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当代亚洲艺术与双年展
然而,由於我已经知道在实际策展时策展人的有限数量,也知道入选参展的艺术家人数亦同样有限(註15),无论选件是基於「国家」或是「主题」皆是如此,因此就观看不同双年展的经验,我於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展览上所展出的内容中,策展本身的选择和任何入选的特定作品或艺术家是一样的。双年展的功能在於「国际」和「国家」级的策展人透过他们的选件彼此展示自身的场域,而「观眾」则成為由其他策展人组成的当下意义。透过双年展的场域,策展人本身互相交流循环,并试图达成他们自身更进一步的循环。若「国际」级的双年展具有外部的层级制度的话,那麼在双年展的策展群,或说单一或多名策展人的组织之内,也有同样的内部机构组织阶级。这些策展群通常由一位「主要策展人」、「责任」或「次要」策展人,以及执行策展人(或者我该称之為「下属」策展人)。在200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主要策展人是波纳密(Francesco Bonami),在军械库的其他次要策展中,共有11位「责任」策展人,包括负责「紧急地带」(Zone of Urgency)的侯瀚如、负责「乌托邦站」(Utopia Station)的内斯比(Molly Nesbit)、欧布希特(Hans-Ulrich Obrist)与第拉文嘉(Rirkrit Tiravanija)。在2005年的威尼斯,则有两位主要策展人或「总监」,即德.柯芮尔(Maria de Corral)和马汀妮兹(Rosa Martinez),她们两人也分别在绿园城堡的「艺术的经验」(The Experience of Art)和军械库的「行道无涯」(Always a Little Further)展览中负责担任各自的次要策展人,在这例子中,他们登录在展览目录中的助理或「下属」策展人有贝塔吉雅(Martina Bertaggia)、罗瑞娜.德寇拉(Lorena Martinez de Corral)以及席马洛斯提(Paolo Cimarosti)、芭瑟尔(María José Balcells)、拉辣斯(Marimó Llaràs)。
其他像福冈和布利斯班等双年展则具有机构性、类似策展性质的功能,这是基於机构本身名义上就是做為最终的主要策展人之故。在福冈亚洲美术馆和布利斯班昆士兰美术馆的例子中,馆长似乎有时也会扮演起最终决策者的角色。(註16)但在这两个例子中,并没有正式的「主要」单一策展人,而是由一群重叠的策展委员会负责,这个委派的委员会本身便有阶级结构,他们每人都有各自的下属策展群,这裡我也包括了那些负责列出初步艺术家名单的不同当地推荐人。
或许在2002年的首届「横滨叁年展」(Yokohama Triennale)中便已出现了这种主要策展人团体,但实际上这变成了一个由四个分开的展览所组成的叁年展,分别由拥有各自下属策展人的四个策展人所组成。其中,至少南条史生就发现这种状况并不适当,并且也和做為艺术总监与次总监的国际经验背道而驰。(註17)策展人群体的组织看似小事,但它无疑对双年展组织内的衝击和文化政治动力都具有核心影响,因為我们可以想像到许多类型的次级协调,例如选件、对既定艺术家的支持,以及主题的识别等等。这些在相当程度上都会改变展出的艺术家范围,还有展览是否具有做為某一时期艺术潮流代表的本质和可能性,更别提做為某项特定概念定位或甚至时代精神的展示了。或许,我可以在此做点推测,因為很少策展人会愿意讨论这些复杂协商的细节,即使是非正式的,更不用说去证实了。我倾向的看法是,这个禁忌或祕密地带源自於,这个「主要」的策展国王实际上是没穿新衣的,他/她的判断可能是基於艺术策展的深层经验,但实际上和其他该领域的行动者相比时,便得倚赖差异不大的知识或判断力。
在循环流通的标题下,我们的问题是艺术品、艺术家以及他们的策展中介是如何循环流通的。艺术品看来似乎显然是流通的,但事实上,被选出的艺术製作者会针对已知的作品范围製作新的变化,或是复製已知的作品,因此作品经常像是艺术家的第二手印记。但不仅是作品及其製作者会循环流通,关於两者的资讯亦然。有时,一名艺术家会因為某特定策展人在艺术杂誌上的一丁点评论而开始声名大噪。我只能猜测,艺术家之所以获得大量循环流通,纯粹是因為他们的名字出现在各式各样的通讯媒体上的结果,包括印刷或电子的。若作品或艺术家上配置的符号是妥当的话,那麼这种虚实的资讯媒介「交谈」便会以一种镜像式的过程进行,更明显的例子正如我们可能会在时装杂誌中看到「风格」或「外表」的世代反覆。此外,虽然一边有端庄谦逊的策展人工作着,但另一边也有其他人利用他们的文化背景,当做他们出席在展览时未言明的特色:策展人同时变成半艺术家、半明星的身分了。在国际层面上的循环流通确实通常是种拟像。但或许更深层地说,若根据经验,循环流通现象是很难掌握的话,那麼要辨识出哪一种循环流通网路正在运作、而策展执行人或艺术史家可能会用哪一种詮释模型来了解这些循环流通,这些更是复杂的多了。
在中介的标题下,我们可以处理由循环流通分析更直接拋出的议题,此时我们留意到策展中介的关键角色,他们会让观眾认為他们多少都是道德中立的,只不过是运用了微妙的美学评断进行艺术家的选择与定位。但事实上,这种评断是堆叠在(若不至於陷入的话)个人与公共机构自我利益的景象中,策展中介从未自其中抽身而出;相反地,為了有效的运作,他们必须做出更具体的主张。此处,我们再次需要一套经过更精确阐述的功能类型学与分析单位,后者的范围包括从艺术家本人到不具机构名义的策展人,以及实际上和机构目标紧密维繫的策展人,例如当代艺术馆或非营利艺术中心经常正式具有的目标。至於在这种类型学甚至学术中,艺评家们究竟应该被放置何处,目前仍不清楚;他们可能是艺术史家,或是来自於人类学或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这些人是另一种经常对策展人的评断进行批判或是学术性分析的中介者。但艺评家和学者的意见同时也是意见与知识循环流通的一部分,循环流通本身就影响了中介,而学术正逐渐远离意见形塑的单纯中介角色,转向他们在其中参与或领导策展的另一种展览选件中介。
http://www.szarts.cn/commentary/23words/17176.html
其他像福冈和布利斯班等双年展则具有机构性、类似策展性质的功能,这是基於机构本身名义上就是做為最终的主要策展人之故。在福冈亚洲美术馆和布利斯班昆士兰美术馆的例子中,馆长似乎有时也会扮演起最终决策者的角色。(註16)但在这两个例子中,并没有正式的「主要」单一策展人,而是由一群重叠的策展委员会负责,这个委派的委员会本身便有阶级结构,他们每人都有各自的下属策展群,这裡我也包括了那些负责列出初步艺术家名单的不同当地推荐人。
或许在2002年的首届「横滨叁年展」(Yokohama Triennale)中便已出现了这种主要策展人团体,但实际上这变成了一个由四个分开的展览所组成的叁年展,分别由拥有各自下属策展人的四个策展人所组成。其中,至少南条史生就发现这种状况并不适当,并且也和做為艺术总监与次总监的国际经验背道而驰。(註17)策展人群体的组织看似小事,但它无疑对双年展组织内的衝击和文化政治动力都具有核心影响,因為我们可以想像到许多类型的次级协调,例如选件、对既定艺术家的支持,以及主题的识别等等。这些在相当程度上都会改变展出的艺术家范围,还有展览是否具有做為某一时期艺术潮流代表的本质和可能性,更别提做為某项特定概念定位或甚至时代精神的展示了。或许,我可以在此做点推测,因為很少策展人会愿意讨论这些复杂协商的细节,即使是非正式的,更不用说去证实了。我倾向的看法是,这个禁忌或祕密地带源自於,这个「主要」的策展国王实际上是没穿新衣的,他/她的判断可能是基於艺术策展的深层经验,但实际上和其他该领域的行动者相比时,便得倚赖差异不大的知识或判断力。
在循环流通的标题下,我们的问题是艺术品、艺术家以及他们的策展中介是如何循环流通的。艺术品看来似乎显然是流通的,但事实上,被选出的艺术製作者会针对已知的作品范围製作新的变化,或是复製已知的作品,因此作品经常像是艺术家的第二手印记。但不仅是作品及其製作者会循环流通,关於两者的资讯亦然。有时,一名艺术家会因為某特定策展人在艺术杂誌上的一丁点评论而开始声名大噪。我只能猜测,艺术家之所以获得大量循环流通,纯粹是因為他们的名字出现在各式各样的通讯媒体上的结果,包括印刷或电子的。若作品或艺术家上配置的符号是妥当的话,那麼这种虚实的资讯媒介「交谈」便会以一种镜像式的过程进行,更明显的例子正如我们可能会在时装杂誌中看到「风格」或「外表」的世代反覆。此外,虽然一边有端庄谦逊的策展人工作着,但另一边也有其他人利用他们的文化背景,当做他们出席在展览时未言明的特色:策展人同时变成半艺术家、半明星的身分了。在国际层面上的循环流通确实通常是种拟像。但或许更深层地说,若根据经验,循环流通现象是很难掌握的话,那麼要辨识出哪一种循环流通网路正在运作、而策展执行人或艺术史家可能会用哪一种詮释模型来了解这些循环流通,这些更是复杂的多了。
在中介的标题下,我们可以处理由循环流通分析更直接拋出的议题,此时我们留意到策展中介的关键角色,他们会让观眾认為他们多少都是道德中立的,只不过是运用了微妙的美学评断进行艺术家的选择与定位。但事实上,这种评断是堆叠在(若不至於陷入的话)个人与公共机构自我利益的景象中,策展中介从未自其中抽身而出;相反地,為了有效的运作,他们必须做出更具体的主张。此处,我们再次需要一套经过更精确阐述的功能类型学与分析单位,后者的范围包括从艺术家本人到不具机构名义的策展人,以及实际上和机构目标紧密维繫的策展人,例如当代艺术馆或非营利艺术中心经常正式具有的目标。至於在这种类型学甚至学术中,艺评家们究竟应该被放置何处,目前仍不清楚;他们可能是艺术史家,或是来自於人类学或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这些人是另一种经常对策展人的评断进行批判或是学术性分析的中介者。但艺评家和学者的意见同时也是意见与知识循环流通的一部分,循环流通本身就影响了中介,而学术正逐渐远离意见形塑的单纯中介角色,转向他们在其中参与或领导策展的另一种展览选件中介。
http://www.szarts.cn/commentary/23words/17176.html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