出现。如何把“把字句”这一语法的教学词汇化呢?老师提到古安系列教学法来教把字句。(古安系列教学法:围绕一个情境反复生成短句,充分演练一个语法。比如“是……的”,可以以展示一张机票为契机。) 差异越细微的同义词,越需要具体的情境/语料的支撑。把“词不离句”贯穿于词汇教学中,词在词组中,词组在整句中。(学生每一次想到该词时,立刻想到的是关于词的常见搭配,这样输出时候更容易整句输出,而不是词单个的、分开的输出。)
词汇教学的目标:1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对谁说什么,以及说的原因和方式。Know how, when and why to say what to whom 2目标导向的教学方法,5C的标准,认知领域分类法,学习吸收金字塔。5C: communication, cultures, connections, comparisons,communities. 认知领域分类法: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吸收效率:听讲、阅读、听与看、展示、小组讨论、实作演练、应用&转教。3促进学生“协商式”的互动交流。 老师介绍了“面向交际的汉语教学法”CLT communicative langua
ge teaching,强调演示,操练,产出。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教学过程:1介绍讲解新语言形式,进行语言形式的操练与问答 2以不同形式重复内容相同的任务(听说到读写)3 学生展示后分析错误并讲解形式 4 考核。 加强对词汇之间“网络”关系的认知。要有词汇网络的认知意识,比如将实词一定要带着量词,讲动词要带着常见名词搭配等。词汇的字面意思和文化意义之间的考量(是否要扩充文化意义,怎么扩充,要有度的问题。)
在直观展示法中,一般有指物说词,听词指物;道具、图片、多媒体;根据动作说句子&词。注意!要从看图说词逐步到看图说句子,全程需注意输入的语境化。图片中,从具象向抽象逐渐过渡(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的升高)比如,比字句,从人的高矮,到天气图像中温度的高低。同时注意,情境中的人物角色可以用老师或学生本人,能够减轻认知负担,增加熟悉度。“好事举学生,坏事举自己”。 语快扩展法:词-语快-句子-句群-语篇(过程中,要求逐渐提高:准确——流利——复杂)语言不是由“词汇化的语法“,而是由“语法化的词汇”。(句子是一块一块的chunks)语块是人类处理语言信息的单位/语言习得的重要部分。
理解和产出的是词组搭配的整体,而不是单一的词语。词块是词语和语法的连接点。扩展活动中,延伸出的非重点信息不可以超过学生的认边界。同时,任何“具象”的展示,最终都要回到“纯语言”的层面。 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比如离合词。常用离合词为210个,与离合词有关的偏误有:带宾语、时间词放后面、重叠形式、动态助词放后面、起来放后面、数量补语放后面。(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教学活动)(思考:这种“预设”确实很必要。可以基于老师的经验,对于我这种小白菜而言,可以借助语料库里的偏误现象。) 用公式/结构来概括语言形式的方法比较普遍,但老师提了一个建议,在公式概括结构的同时,也要用公式概括一下语义关系。
教学例子:比字句。A比B怎么样?该话题本质上与谁有关?学生容易误认为是和与比字最近的人或物有关。所以此时可以帮助学生用公式拉出一条语义关系线。比如:比字句。X + 比 + Y + AP —— X + AP (他比我高。——他高)补充:集中的讲解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 最开始的北外讲座中,老师提到用思维导图来教高级班的汉语课文,帮助学生建立汉语口语/文字输出的逻辑性。这个老师也提到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她认为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作业让学生来完成,比如就一个语法点 / 一篇课文来让学生自行整理框架。 7.29 课堂活动设计 分类:信息差型任务information-gap;拼图型任务jigsaw;解决问题型任务problem-solving;选择决定型任务decision-making;交换观点型任务opinion-exchang。(任务之间的差别:教师给予的已知信息的多少。)好的课堂活动可以“让汉语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新信息、新知识、新思想的工具。” 好的课堂活动标准1主要有“学”的活动组成,学生为主角。2真实性,真实场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创造真实场景?)3融合多元的教学目标。(如何在语言之外获得其他收获?)
为什么鼓励小组活动:在汉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小组活动能让学生:1运用中文沟通 2体认多元文化 3与其他学科衔接(这个地方可以用汉语课堂活动来作为衔接方式)4 比较语言文化特性(鼓励学生对比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别,从而了解语言的性质。) 值得强调的是,重视全人教育,不意味着人文性目标需要占用额外的教学时间。把所有的以上部分都融入一节课堂之中,而课堂活动就是很好的契机。小组活动又是课堂活动中最有效的方式。
以下是原因:1加强信息流动(速度、频率、信息量)2 训练多种技能(分析、组织、沟通、合作)3 减轻精神压力、享受输出语言的快乐(学生错误的暴露度降低了,所以精神压力降低)4 促进个性化行为,减少问题行为(小组活动中的任务,学生的自主分配,自己选择任务。)5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减少注意力不集中的频率)课堂活动的目标除了语言点的巩固之外,还有“全人教育”。
活动不再集中于语言本身,而是内容和功能上。此时语言成为一种工具。小组活动能够在最少的时间投入上,达到这样的“额外”目标。 老师将一个社会活动理论的框架,融进了汉语课堂活动的结构中。核心三要素:学生、班级、语言产品。外围的三个支撑元素:教学资源与工具(单一的口头交代会影响活动的效果)、活动规则(过于简单/复杂的规则是不可取的)、活动分工(组员的分工内容,是否有一个核心组织者)。如果活动效果不好,一定要从这个三个支撑元素来反思。
课堂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缩影。课堂活动越“仿真”,学生越有兴趣。注意!趣味性不等于“幽默”“好笑”,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A激发学生动机,比如知识性、竞争性。(高效留学生:机械操练不可过多,知识性up。低年级:竞争意识。)B活动形式的多样化。C让学生“动”起来,刺激多种感官渠道。多元智能的开发能够实现深度学习。
课堂活动设计有什么策略? 1信息差策略
比如,利用个人和小组之间的信息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有信息差的话,就是机械操练了。老师的建议:提前准备纸条,纸条上是新的信息(内容不同于之前的课文、例句和讲练)。老师认为,纸条上的新信息可以包含少许的生词,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对学生小组展示之后,老师需要有“有意义”的反馈。一个是对信息的总结、概括,一个是积极地评价。
2竞争策略
利用竞争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相比于个人的胜负,团队的胜负更重要一些。”例子:“过”的活动。说一个你做过,但是别人很可能没做过的事情;没有做过的那个人,就会减少一分。(在输出内容增加了难度)(团队竞争的好处:在进行活动时,没有学生会注意力不集中,因为同组肯定有组员在台上进行活动,因为竞争意识,所以一定会帮助同组的组员“赢”,在讲台下面“绞尽脑汁”地帮组员想。)
3创造力策略
结合学生的喜欢,提供能展示个人特长和创造力的活动。(高校留学生在汉语知识上可能有限,但是“学识能力”不低。这样的活动可以给学生展示自己“与年龄相当的学识”。)活动操练的部分可以“半开放“”的,1能够操练到目标语言点,2给学生留下一些自我发挥的空间。(直播间弹幕里的一条留言,很有意思。用一个笑话加深学生的理解:“把大象放进冰箱里要几步?”)
4社交策略
通过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的观点交流,重视“生生互动”。分组策略:两人组,小组(3-5组),大组(5人以上)。做大组(5人以上)的活动时候,老师一定要有提前的分工、规则的设计。注意!一个调查结果:大部分教师最常使用的小组活动,任务形式主要有:根据课文分角色朗读和复述;根据话题进行讨论。相对来说,还是非常机械而单一的。(这不就是之前的我吗?) 5多模态策略多种模态协同进行的意义表达。刺激不同感官,吸引注意力。听觉:有声的语言、音乐、韵律歌谣;视觉:图片、图画、字卡、PPT文本、形状、颜色符号、约定俗成的符号话语;触觉:教具、实物、肢体;空间:位次、位移、角色变换。指令系统的多元化:文本、图文、体语。(特别是对于儿童)(边说便展示图片,边说边加以身体语言;帮助学生形成很好的“课堂程序”。)除了老师的“多模态”,对于学生也进行同样的要求。给学生设置不同的趣味手势。(听懂,没听懂。) 7.31 中国流行语教学我的问题:流行语的“流行”存在保质期,这是否减少了教学的必要性?学生刚掌握时,这个流行语就不再常用了,那么汉语课堂中学习流行语的目的是什么呢?讲座中,老师过多地解释了近年不少流行词语的语义,我觉得没必要赘述。更想知道为什么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流行语,怎么教,以什么目的教?在真实的课堂中如何传递流行词? 老师选取的流行语语料:门户网站的发布,权威报纸刊载的结果,已有的研究文献/语料库。老师的方法:将近几年的网络流行语,融入进一个完整的段落中,流行语互相为彼此的语境。
在讲座的最后十分钟,老师终于讲到了教学法。1可以将流行语作为文化教学的引子,帮助学生了解当代文化。有时,流行语也可以作为当代与传统文化的交集点,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古代文化。2在选择网络词语时,务必去粗取精,选择恰当且典型的流行语。3根据不同年龄和水平的学生来决定流行语的数量和出现频率。将流行语穿插在课堂中,不要作为主体。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
讲座没有录播,所以只能蹲直播。不过这倒是间接提升了我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