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与撞角


最初,镇远号撞角照片见于崎峻(前闪电战主编)一篇写近世撞角战术的文章中,私以为撞角只是邓世昌故事的一个要素,但在更深入了解后,更有理由相信邓世昌当时撞沉吉野是理性的军事决断,并非是宣传中的那样以死报国的烈德体现。
世界海军进入铁甲舰时代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是1866年的利萨海战,从甲午战争表现来看,利萨海战是甲午战争中清朝主要参考范本。
利萨海战中,奥地利属于弱势一方,船少质量参差,对手是直逼英法的意大利海军。之后以弱胜强的故事被激赏为传奇,胜方用的是横阵(舰首迎敌),负方采纵阵(舷侧对敌),于是奥地利成了清国黄海海战模仿对象,更因为清国自视为弱势一方。可以从阵型,撞角战术的运用来看几乎是对利萨海战的照本宣科。

奥方司令采用横阵原因有:1.自己炮械是射程较短的前装滑膛炮,对手是来福线炮,射程是弱项,所以逼近作战可以弥补缺项。2.海军用有烟火药,近战是在浓烟中作战,奥军军舰全漆黑色,以区别意军的灰色。
简单来说,奥军作战意图就是以横阵出击截断对方队伍,以近战致胜,而致胜法宝就是舰首撞角战术(Ram)。在近战中,对手优秀的炮火和装甲优势就会降低,这样做存在一定风险性,而且之后可供调适空间小,赢下来是美谈,输了就是愚夫。

随后,海战过程的重心,也是人最常谈起的部分:奥方旗舰麦心号(Erzherzod Ferdinand Max,国内一般译为斐迪南马克思公爵号,但我没有查到这个人)撞沉了奥方旗舰意大利号(实际上司令坐舰早换成了亚风达多利号,这也是一艘撞击舰,有人说凭此可以扫荡美国海军)

意军司令普桑诺采用单纵阵有他的理由,即这样可以发挥炮火和速度优势,这与后来日人考虑一致。一般来说,这次意达利失败被归于司令临阵换旗舰,溜于战线之外,部下抗命统令无法几个原因。
胜利给后世上了一课,海战胜利要素为三点。舰首撞击,横阵,舰首直射。北洋海军全部照做了,模仿的太明显了。
1866年利萨海战,1875年林泰曾,刘步蟾留学英国,二人分任左右翼总兵,留学年份正值利萨海战被热烈讨论的时间段。须知,总兵次于提督,丁汝昌是淮军马队出身,作战参谋自然落到这两位留学生身上。当然,还有英国人总教习郎威理,他与刘步蟾发生撤旗事件,选择辞职。这里,按下刘步蟾的留学生成绩,以及郎威理严明但守旧的治军方法不表。
1866年到1894年数十年间,世界海军思想,火炮技术多有变易。首当其冲便是横阵被怀疑,舰速提升,射界扩大,舷炮作用提升,速射炮的问世。80年代末连奥国海军也放弃了横阵。到黄海海战中三种战术采用已经是明日黄花,也可理解为缺乏海军交流的北洋军官仍然没有离开书呆子的原始身份。
19世纪90年代末,火炮制退复进机出现,日本曾于英国阿摩士庄购有大量速射炮,在甲午海战中有出色表现。而北洋舰队的近代火炮命中差,射程短,会产生浓烟不不利于瞄准,暴露舰位,火炮装填慢。炮械低人一等
舰首迎敌,舷炮,尾炮发挥不了作用。舰首重炮装填慢,一艘日舰经过只能发射一两炮。如前所述,横阵变性差,左右机动空间有限,无法进行局部机动,补充射击和加大射击密度。并且,在当时横阵不利于传达作战命令。

这场蒸汽军舰大海战中,日本以航速快,速射炮大胜中国。当时如日中天的马汉对这次海战的评论一语中的:中日海战如步兵和炮兵之战。没有步兵保护的炮兵如何跟步兵战斗。(插播一句,马汉海权论在1894年已经在日本海军流行讨论,而在中国较完全的版本到2012年才翻译出来,而且译者是民间军史治者,其可叹也)

黄海大海战除致远外,共有两次冲角战术应用:
1314,比睿试图驶过定远,来远。来远突然加速,试图用冲角战术。比睿后面的扶桑为避免冲角战术左转舵回避,遭到射击,1320起火。
1526,致远305毫米炮弹让松岛速射炮炮位附近弹药殉爆,松岛失去战斗力。用尽弹药的致远试图对横经阵前的吉野号实行冲角战术,遭射击沉没(并非是被鱼雷击中,是被敌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管内鱼雷殉爆沉没 )。
-
若林源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02 02: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