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变现
前不久有则新闻上了热搜,广东有位民工大叔因为疫情失业不得不回转家乡,临行前到常去的图书馆留言表达不舍之情。民工、图书馆是不常见的搭配,在一堆热议中,有一则评论引起关注:“大叔在图书馆看了12年书,依然只是个分分钟失业的民工,知识真能改变命运吗?还是大叔看的都是些无用的闲书?” 读书,一直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中享有崇高地位,但假若你辛苦求来的知识既不能求学考证,亦不能升职加薪,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变现,这样的书还要读吗?这样的知识有什么用? 有位亲朋知道我平素爱逛博物馆,拿来南方某省的旅游纪念品,北方某市场淘换的宝物要我鉴赏,我知道干系重大,赶紧否认三连。亲朋遗憾之余甚是疑惑,枉有一堆知识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又有何用?想想也是,既不能识别玉石之A货B货,亦不能鉴定文物之真品赝品,确是无用。“你小时候还挺聪明,现在嘛…太多的时间花在这无用的知识上,所以成了无用的人生…”大学高知的亲朋临别不忘谆谆教导于我,“现在认真读书也来不及了,不如学习下美食烹饪,或者广场舞瑜伽,至少有点实际用处。” 前几年知识经济刚刚兴起,记得有款读书app的广告词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门槛低不假,但高贵嘛有点悬。且不说为了所谓“高贵”读书,本身就落了下乘 ,炫耀知识储备与炫耀物质占有,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炫耀资源的稀缺性与独占性。像图书馆、博物馆这样面向大众的场所,几无门槛可言,资源丰富全民共享,就算你想炫耀也乏人关注。 凡此种种,从功利的角度,无法变现的知识性价比极低,然而作为一个资深无用人士,还是想谈一谈这些无用的知识于我真切的影响与感受。 一、培养生机 朱光潜说,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所谓"生活"是"享受" ,是"领略" ,是"培养生机"。生机,来源于对外界的好奇心与想像力。每一份新知都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于日复一日平淡生活中享受探索和成长的乐趣。想象力似乎是个很玄妙的东西,人们常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但没有知识,想象力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生机便没有成长,生活是一潭死水,如叔本华所言,在痛苦与无聊两极摇摆,感谢上天,世间虐我千百遍,却没有泯灭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二、平和心性 在博物馆里观看各种展览,当然不仅仅是满足一下古董是否如拍卖中价值连城的好奇心,也不仅仅是观赏其文物价值和工艺属性。对我来说这些展品提供了一个楔子或切口,得以进入另一个时空维度,在更广阔的视野与格局里观察世界,更重要的是观照自身。你对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的越多,越能突破自身认知的局限,你的情绪、观点、思维方式越可免于偏执和极端。低谷时不会觉得是天下唯一的倒楣蛋,顺境不会认为手握终极真理,求知让精神世界更宽广、平和、理性,而不是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三、学会审美 人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但美好的标准是什么呢? 美育大概是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人们对美一般理解为赏心悦目的人、事、物或高大上的艺术技能。我所理解美育的核心是学会审美,审美是什么?了解美的历程与规范,溯源事物本真的价值。审美是从浅层的感官体验到深层的心灵认知的过程,拂去光怪陆离的标签和营销溢价,回归常识,回归事物本真的价值。街头小贩的栀子花未必就比华丽包装的名贵花材审美价值低。什么才是你值得付出时间、精力去追求的人、事、物?审美不是生活的装饰品,是价值判断,是每个人价值观的具象体现。你的审美体验取决于你的审美判断,而不是是否占有一项美的事物。 四、心灵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精神自由,你可以选择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选择。自由是品格,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能力。在能拥有的资源条件下,通过知识塑造这一能力,是普通人自我实现的途径。这世上的诱惑那么多,如何判断、选择、舍弃,坚持自己道路的勇气和信心需要知识来支撑和指引。 回到开篇的民工大叔,在图书馆里一定感受到了乐趣,读书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方自由天地。即使我们真的不能改变命运,我们仍然可以有所坚持和选择,使生活接近我们想象的样子。从这个层面上说,这些无用的知识终于“变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