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别想写森林了,至少三十年内,你写不过他

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人一旦到六十岁,就应该进入森林中去。”
20年前,在北纬30°线,在神秘的湖北神农架,有位作家就进入了森林。
20年后,武汉封城前夜,他隔离在自己的家中,“每天都是吃饭、睡觉、听鸟鸣。对疫情的发展也有持续的关注,身处这片森林中,即使你感到焦虑、愤怒,满眼的山山水水也会抚平你的忧伤。”
他说,到森林去,不是为了写作,而是为了生活,安放自己的肉身。但森林无疑给了他得天独厚的养分,使他成为当代文坛最会写森林的作家。

作家莫言这样评价他:营造了一个瑰丽多姿、充满梦魇的艺术世界,是中国文学版图上的一个亮点;评论家李敬泽谈到他时说“他欠中国文学一片森林”;评论家王春林说,他是森林描写的圣手,至少三十年,你也写不过他。
他是著名作家、“中国好书”作者陈应松。
都市“异乡人”和他的“神农架王国”
2020年是陈应松到神农架的第二十个年头。
陈应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在湖北中南部的公安县,与许多从村镇走出来的作家一样,从来没有真正地融入都市生活。武汉这个大都市对他来说始终是隔膜的、陌生的,他仍然是一个“异乡人”。
“我一楚人,又生长在荒野里,跟棵野草没啥两样,不过是多年生草本,吸取的是山川雨露,获得的是天地灵感,没有得到过文明世界的眷顾,全靠大自然的护佑,野蛮生长。喜欢什么写什么吧,我从小就喜欢动植物,没什么野性,但有野心——热爱荒野之心。”

这种“热爱荒野之心”时刻刺激着陈应松。2000年的时候,他觉察到“生活的库存没了”,没了养分,于是只身一人离开大城市武汉,要求到偏僻的神农架去。
当年的神农架不是现在的5A级景区,是一整片的原始森林。陈应松常常带着防身的砍刀和电筒,穿行在山林里,要防野兽、毒蛇、恶狗,一走就是几天,天黑就在农民家过夜,同行的教他,为防跳蚤,要脱得精光才能睡觉。
“你很难想象当地的生活多么贫困:没有脸盆,就在地下挖一个洞,糊一张胶纸;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祖孙三代只有一张床,我到农民家吃饭,连筷子也没有,就拿几根树枝。森林里的生活不是童话,有的人像蚂蚁一样整天奔忙,也有特别懒惰的人。”
多年独特的生活体验中,陈应松开始用文字建构独特的“神农架王国”,《豹子最后的舞蹈》《马嘶岭血案》《太平狗》《猎人峰》《到天边收割》……人们慢慢认识到,在现代化之外,竟还有这么一块被人遗忘的飞地,还有一位作家,执着书写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60岁后,专门为森林写一本书
此前,陈应松已经写了多年神农架,也写森林,但着重某个人物或动物。专门写森林的想法在陈应松脑子里萌生,他想写森林和森林里居住的那些人,想把自己跻身进去,作为进入森林的投名状,要写一部“以诚心打动他们”的小说。
“人生已过花甲,60岁之前为别人写作,60岁之后是为自己写作。我生活里积累的关于森林的东西太多了,必须有一部《森林沉默》,释放出来,然后再写别的。”
2020年7月,陈应松推出自己最新长篇小说《森林沉默》。他以一幅楚地“八百里群山怪岭”浪漫奇崛的众生画卷,为自然立诗,为森林立言,重申文学的“森林立场”,追问现实之殇。

《森林沉默》2019年首次发表在《钟山》杂志时,即获得广泛好评,一举拿下“2019长篇小说金榜特别推荐奖”“中国小说学会2019年度长篇小说奖”。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自然森林”与“社会丛林”迎面相遇的时刻:
鄂北咕噜山区的浩瀚森林里,一个猎豹人掘地三尺,挖出镇山石“豹目珠”,瞬间大地摇晃,悬崖垮塌。第二年春天,“天音梁子飞机场”在此地破土动工,村长说,机场一建,外地人就要进山来,山民可以卖药材、搞旅游,等政府办了教学点,镇上住读的娃子们可以天天回家。
于是,一百台推土机开上了天音梁子,从此人声嘈杂,森林沉默:野兽开始逃难,村庄开始拆迁,河流开始堰塞,森林开始倒下,推土机沉重的履带将生活了千年万年的种子和根须埋入地下,它们永远不再生长……祖父说,没了田,总得活人,于是叔叔麻古和猴娃出走宜昌,去城里寻找出路……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山林是薄弱的,自然是薄弱的。作家莫言高度评价陈应松的作品:“陈应松用极富个性的语言,营造了一个瑰丽多姿、充满梦魇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建立在神农架之上又超越神农架,这是属于他的王国,也是中国文学版图上的一个亮点。” 有了这本《森林沉默》,我们有了一片与现代性、与喧嚣人事相对峙、相辩驳的森林。
重申文学的“森林立场”
一朝入深山,不觉二十年。 当代写作中,有的作家偏爱都市,有的作家放眼边疆,而陈应松在二十年的生活和写作中站定了文学的“森林立场”:
“神农架的一草一木都是我喜欢的模样,喜欢她恒久不变的纵深感。在那里,广大的鄂西北崇山峻岭,野兽奔窜,苍鹰飞翔。那里的流泉和森林、鲜花和峡谷,是照耀我内心良善与静泊的光源。”

《森林沉默》的故事涉及近百种动植物,包括传说和神话中的奇珍异兽,以及物候、地质、气象与所有对森林的想象。《森林沉默》里关于森林的知识全都是“教科书级别”的。而这份熟稔,正是出于陈应松对森林的热爱。
出于对森林的热爱,陈应松在小说里重申自己的“森林立场”。
在小说里,城市生活嘈杂、颓废、忙碌、拥挤、炎热、单调,而无声的森林静静地保存着乡愁,以自然的生态庇护着众多的生命种子。
“特别在年岁见长,经受过人情冷暖之后,我唯一的亲人是森林,森林是可以疗伤的,是养人的,是宽厚的,是值得托付和信赖的。”
风尘磨尽,苍山不老,陈应松在森林里看到拯救的希望,“如果没有大地的支撑,将失去柔软的内心,思想的根基,叛逆传统的勇气,分辨是非的能力。”
而陈应松的“森林立场”,在庚子鼠年,有了更现实的意义:
“大自然不仅仅报应那些吃野味、破坏大自然的人,它的报应要所有人类共同承担……我们应当尊重人与各物种的相遇,互不干扰,互相尊重。如果我们把地球的资源当作杀戮凌辱的对象,必然激怒大自然。人类是自然的一份子,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有着自己的尊严。如果世界上所有的野生动物不复存在,人类将从这无尽的精神孤寂中死亡。”
《森林沉默》是陈应松一个创作阶段的总结,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文学作家,今后应该何为? 我们的笔是不是应该更真实一点、勇敢一点? 过去的生态小说只是写生态,但生态破坏的结果就是灾难。 我们过去只写了‘生态’,没有写‘灾难’;只写了‘因’,没有写‘果’;只写了已知,没有写未知;只写了理想,没有写现实。这一系列问题都等待着文学作品来回答。” ——陈应松
你和森林有过什么故事?
你还读过哪些和森林有关的书?
留言告诉我们吧~
本期编辑 | 明明


-
bonni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4 00:37:12
-
我叫阿熊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10 13:26:08
-
ttm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03 04:39:12
-
唉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03 01:17:35
-
撕鸡的自留地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03 00:21:21
-
当个自由的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31 01:13:27
-
团团同学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30 22:51:25
-
The Void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30 19:21:37
-
无间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30 18:33:26
-
Sinclai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30 12:30:48
-
年年十八岁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30 10:14:37
-
柠檬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9 22:54:15
-
萧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9 18:39:27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9 18:13:48
-
Charle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9 14:58:40
-
青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9 00:28:52
-
丁达尔效应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8 22:37:14
-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8 17:38:07
-
LM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8 17:05:13
-
阳阳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7 20:51:24
-
苏木吉祥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7 19:55:42
-
Noo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7 18:38:14
-
Θ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3 15:04:40
-
布乐布鹭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3 11:11:45
-
豆友208657652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3 10:23:10
-
埃达🌊❄️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3 10:15:16
译林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少儿篇) (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新知·科普·艺术篇) (1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人文社科篇) (16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类型文学及其他篇) (2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中国文学篇)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