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ours 碎碎念
谋生已然不易,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审视生活的琐碎和内心所求。
忙碌之余,盛会之后,热情退却,天才眼里的一地鸡毛,平凡人眼里的空洞抽离,到底是为谁而活呢?伍尔夫已经给出了答案,若为自由顾,一切皆可抛。这不是天才的特权, 平凡的Laura同样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至终她也只是对孩子心怀遗憾,却不曾后悔,倘若当初选择留下,留下的自己也是“死亡”的那个Laura吧。谁都想做伍尔夫,苦于没有天赐的才华,只做Laura也是好的,有那样的勇气直面自我,可是大部分人都活成了Teresa,在他者身上寄托生活的意志,用琐碎填补空虚。
最能引起共情的竟然是Richard, 尽管诗人最后是把镇定剂和兴奋剂混合灌进身体,才有了疯狂的搬走,才渴望见到光。行尸走肉作为朋友的心理依靠而活着,是时候把我还给我自己,把Teresa还给她自己了。这一跳更多是救赎吧,不只是自己还有深爱的朋友。太能感同身受了。最难的时候觉得活着连呼吸都要用尽力气,不是朋友在生存简直就是炼狱。
很多观者觉得The Hours更多是讲女权, 我觉得并非全部,Laura身上或许有女权的影子,更多的还是女性主义吧,或者更大的议题,个人主义。谢谢India,就算生活狗血,依然可以无限可能。
不再囿于世俗的情感,自我的表达不再成为一件过誉的事情。这几年读书的口味也渐渐变了,从前更容易被情感所打动,现在好像对彷徨更感兴趣。从安兰德到黑塞到伍尔夫,希望自己时刻清醒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