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阅读清单
你是如何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静下心来阅读的?
买了kindle后,以为自己真的能省下买纸质书的钱,实际呢,依旧“买书如山倒”,书桌上、茶几上到处是未拆封的书。也依旧“读书如抽丝”,上半年过去了,长长短短的不过看了二十来本。
再一想到图书的增值税免税政策执行期只到年底,更是促发了我这“理智的”疯狂购书行为。
梅雨季排布的夏天,除了迫不得已的上班,没有任何出门的兴致,不如在家看看书。
东方快车谋杀案

据说阿加莎•克里斯蒂是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这本《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同样有名的还有一本叫《尼罗河上的惨案》。
一列火车上,十二位看似毫无联系的人,却因同一个目的而聚集,十二人看似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却每人都插了一刀。照我看过那些个悬疑小说和悬疑剧,一旦加入法医角色,案件便可不告而破,可加上了特殊地点——火车,以及美国特殊混乱时期,人性,社会性,政治性,更能引人深思。
刚开始接触悬疑案件类小说,大概是高二语文课上偷看东野圭吾的《白夜行》,那会的东野圭吾还没有现在这么火,作品也没有泛滥,大一的时候又陆续看了他的其他几本作品,都没有了课桌下偷看《白夜行》的惊喜。
平凡的世界

记得有人评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块裹脚布,又臭又长,且不评论这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功底,阅读篇幅上着实耗费了一段时日。反反复复写少安吃“丙菜”的艰辛,反反复复写少平无窑可居的窘迫,许是作者在西北农村十数年的经历使然吧。
曾在豆瓣“印象深刻的文学影视中的女性角色”这一话题下,看到有人提及书中的“田晓霞”一角。诚然田晓霞身上有放之任何年代皆可贵的品质,但人物塑造得过于高尚,反倒没有了普通知识青年润叶或者农村妇女秀莲真实可爱。
许三观卖血记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

立足于那个年代背景的文学作品很多,这本也是,只不过不再是农村,而是城市,城市的人如何熬过饥荒,城市的人如何被批斗,城市的人如何被下放再返城......
许三观通过卖血度过人生一个个难关,许多人说对文中许三观带一乐吃面的情节很是感动,我却为许三观给妻子许玉兰送饭的那段泪目。“三乐愿意给许玉兰去送饭,可是许三观对他不放心,许三观只好自己给许玉兰送饭。他把饭放在一只小铝锅里来到大街上,很远就看到许玉兰站在凳子上,低着头,胸前挂着那块木板,头发长出来一些了,从远处看过去像小男孩的头。许玉兰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的,她的背脊弯得就像大字报上经常有的问号一样”,许三观还把肉藏在碗底,表面看只是白米饭,许玉兰的脊背弯得像大字报上的问号,问不清那不知何错的人,也问不清那不知何错的事,只能问那不知何错何对的时代。
陆犯焉识
——恋爱是一回事,和谁去熬完一生是另一回事

这是最近读过有关文革的文学作品中印象较为深刻的一本。虽然小说以主人公陆焉识的名字命名,但其妻子婉瑜也是严歌苓作品中颇令人喜爱的女子之一。虽然看似包办婚姻,但婉瑜对精通四国语言,年少留洋,回国即任教授的陆焉识是有年少欢喜的。她的前半生是安静而隐忍的,对丈夫的恩娘,对丈夫的情妇,这些似与一般作品桥段无异,但陆焉识因“反革命”之名,沦为陆犯“老几”后的二十年里,婉瑜的温柔和坚韧更令人敬佩。
除了陆焉识与冯婉喻的一生之爱,书中两人在那段年代里的各自命运着实令人垂泪。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啊!饥荒时候,为了口粮隐瞒同屋犯人自裁,与尸体同炕而眠;因西北气候,饱受牙痛、便秘等身体之苦;为见银幕上的小女儿,雪夜跋涉,冻硬的棉衣磨破全身肌肤.....
以陆焉识的家境与学识,放之当代也定是富家子弟、社会精英,却要在种种迫害中学结巴自保到最后释放,以致回到上海后,再改不过来,甚至难以习惯自由的生活,更难以与子孙后辈共处。终于在婉瑜死后“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
第九个寡妇

不得不佩服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各具特色,又各自伟大。如果说《陆犯焉识》里的冯婉瑜是知识女性安静而坚韧的体现,那么《第九个寡妇》里的王葡萄则是农村妇女泼辣而顽强的代表。
王葡萄作为童养媳藏匿“地主恶霸”公爹孙二大,固执、强悍的与周遭抗衡几十年。以她的目光所及,展现政局更迭、社会动乱,以及万千百姓苦难而荒谬的历史。
老师好美

很难将丁佳心与冯婉喻、王葡萄同等列为严歌苓笔下的女性,明明更擅长“年代”小说,偏要来当下时代插一脚。
小说改编自十多年前的真实案件,简述之就是两位高三男生与女班主任之间的三角恋、师生恋,最终导致一方杀死另一方,被判死刑。作品中通过内心独白的叙述方式,缩小师生间的年龄差距等来美化事件本身,意在揭示原生家庭悲剧下造成少年畸形的恋爱观。如若出自当代无名之辈笔下,也许还能造就些名气,但出自严歌苓之笔,总归让人有些惋惜。
长恨歌

严歌苓与王安忆总是被同时提及,两人生于同一年代,又都擅长写女性题材的作品,免不了总被对比。也不知王安忆的其他作品如何,总之这部《长恨歌》与严歌苓的作品比起来,风花雪月多了些,苦难少了些。
王琦瑶一生的起承转合倒更贴切当下玛丽苏女主的安排,从学生时期遇到温文儒雅的程先生,到初涉世事时做达官显贵李主任的情妇,时局动荡后重返上海,移情潇洒摩登的富二代康明逊,最后半老徐娘时与钟爱复古新潮的老克腊再续一段忘年恋。
“鸽子从它们的巢里弹射上天空时,在她的窗帘上掠过矫健的身影。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序幕。”这是故事的结尾,王琦瑶死于意外他杀,结束了她柔弱而绵长的一生。
倾城之恋

要说钟情写上世纪上海女性的作家,恐怕无人不会想到早于王安忆三十多年出生的张爱玲。
相比于王安忆在故事开端连篇累牍的环境描写,张爱玲的这部短篇小说集中,只用寥寥数字便能处处透露暗涛汹涌。
读张爱玲的作品,是带着膜拜之心去读的,总觉得对她其人,对她的作品知之甚少,不敢妄加评论。有豆友评论“男孩子如果早一点读到张爱玲,也许在年轻时可以对人情世故和女孩的心思少一点无知。”不能评断此话对错,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的确处处展现着骄傲和可爱的,可能参考其生平更能理解。
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

kindle首页推荐的一部悬疑类小说,日本作家乙一16岁的成名作,篇幅很短,且分为几个单独的篇章,笔法虽然稚嫩了些,但还是可见少年作家的灵气。
鼠疫

一直没有在豆瓣写影评、书评的习惯,但疫情期间看完这本书,还挺感同身受。在同鼠疫博弈,同生活博弈中,人所能赢的,无非是见识和记忆。无论故事过去了多少年,事态的发展依然如出一辙。从初见端倪时无人在意,政府辟谣否认不作为,到病毒扩散,死亡上升,政府紧急戒备,封城,接着病员集中隔离收治,研究对策......
时至今日,疫情仍未结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只是一件全球性的卫生事件。在历史上已知的三十来次大鼠疫中,竟死了将近一亿人,但一亿具尸体分散在漫长的历史里,仅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鼠疫》的结尾,并没有研制出何种对策,而是自然的褪去,“鼠疫杆菌永远不会死绝,也不会消失,它们能在家具、衣被中存活几十年;在房间、地窖、旅行箱、手帕和废纸里耐心等待。也许有一天,鼠疫会再度唤醒它的鼠群,让它们葬身于某座幸福的城市,使人们再罹祸患,重新吸取教训。”
自然面前,人类什么也没有赢得,只赢得一个教训而已。
局外人
——一个人对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会有一些夸张失真的想法

《局外人》是紧跟着《鼠疫》后读的加缪的另一部作品,佳作自然是佳作,其荒诞的手笔,深刻的内涵,并不是阅读一遍两遍所能理解的,单单他那“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的头衔,就令人敬畏三分。若是做平时闲情、消遣的读物,会觉得有些累了。
查令十字街84号
——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据说本书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而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全书内容由作家海莲与这家书店之间二十年的往来书信构成,海莲购书,书店寄书,书信文字也是平淡直白,直抒情谊。从前车马慢,如今讯息即达的时代,信件往来,手书文字,虽别有情趣,但又略显得矫情了些。前年性起,每个节日给朋友寄一张卡片,寥表祝福,但坚持不到一年又渐渐淡忘了,有来无往,总显多情。
性学三论

本书号称“心理学宗师弗洛伊德开性学先河之作”,另有李银河作序,文字还算通俗易懂。
开篇罗列、解释性倒错、恋童、恋兽等心理学术语,以为是学术性论文作品,随后一步步性学观点的深入,有些观点甚至颠覆三观。“性欲”是一切犯罪的“原欲”,“性”是精神疾病的唯一原因,吮吸是婴幼儿的性表现......诸如此类。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
——爱情始于惊鸿一瞥,并在微笑中走向成熟

本书副标题为“性、婚姻和外遇的自然史”,以为是一本基于当代社会调查数据而作的社会性心理学作品,实则很大篇幅是从生物进化角度研究两性的进化史。
全书篇幅较长,读完一遍只能零星记得几个观点,比如:所谓的最佳婚姻年龄,以及出轨高峰年龄段,其实都是源于生育繁殖的需求。为何二三十是婚姻的最佳年龄,因为这个年龄段是生育的最佳时期;为何三四十是离婚的高频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离了婚还能另寻他人继续繁衍;为何高龄的人离婚率低,因为过了人类繁殖的最佳年龄段,离婚的诉求也就没那么强烈了。
于谦的动物园

作为德云社的忠粉,谦大爷的新书必须捧捧场的。
听郭于相声的人都知道,谦大爷的四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刷微博。此外,还拥有一个动物园。
从锦鲤开篇,继而介绍鸣虫、杂食动物、食草动物、飞禽等等,大爷的文字自带捧哏,说的尽是些喜闻乐见的新鲜事,若非真爱,大概是不会理解到这般丰富的。
四个春天
——照片是我的日记 帮助有限的脑容量记录下走过的路 因为时间过得太快 我怕拥有的幸福太容易失去

之前电影上映的时候未去看,这次看书的感受也蛮不错的。文字质朴,摄影治愈,父母真情,感人至深。
猜想作者应该是有写日记习惯的,段落、节奏、情感都自然流畅,文笔上又兼具了摄影师的捕捉力,比如写母亲第一次坐飞机去北方看望姐姐,带了大包小包的特产,姐姐去接机时,看到母亲汗水浸湿的头发,左一缕右一缕的贴在脸上又无暇顾及,四处张望找她,姐姐扑过去接母亲手中的东西,发现有两袋重到根本提不动,打开竟是两大袋糯米粑,姐姐再也控制不住,跌坐在机场大哭,不顾四遭人的目光。
当然,生活中也不尽是柔软温情,父母也有他们诙谐乐观的一面。我脚滑时,妈会压低嗓门责怪我粗心,到她脚滑了就暗自嘟囔:“什么狗屁路!“她才不会责怪自己呢。像极了说,为什么大人不挑食?因为他们买菜的时候就不会买自己不喜欢吃的菜。
我想要两颗西柚
——不精通于任何一个领域,只是热爱所有的可能性,并期待它们的发生

这是一个女孩恋爱的随笔。
看到这书的时候真的惊到我了,我不也做过这样的事吗?
用日记的方式,将日常琐事趣闻讲给“你”听,遇到了某个不错的男孩,但我确定那不是你。直到认识他,把我和他的故事讲给“你”听,渐渐我确定了,他就是“你”。
有一段时间,我也做过这样的事。每天睡前给“你”写一封信,“你好”开头,“晚安”结尾,分享今日的开心,倾诉未解的烦恼。现在要是拆开那些信,估计有些事自己都已不记得了。
可惜这件事只坚持了大半年,要是当时能坚持下来,也算是一份不大不小的见面礼了。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在钟书阁偶然看到的这本书,觉得名字蛮有意思,买回来了才知道,原来叔本华有一本同名的书。
作者蓑依是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人,全书有点像是她个人自媒体文章的汇编。行文鸡汤,但又看不出什么力量,前半部分某些观点还算独特,但越往后重复的主题,重复的案例越多。她强调要坚持写作,哪怕只是简单的记录,坚持下去终会有改变。后来特地去搜索过她的微博,办了很多写作打卡的活动,私以为过于商业化了。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上本书中作者多次提及的一位女性作家——李筱懿,好奇驱使,读了读这本。以为也是同样的鸡汤文,谁料这些“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并非当下女性所能企及,讲述的尽是林徽因、陆小曼、张爱玲、苏青、宋美龄、阮玲玉、胡蝶、许广平等女神们的传奇一生。
当然,有被偏爱的就必然有被冷淡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鲁迅的360百科上,人物关系第一位是妻子许广平,其次儿子周海婴,未提及朱安。她一生尊鲁迅为大先生,待许广平如姐妹,视周海婴为己出,纵有后人美化的因素,仍可见其一生凄凄。
断舍离

叫人扔东西也能出书了,真是令人唏嘘。
有豆友说“这本书有一种魔力,翻两页就想做家务”,很实在的评价。这书翻两页就知其意,再往下看,不如去做家务吧。
聪明的老板不苛责摸鱼的人

轻松有趣的绘本,四支兔子的职场生活,你可能在职场上遇到过他们,也可能在生活中遇到过他们,或者,你就是他们。
我不是潘金莲
——鸡巴一个镇长,露水大的前程,你要不发慈悲,我立马就蒸发了

第一次尝试写到了5000字以上,这本也是上半年看的最后一本了,坚持写完吧。
刘震云的故事还是一如既往的荒诞,写中国官场,必有其一席之地。相比于众多乐忠于写“过去”的作家,刘震云更专注于“当下”,且写作手笔极“扯”,类似风格的还有《吃瓜时代的儿女们》。
下半年继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