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率先提出的“人丑就要多读书”?
秉承着“人丑就要多读书”的人生价值理念,继承着“人丑就要多读书”的社会优良传统,为发扬“人丑就要多读书”那古往今来的传奇故事,我从初中就开始发奋图书,阅览各种书籍与课堂上下,不分白天黑夜,不论语文课还是数学课,统统用来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诗歌、散文、议论文,小说、剧本、文言文。偶看还看些带插图的在市场上不容易购买到的杂志,如果被老师没收的话就说是为了明天的生物考试。
可惜小学的时候没有照过镜子,不能提前认识到自己“人丑”的先天性特点,导致没有从小就开始进行“人丑就要多读书”的人生规划而输在了起跑线上,对此我常常懊悔不已,一脸愁容;于是越愁越丑,越丑越读书,越读书越丑。
不知是哪位丑前辈率先提出的“人丑就要多读书”的人生信条,令后辈爱读书和不爱读书的人都有了理由或原因,它常常代表着长得漂亮就可以少读书或者不读书,以至于每天早起照镜子的时候都可以提醒自己:哎,今天又得读书了,或者“哈,今天我不用读书”。
在一些高人那里身体和精神是分开的——我清楚接下来的枯燥内容可能会让阅读了前半段文字的人不感兴趣而离开,但是我还得顺着自己的想法往下写——我们可以简单的把以身体为快乐的人称为俗人,以精神为快乐的人称为大师。虽然吃饱喝足也可以带来精神上的快乐,或者牵着美女的手逛街也可以很愉悦,但那还只是在使自己的身体(肉体)上兴奋,而听音乐、读书、欣赏一部经典电影并产生感悟、与一个人倾心交流,这才是精神上的快乐,记忆持久且印象深刻。
能够产生那种感受需要一定的阅读积累才可以到达那个层面,虽然一场约会或者一次聚会可以解除孤单,但是精神上的孤单只能从那些艺术作品中弥补。如果贝多芬、莫扎特、马克思、伽利略只热衷于吃饭喝酒牵手逛街,那么在茶余饭后一人独自生活的时候,精神上的空虚与无聊用什么来添补呢?
出轨搞外遇的人倘若克制身体用心去读书,幸福的不止是他个人和家庭,还证明了他的身体服从于自己的精神与理性。
如此才能实现读书的真正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