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笔记
审美意识 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思想 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美学学科 它是从整体上系统的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理论体系。
1750年鲍姆加登出版 美学 美学之父 又叫 感性学
传入中国
一,来华传教士 德国传教士 花子安 《大德国学校论略》,《教化仪》
二,转借日本学者翻译,中江肇民《维氏美学》
美学研究对象
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研究艺术的/黑格尔《美学》
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
审美惊讶-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艺术即经验》/维特根斯坦“词的意义即用法”
审美心理-19实际 费希纳 德国 《实验美学》,《美学入门》
1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研究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
2是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蒋孔阳 《美学新论》
总结:美学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
美学研究对象
研究
审美现象
艺术美
自然美
科技美
社会美
美学的研究对象 归根结底 研究审美活动,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会形成人与世界,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形成种种审美关系和审美现象,因此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美学的研究方法是哲学
诞生
人生
精神
逻辑
柏拉图-理念说
康德-先验主体论
黑格尔-绝对精神论
海德格尔-现象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重点)
1马克思认为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个体的实践造成个体的感性世界,人类总体的实践造成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3,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她最终决定着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的内容和特色
1,它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2,始终和社会的具体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
3,最为根本的是它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贯穿美学始终的理论的基石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审美需要的特征/
1生命需要,是人所独有的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高级的精神追求,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审美理想-形象性/稳定性
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做出审美判断
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理想反应了民族性 时代性 阶级性
贯审美趣味-人在审美活动中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内在方面-能力和鉴赏力
外在表现-兴趣和品位
审美趣味的两重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普遍性与特殊性。
审美趣味特征
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影响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是后天因素和社会条件
审美趣味无可争辩错误
第一,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审美对象,看做出的判断是否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第二,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里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制约。
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1,人与世界最本己性的交流,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3,有限功利性和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审美活动是人最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1超越性存在方式,超越日常生活方式
2自由的存在方式,
3应然的存在方式
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诗化主体感性内容
A, 审美活动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人生意味的诗意的世界
B, 审美活动中主体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C, 审美活动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D, 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永远跟随人生而不断变迁,深化和丰富
审美活动实现的是人的精神价值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1都表现为以主体为依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
2,都受到社会实践活动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惊异体验澄明
惊异-把客体对象从世俗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体验是主体在审美中被对象所吸引震撼
澄明是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和谐
审美惊异不是一种求知欲,二十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体验的特点
整体性和根本性
审美对象的自身客观条件
色彩/形状/线条/音响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条件像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和开放性
非实体性-审美对象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的意象。
苏珊朗格 艺术即幻像
开放性,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颜油尽而意无穷,向外只想,云外直至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越是有助于对象存在
庄子,坐忘,杜夫海纳 主体的非现实化
审美发生的前提
生物本能说/达尔文/博客//博克/德谟克里特/弗洛伊德
德谟克里特 从人的自然天性说明审美发生
博克/情欲
一类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
另一类,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
达尔文,动物也有美感能力
生物本能说的评价,重点
肯定之处,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有力的说明审美发生是有生物性基础的。
不足
混淆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和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类的美感。
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讨论。
劳动说,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巫术活动劳动说,最重要的中介因素
原始审美活动出现的重要标志-审美意识
具体,抽象,蒙昧,真实,神秘,创造
具体性包含抽象性,
蒙昧性渗透真实性
神秘性凝聚着创造性
自觉地审美活动-3万-1万,旧石器时代晚期
陶器,史前彩陶纹饰
最早的雕刻,叙利亚
最早的绘画,旧石器晚期
我国最早绘画,新时期时代
法国 旧石器时代 音乐骨笛
审美形态
离不开社会文化、
划分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
广泛性和普适性
统摄性
历史性
审美形态的特征,重点 二馆生煎
生成性*审美实践总规律的缩影
一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生成
贯通性
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兼容性,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二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有相似点,也有独特之处
优美 主观的和目的性和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毕达哥拉斯 ⚪
柏拉图 引起快感
亚里士多德 美的最高i形式是秩序
西塞罗秀美和威严
阿奎那 完整和谐鲜明
培根 美的精华是秀雅合适
和架子 蛇形线
博克 优美和美没啥区别
康德 优美是一种生命处在放松状态的特殊形态
席勒,美可以产生松弛和紧张的作用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人/美/人生境界/重点
1,崇高和优美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崇高在对立中展现人的存在,
优美强调和谐中人的存在
2,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优美展示人的存在中的和谐统一平衡的状态,崇高则主要体现主体在实践中的对立和冲突状态,并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人作为主体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超越。
3优美和崇高体现的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
悲剧和喜剧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的否定性超越的样态
亚历山多德 奠定了悲剧理论,诗学,指出悲剧对人的灵魂的净化,引起人的恐惧和悲悯
黑格尔,矛盾冲突
尼采,悲剧的诞生。把生活中的悲剧和审美意义上的悲剧做了区分
克尔凯格尔,丹麦,存在主义支付,罪孽说和焦虑说,提出悲剧产生是个体生存中的罪孽和焦虑
马克思恩格斯,悲剧是历史和社会的冲突
悲剧的三核心
冲突抗争 毁灭
三个特点
否定性
社会性
超越性
喜剧
柏拉图 滑稽可笑是一种缺陷
康德 判断力批判
马克思 两种社会力量冲突
苏珊朗格 爆发点
巴赫金 狂幻化
喜剧的特点
1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2,包含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具有社会批判性
3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康德笑是一种紧绷的期待突然转变为虚无的感情
4喜剧的否定性与肯定性的统一。
丑和荒诞
共同特征,
代表社会的负面价值,对美好的生物否定性因素,
表里不一,内外不服矛盾荒唐
鲍姆加登 美丑
1853 罗森克兰兹 丑的美学
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也标志丑从此成为一种真正的审美形态,现代丑学的开始。
荒诞源于荒诞戏剧 等待戈多
存在主义
形式上看,荒诞跟喜剧相似,
内容上看,接近悲
引起的笑,一种无望的否定
广义的荒诞,人的异化和局限性
荒诞的特点
1对人生无意义的体悟
2审美意象的象征性
3荒诞具有怪诞的形式
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价值/实践/理性
1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有特殊的存在价值
2拉近了审美实践和人生实践的距离
3表面上反理性反传统,实质仍是理性的果实。
审美经验,
柏拉图 迷狂说,回忆说
上帝的恩赐
分为预言的宗教的,诗神凭附和哲学的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一阶段
十八世纪中叶之前,
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生
夏夫兹博里,人有第六感
荷加兹,蛇形线
第二阶段
休谟 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审美与认知活动区别开来,忽视了二者联系。
康德纠正/想象力与知性的结合
现代美学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自然主义/桑塔亚那/托马斯门罗
杜威实用主义
瑞恰兹-语义学美学
人本主义
分为直观主义和解释学
柏格森 直觉是把握生命及其生成过程的唯一方法
叔本华观审活动
尼采/克罗齐/柏格森/
解释学加达默尔
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比德说
畅神说魏晋南北朝
S
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1直观性*感性直观费希特/谢林*本质直观胡塞尔
2非功利性
3超越性
审美经验归根结底是人生实践活动,其作用就在于让人们不断地在审美修养和思想境界方面超越自我。物物质-精神/现实-理想/经验-超验
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构成要素
感知/想象/理解/情感。
感知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