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新观念| 在孩子的美育问题上,你落伍了吗?
“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美育?”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美育就是一门技术,学会了可以画出好看的作品,可以获得荣誉,赢得比赛。
有的家长可能想着美育可以锻炼孩子的专注力,耐力,能够静下心来做事情;
还有的家长可能想着美育可以培养想象力、创意能力,让孩子变得更聪明等等。
我们不能说大家的想法不正确,但是,如果您有时间,愿意跟孩子一起画一下,一起去创作出一件作品,或许会发现,孩子绘画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我们设想的那些好处,也并非是为了获得某种能力,而只是为了开心,为了完成自己生活中的一桩很大的乐事。

如果家长能够参与到自家孩子的美育活动中, 就会发现,孩子跟老师学技法,学创意,模仿一幅好看的画,借鉴一个奇妙的创意,看似立竿见影,其实却是海市蜃楼,孩子离开了画室,离开了老师引导的情境,反而什么都不会了。 如果家长能够参与到自家孩子的美育活动中, 就会发现,图画一旦画成,就已经成为过去,它们只是一些痕迹,留在了孩子的心灵和身体的可塑性之中。而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些已经成为过去的痕迹,那件“作品”,而是在那些痕迹被制造出来的过程中,持续发生的个性化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乃至自由释放的运动能量。在这些感受能力的彻底释放过程中,孩子的身体技巧持续的锻炼,心智能力得到了经验的积累。 如果家长能够参与到自家孩子的美育活动中, 就会发现孩子的图画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意味着心灵的敞亮,意味着新的开始。美育的意义在于美感启蒙,在于元知识积累,在于帮助孩子绽放各种潜在能力,而不是为了某种实在的收益。 或许这是个悖论:给孩子花钱报了班,却不考虑收益,这怎么可能? 但事实上,在孩子的美育成长过程中,可能真是存在这样的悖论, “‘无’反而是一种‘有’”;“不考虑收益,获得的却是最大的收益”。 因为,当孩子满怀兴趣的发现美,充满感情地表现美,善于理解地认识美,并愿意为美付出持久的努力的时候,那些量化的知识标准就显得过于狭隘了。
想一想,孩子从三四岁开始涂鸦,五六岁开始认知形状,随后逐渐大了,寻找图形规则之外的美感节奏,乃至再大一点,七八岁学着以结构的方式去观看世界,同样是一个几何形,一个最简单的形状,美的视角和知识的视角有什么不同? 如果孩子发现图形不仅仅是干巴巴的直线几何,其中还蕴含的节奏的美感,无限的想象,会不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被打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会发现,那些美感体验敏锐的人,往往更有能力去发现,去创造。艺术家,数学家,科学家都是美的信徒,完美的画面,完美的公式,完美的粒子……就是他们在美的启示下获得的发现。 就像好奇心重的幼儿求知欲更旺盛一样,长大了的孩子对周围的世界越来越熟悉,好奇心少了,爱美心却重了,美感将取代好奇心成为他而持续探索的动力。 如果说儿童是因为好奇而求知的话, 成年人的探索欲则是来自于爱美之心。

美感是来自人们心灵深处本原之光,它因人而生,为人而生,点亮它,世界将充满生机。 于是,我们确信,美育的目标不在于获得动手能力、专注力、想象力之类的技能培养,也不在于那些固定的美术知识。 而在于: 激活孩子本能的美感体验能力和美感追求能力。 启发孩子以美感的眼光去看世界;以本真的姿态去感受世界;以愉悦的情感状态跟世界交流对话。 只有这样的美育才是令人振作的、具有建设性的,才是有益身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