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正的自我意识觉醒是在什么时候
查看话题 >一周阅读一本书||01从《如何阅读一本书》开始
最近豆瓣上“疫情下的待业青年”这个话题非常火,2020年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家都深有体会了,从应届毕业生,到3-5年的往届生,还有30+的中青年人群,每个群体面对的实际困难可能都不一样,但也大体都一样:在这个如此多变的时代,我们除了需要面对如何生存的命题之外,也必须再次思考,作为个体的我们如何在时代中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活着的意义。这个命题太难了,任何时候都是如此,但仍值得我们为之而努力。原因只有一个——我们还不想放弃,还不想妥协,我们还想挣扎着努力要过上自己喜欢并且充满意义的人生。
待业在家的人一般会在思考什么问题呢?结合我自己的真实经历来说说。我是七月中旬的时候开始待业在家的,虽然离职是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决定,但是离职后我并没有获得享受自由自在生活的快乐。我记得我那天办完离职之后,心情就特别的奇怪。我没有松了一口气,终于重获自由的感觉,反而是有一种纠结和犹豫的情绪。这种纠结和犹豫并不是因为这家公司有多好,而是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我害怕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我害怕面对人人口耳相传的疫情下严峻的就业形势。甚至在离职后的1-2天内,我极度焦虑之下还在纠结要不要重新回到公司。
离职后大概一个星期的时间内,我想了很多很多,有时候怀念起以前刚毕业的时候,有时候后悔自己工作这些年做的一些决定,有时候反思自己在家庭和婚姻上做的这些选择,总之,想来想去,我不过是在焦虑两件事情:未来会怎么样?眼下怎么办?这两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是你一旦认真去思考,特别是闲着没事又不上班的时候,你如果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想这两个问题,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其中最大的收获是:迷茫,焦虑,焦虑,焦虑;然后你会失眠,白天睡不着觉,晚上更睡不着觉,过了三四天后,你越来越提不起劲,你甚至不想做饭,不想吃饭,不想出门,你就光想着:我该怎么办?极度的焦虑下我经常感觉到头痛,甚至有时候会在半夜里极度难受而痛哭。离职后一段时间内,每天晚上我都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想明白的呢?在持续了十多天对自己过去的人生,过去的生活,过去的决定进行高密度的复盘思考后,我发觉了自己一直过得不太理想的原因:对客观世界,对自己的认知太浅了。7月20日,我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写下了两段文字:
1.每周阅读1-2本书,写下读书心得,感受;通过阅读大量书籍积累知识。
2.创立自己的品牌,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定要是自己热爱的领域里的细分领域,专心打磨一款产品,要实用性,要性价比高,要极致和美。
一个是比较明确的计划和目标,一个是长远的模糊的目标。第一目标能让我马上行动起来,第二个目标让我有方向感,而且具体的目标可以为长远的目标提供思路和储备。于是,一周阅读一本书的计划就这样诞生了。对于这个长远目标来说,也许未来随着境遇和认知的改变还会有变化,但是我很清楚,其中一个根本是不会变的:我期望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有所作为。一个是“热爱的领域”;我需要明确我想在什么领域长期投注自己的精力;一个是“有所作为”;我需要在这个自己投注了所有精力的领域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所交代。对于这两点,其实目前的我来说,还是模糊和未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想通过计划1也就是阅读这个计划来提升自己对世界,对人类和自我的认知和思考,并期待慢慢找出答案的原因。
我以前一直想让别人误以为我是文艺青年,但是实际上我的阅读量非常少,就算是在我比较喜欢的诗歌领域,我真正认真读过的诗也不多。定下这个计划后,我浏览了一下自己的书架,有文学类的,有成长类的,有教育类的,有哲学类的;这些书都是这两年我因为想读而买回来的书,根据以往的情况,我一般在心情低落还有迷茫的时候会买书,我每次买书都是希望自己通过书籍变得更博学更进步,但是书买回来之后,真正开始看起来这个动作是比较艰难的。所以至今书架上的很多书我都没认真看过,有几本是完整翻阅过的,有一些是还没开封,为什么阅读这件事这么难以开始和持续?我觉得是时候去了解一下阅读这件事了。于是,我从书架上拿下《如何阅读一本书》,决定从这里开始实施我的“一周阅读一本书”计划。
定下这个计划的第二天开始,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件事上。实际上,阅读这件事,比我想象的要容易开始和坚持。当然前提是你阅读的是一本好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一样一本一旦开始就难以停下来的书。首先,我的目的是了解“阅读”这件事,想要通过这本书获得“”阅读的技巧或方法“,以便实施我接下来的“一周阅读一本书”这个计划。这个目的和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在本书的开始对真正的阅读的定义是相符的:阅读应该是一种主动的阅读,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活动。艾德勒认为,阅读的目的有三种:以消遣为目的,以获得资讯为目的,以增进理解力为目的。这本书是专门为那些想要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的人而写的,以消遣和获得资讯为目的的阅读者可以忽略这本书。我当时读到这一点的时候,觉得真是太好了,我给自己定一周阅读一本书的计划就是为了增进自己的理解力,而这本书可以为我提供答案:如何去阅读,如何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理解力。
计划第一周进行是很顺利的。因为是带着目标(我的目标是了解阅读这件事,知道怎么阅读;而不是一周把这本书阅读完)去阅读的,是一种主动的阅读,所以我保持了很高的专注力,以前看书的时候经常看了几页发现自己看不下去了,尤其是一些枯燥的论述型的书籍,往往看了几段就放弃了,但是从阅读这本书开始,我发现,当你带着疑问阅读,带着求解的目的阅读,你会专注于从书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你会努力去理解作者的表达,因为你想知道答案。一旦就专注于这一点,你就会有持续的动力不断往下看,因为所有的答案都是慢慢揭晓的。从如何《如何阅读一本书》开始实施阅读计划,我觉得是非常正确的决定。在我还没有完全吃透作者的观点的时候,我已经慢慢不知不觉在调整自己的阅读技巧,开始采用这本书里的一些规则来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艾德勒在书中指出了阅读的前两个层次: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只要不是文盲,所有人都已经具备了基础阅读的技巧,而我们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到初中的语文教育的目标,就是在于教会你基础阅读的技巧。当然,这种基础阅读的技巧有的人掌握得很好,有的人没有那么好。阅读教育我们一直有在做,但是基本上,大部分人也就止步于此了。基础阅读以上更高层次的阅读方法,我们大部分都没有掌握。知道为什么我们语文考试每次一定会有一道“阅读理解”题吗?至今我才明白,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会有“阅读理解”这道题,老师也没有跟我们说过,我们之所以重视这道题是因为这道题分数特别高。但是读了《如何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阅读理解题里那些让你“划分段落,总结文章结构,找出作者的主旨,说说带给你的启发”等等这些题目的设置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期望我们带着思考去阅读,期望我们从阅读中增进对世界的理解。对于阅读这件事,从一开始我们就本末倒置了,我们只想着怎么做好阅读理解题拿到高分。幸好,我们还有《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这本书要教给我们的,就是基础阅读以上更高层次的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再次回到我这个“一周阅读一本书”的计划。前面说了,我把《如何阅读一本书》作为我的第一周阅读的开始。因为当时是待业状态,所以我有大把的时间用来阅读,所以阅读的速度是很快的。每天早上吃过早饭,我就开始在沙发上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开始阅读。有时候坐着,有时候斜靠着,有时候斜躺着,不断变换姿势。后来我发现坐久了容易腰酸背痛,我又给自己加入了每日做一个小时瑜伽的计划。大概是在下午两三点的时候,在看了大半天的书之后,我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做瑜伽,做的还是我以前做过觉得很好的张蕙兰的瑜伽教学视频,一集大概是30分钟,我每天做两集。做完瑜伽之后,感觉整个人非常的放松。阅读进行了两三天之后,我就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焦虑已经消失了,我的头脑变得很清醒,再也没有乱七八糟的想法来困扰我;我每天起来做饭吃完饭之后就是看书,晚上睡觉之前也都是在看书,并且也不会觉得困;以前在床上躺着看书,看一会就困了,但是现在躺着看书,也依然可以保持聚精会神,而且不知时日过。再加上后来加入瑜伽锻炼后,身体上也变得更舒畅,整个人的状态也越来越好了。在这个星期一周看书的时间里,我也开始在慢慢投一些简历,但是再也没有那么急切和迷茫了,我知道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还是需要一份工作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太多的纠结,也不会再去想自由职业这个方向,虽然我也向往自由职业,但目前自己的状况来说并不适合。我大概在第六天左右完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阅读,这期间也面试敲定了一份自己还满意的工作。所以目前进入第二周,我在迎接新工作的同时,继续践行“一周阅读一本书”这个计划。
第二周的阅读书籍会是《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近期的阅读计划会围绕这种实用型的书籍进行阅读,所以选书上也会注重讲思维,方法,思考,成长,励志方面的书籍。
附:
一周阅读一本书||01《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这本书整体上谈的是什么?
《如何阅读一本书》谈的是“真正的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作者认为,阅读是充满活力的活动,好的阅读是主动的阅读,是以增进理解力为目的的阅读。阅读或者说阅读的技巧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检视阅读包含基础阅读,分析阅读包含检视阅读,主题阅读包含分析阅读。这本书的目标,是向你推荐后两种层次的阅读,也就是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一个好的阅读者,应该擅用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通过阅读来增进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一个好的阅读者,也是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阅读时必须问自己四个问题,并用自己的话回答出来:1.这本书整体上谈的是什么?2.作者是怎么展开论述的?3.作者说的是真实的吗?4.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有什么意义)?
2.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整本书是分为四个篇章来论述的。
01.第一个篇章,从阅读的本质和目标出发,作者从整体上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之后用两个章节分别论述了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的方法。重点阐述的是检视阅读的两个步骤:1.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2.粗浅的读。最后,再次回到阅读作为一种有活力的活动的本质,提出如何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阅读者如何去做笔记,如何养成阅读的习惯等。
02.第二个篇章,阐述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规则是:1.明确书的种类,是实用型还是理论性?是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这是你拿到一本书之后首先要思考并确认的问题。2.用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的大意。你要知道整本书在谈些什么。3.按照作者的叙述逻辑给全书拟大纲。你要知道作者是以什么顺序和逻辑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4.找出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作者通过这本书想解决什么问题?一本传递知识或观点的书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要确保你和作者一样知道这个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是:1.找出关键词,和作者达成共识。也就是你要明白本书的关键词,而且要明白作者表达的词义,确保你的理解和作者的表达是一致的。2.找出关键句,找出作者的主旨。也就是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目的。这是作者的判断,也是他对问题的解决的主观的观点和方法。3.找出作者的论述。在确定主旨之外,作者通过哪些论述来支撑自己的论点?你要找出来,并把他们重新架构出来。4.作者的问题解决了吗?部分解决还是全部解决了?作者一开始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吗?请根据你对本书的掌握做出你的分析和判断。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像沟通知识一样评论一本书。规则是:1.给一本书做评论之前的一般礼节和规则是:在你读懂之前不要轻易做出评论,也就是,在你完成对这本书的分析阅读,并和作者达成共识以前,不要去做出评论,你是没有资格是评论一个你没有经过完全了解的书籍,以及书籍表达的思想和观点的;不要争强好胜;评论之前确保自己能区别真正的知识和个人观点。2.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是:至少从四个方面去提供佐证证明你的同意或不同意或者暂缓评论。除非你能证明作者的知识是不足的;作者的知识是错误的,作者的表述是不符合逻辑的,如果你无法提出相关的佐证,你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如果你能提出证据,证明作者的分析和理由是不完整的,那么你可以对这本书暂缓评论。
03.第三个篇章:这些一般的阅读规则(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如何应用在不同类型的书籍上?
在提出检视阅读特别是分析阅读的一般阅读规则后,作者从书籍的不同类别出发,提出了阅读不同书籍的规则运用的不同。特别指出的是,分析阅读并不完全适用于非论述性书籍。这个篇章里,作者花了七个章节分别从实用型书籍到想象文学,从历史书,科学和数学,哲学书,社会性科学书,到小说,故事,喜剧和诗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方法。这个篇章整体上比较笼统,作者认为,一般的阅读规则和方法已经揭示了,一个好的阅读者应该知道,在把一般规则运动到不同类型的书籍,或者是同一类型不同的书籍上时,应该如何去运用和变通。同样是采用分析阅读这个方法,你在阅读这本书和那本书时,使用起来不用完全一模一样。
04第四个篇章:阐述主题阅读的方法。作者认为,主题阅读应该是阅读的最终目标。主题阅读,就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阅读。注意,主题阅读并不是分类阅读,比如说你专门阅读哲学类的书,专门阅读教育类的书,这个并不是主题阅读。我的理解是,主题阅读更像是我们大学毕业写论文的过程。我们是先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想要解决某个问题,然后去找相关的书籍来进行解答。作者在最后举了一个“进步论”的例子。主题阅读的步骤包括:1.确定研究范围:根据你的研究主题设定一份书单,然后浏览所有书单确定哪些和你的主题相关,把书单精确下来。2.开始进行主题阅读。1)检视阅读,找出和你的主题最相关的章节。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让不同的和你达成共识。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3)整理不同作者对问题的回答,确定主要的议题和次要的议题。4)分析这些讨论。
3.作者说的是真实的吗?是部分真实还是全部真实?
本书的书名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一开始就说了,作者的目的是让你掌握真正的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也可以说是阅读的艺术。整本书我是结合书中的指导,采用了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的方法来进行,确切的说法应该是—这本书我采用的是分析阅读的方法来进行的。那么,回到这个问题,作者的论述是真实的吗?也可以说,作者的这套阅读的规则是适用的吗?我的观点是:大部分是适用的,但就本书的书名来看,还是只是解答了一半的问题;如果要给一个更确切的书名,我认为应该是:如何阅读一本论说性书籍。
当然,作者一开始确定了“阅读”这个词义。他说: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是当做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的。阅读什么样的书籍能增进理解力呢?那一定大部分是论说性的书籍。从这个时候开始,作者笔下的“阅读”这个词大部分时候指的就是阅读论说性的书籍。所以整本书除了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这两个层次的阅读技巧适用所有书籍,包括论说性书籍和想象文学;其它两个层次的阅读,也就是本书的重点——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实际上只适用于论说性书籍。虽然在书籍的第三个篇章作者有涉及到想象文学,比如小数,戏剧和诗歌等等,但是大部分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和方法。实际上,《如何阅读这本书》的第一版是在1940年的时候出版的,这次我看的版本是1972年的版本,从这本书里的序言里作者也说明了,其实这本书第一版的内容大部分只有“分析阅读”这部分内容,也就是第一版本的书其实更倾向于只说明了阅读一本论说性书籍的一般方法。
所以,如果你平时的阅读大部分是文学类,那么可能你从这本书中所获得的指导会比较有限。虽然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文学类作品确实是我们日常阅读最多的书籍,文学类书籍需要阅读技巧吗?当然需要。所以,如果针对想象文学有细致深入的阅读研究,并进行规则总结和分享,也许我们能从阅读想象文学中收获更多,也会增进我们对于想象文学的理解力。自然,在这本书里苛求作者对想象文学做深入的研究,是不现实。除非作者是一个想象文学创作者,对想象文学有多年的阅读和研究。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浅显的看法,我对论述性书籍,对想象文学,甚至对阅读这件事,都没有深入理解和研究,在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做判断只能是粗浅和无知的。
4.对于你来说有什么意义?(跟你有什么关系?)
对于我来说,作者在书中提供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帮助我更深刻地认知了阅读这件事,尤其是,如果我想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理解力,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比如如果我想要自学某些方面的知识,我应该如何开始和进行。当我们离开学校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老师在身边指导,我们在步入社会生活中后也很难遇到在事事上都能给你引导的导师,这个时候,书籍就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如果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前人的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不管是历史的,科学的,哲学的,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对这个世界,对我们人本身更多的认知和理解。也就是说,《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会教会我,如何把书籍当做自己的老师,通过阅读书籍实现进一步学习。
眼下来说,通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让我更好地实施我的“一周阅读一本书”这个计划。它已经给我了我方法和规则,我只要不断来实施,坚持就可以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实用型的书籍,艾德勒说,阅读一本实用型的书,既然你已经深刻了解这本书,认同这本书的建议和方法,既然你和作者已经达成了共识,那么你的义务就是在实际生活中采用这些方法。就想是一个阅读了一般菜谱书的人,如果你认同书中的菜谱,那么你就必须亲自根据菜谱去做出一个菜。
一个通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却迟迟不开始阅读,阅读的时候不主动去思考,不去整理和回答阅读应该回答的四个基础问题的人,那么说到底,他并没有真的接受作者的观点。
以上,也借此鞭策自己,把“一周阅读一本书”这件事坚持下去。
2020.7.27
关于“每周阅读一本书”——
每周阅读一本书是2020年7月20日开始萌发的读书计划,初衷是希望通过阅读提升自己对客观世界、对自我的认知,为了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有了每周阅读后的读书笔记打卡,读书笔记主要发布于自己的豆瓣主页还有“每周阅读一本好书”公众号。
如果你也有兴趣加入我的“每周阅读一本书”的计划,欢迎关注“每周阅读一本好书”公众号,一起阅读打卡,分享读书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