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日记:几种饮料
读高中时候有个室友很能喝水。教室到小卖部的距离大概两三百米,就这么一小段路他能喝光一瓶容量两升那种大矿泉水。
我们都知道他很能喝水,给他起的外号也是水王,但没测试过他喝水的上限是多少。课间休息时他约我去小卖部买零食,一番采购后我拿着薯片和早餐而他只拿了一瓶饮料和大怡宝。刚出小卖部门口他让我帮拿饮料随后拧开大怡宝瓶盖,仰起头咕咕咕边喝边走,我则亲眼目睹水位线一点点下降,到教室门口前正好喝完。
这是一个奇人,人的胃容量能有多少,他虽说有点小胖但肉眼看上去也不是一天吃几顿那种人,怎么这么能喝水。在他之前、之后我再没见到这等奇人,一个都没见过。
我很少喝水,之前看某个林志玲的视频时她说自己的养生之道是喝水,一天八杯水,当时便立下决心说多喝水,订完桶装水后誓言抛之脑后,好像啥都没发生过。
可乐
虽说不爱喝水但饮料总免不了,特别是可乐。在家时爸妈管得很严,可乐、雪碧一类的碳酸饮料不给喝,偷偷买来没喝完放冰箱不小心让他们发现,二话没说先扔了,然后一顿臭骂。毕业之后搬出来住,独居的第一件事便是大件大件买可乐往冰箱堆,不用多久就能全部喝完。有时候工作到深夜可乐瘾上来了还会跑到1公里外的便利店,只为买上可乐。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乐确实是我的快乐水。写稿子遇到瓶颈往公司冰箱拿瓶可乐,喝完之后稿子还是写不出来但心情却不拧巴了;我有起床气,睡醒总带着浓重的负面情绪,这时候喝上一口可乐,负面情绪一扫而空。毛不易要是爱喝可乐,消愁这歌怕是得重写了。
茶
因受朋友影响,大学有段时间看了许多中国古典哲学的书,其中看得最详细的当是《道德经》。整本书看完似懂非懂但心里依然有阵大畅淋漓之意。当时脑中激起一阵效法古人的冲动,于是买了一套茶具。
为了腾出茶具所需的空间我甚至将凌乱的桌面整理了一遍,去学校附近的超市买来茶叶,了解古人泡茶的步骤,几天内除了看书,心里想的就是那套还没到来的茶具。
现在还依稀记得茶具是瓷材质,杯具表面印有蓝白色花纹,一根水管两头并接着小水桶和托盘(放杯子的,就这样叫吧)。看着视频先把茶壶和茶杯先烫一遍,倒少许水放绿茶茶叶,三秒内倒掉再重新倒水,等个二十秒便可饮用。绿茶和红茶不同,据视频说红茶是先放茶叶再倒水,而绿茶是倒水再放茶叶;两者第一泡的时间也不同,红茶要略久一些。
泡完茶后请室友先喝,不料他们竟和我一样是个俗人,拿起杯子一口咽下,要大家都是这种喝法,卖贵茶叶的怕是明天就得关门。
我还记得那段时间的某个午后,宿舍外热气逼人,知了声在耳边环绕,我躺在吊床里冲上一壶茶,边看书边喝茶的惬意时光,可惜现如今是回不去了。
后来看詹宏志(大概是这个人名)的《旅行与读书》,书中就有说到印度茶叶与中国茶叶的区别。作者去印度旅行,第一天本意要去香料市场买香料却被黑心司机带入黑店。店里除了香料外还卖茶叶,老板懂茶叶这行,说印度本身不喝甜茶,全是英国人带起来的,时间一长便改不回去。印度人喝的茶也不像中国,中国偏好第一摘嫩茶叶,印度则偏好第二摘,原因是印度当时的茶叶多出产英国,第一摘保质期不如第二摘长,因此偏好第二摘。而且印度人还有一种香料茶,将茶叶和姜粉、咖喱等香料放在一个坛子里,泡茶时抓把茶叶,泡出来的茶味道上就带有香料味,况且每家每户放的香料类型、比重不同,泡出的味道也各不一样,光想象这画面就很吸引人。
这里推荐《旅行与读书》,是一本有趣、包含许多冷知识且带有哲理的好书。
酒
18年抽空去了一趟云南见朋友。朋友是少数民族,家在云南省内某个少数民族聚居地里(具体名字忘了,很拗口)。跟大理或丽江不同,朋友家那边更爱白酒,刚到他家时他父亲和几个亲戚正在喝酒,见我一来先问几句家常,随后便进入主题:
“你能喝酒吗”
叔叔说的是当地方言,我自然没能听懂,经朋友翻译后耳根一红说能喝一点,随后事情就不简单了。叔叔从凳子底下拿出一瓶白酒,说一瓶好像不太妥当,那种瓶子我以前在亲戚家见过,白色塑料瓶身,有一个握把,我们亲戚用这种瓶子来装油坊榨出的花生油。看大小大概是十斤装,我有点慌了。
叔叔用蹩脚的普通话跟我说他们的酒是纯发酵,酿酒过程不加一滴水,边说边找酒杯,随后从凳子另一边拿出个一次性塑料杯,倒了满满一杯。
男人之间若是酒已经倒上还说不能喝这么多这种话容易被人笑话,更何况我是来做客的,硬着头皮也得喝完。敬他们一下,轻轻抿一口,白酒的辣和奇怪的味道便在喉咙间挥之不去。我喝酒有自己一套,无论多难喝,只要咽得够快便不会太过害怕,以前喝酒总是犹犹豫豫,一口酒含在嘴里恨不得它在里边扎根、黏住,含的时间一长酒没喝下去倒开始醉了。
跟他们喝酒还不能喝快,云南人祝酒令很多,看我喝完这口没几分钟几句小词一念,一口酒又得下肚。我看着桌上那碗孤零零的花生米,早就应该想到他们是这么个喝法。
当时怎么喝醉的现在已经记不得了,那次之后我每闻到白酒的味道总有种想吐的感觉,或许是当时喝酒太多的后遗症了。
还有一个喝酒的地方是涠洲岛。尽管去了很多地方,记忆最深也最怀念的还是涠洲岛,这个面积不大的海岛承载了太多世俗之外的乐趣。
一开始我们喝啤酒,迷失海岸、IPA、福佳白、教士,三天两头只要聚在一起就免不了喝酒。朋友里有个酒鬼,开了家客栈平日别人打理,只要有时间便开个电动车,车把挂着几瓶酒,屁颠屁颠就来了。我们见到他总头疼,下午正是适合出去玩的时间他这么一来谁都走不了,见我稍微有点想骑车出去的迹象立马跳上后座说你去哪我也去哪。一阵玩闹下来酒就喝上了。老板也爱喝酒,冰柜里满满当当的酒,冰柜上边标好价格说是拿来卖,可实际上还是喝的多,有时候和客人喝上头就开始送酒,几番下来他自己也无奈了。
后来大家都觉得喝啤酒费钱、喝一肚子气也不舒服,便开始找寻其他种类的酒。往后我们喝白朗姆和龙舌兰居多,两瓶酒足够三四个人,味道比白酒好喝也不如啤酒伤胃,便一直喝到我临走前。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便开始将喝酒这一行为附上某种象征意义,消愁、爱情、应酬等等,好像手边那杯酒具有怎样的魔力能够让陷入苦恼的人进入某种未知之境。我不太喜欢这种象征义,对我来说就九十九,开始时候喝,不开心时候也喝,若是为了某种目的去喝酒那么这杯酒注定没有本身的香味。很多事情也是一样。人不过空有一副皮囊而已,何必往这皮囊灌水,让其沉重呢?
话题到这里已经跑偏了,都怪写作时大学室友大半夜发信息打乱我思路。他也刚喝了酒,半夜的潮汐效应与身体内残留的酒精完美融合,在聊天框里构成一幅哲学画面:
“我也很迷茫啊,有时候真的不知道生活有什么意义”
“总之我天生就是个废人”
……
诸如此类。
所以说喝酒带来忧愁,还是多喝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