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造、体验、爱和承受苦难中成长和自我超越
《活出意义来》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讲述通过“意义治疗”的方法治疗人的心理疾病。“意义疗法”的理论在作者30岁左右就已经成型,37岁时作者被德国人逮捕,之后进入奥斯维辛,作者通过对集中营中人性的观察和体验,更加确定了“意义疗法”的作用。
一、集中营生活
作者生于1905年,是一位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作为犹太人,作者一家都被德国人关进了集中营,父母、哥哥、妻子都死在狱中,只剩下作者和他的妹妹。
本书讲述了许多集中营生活的细节。一入集中营,德国人就把身体衰弱的人拉去煤气室,只剩下身体强健可以干活的人。剩下的人都被脱光,毛发被剃得一干二净,所有财产、个人物品、身份证件甚至姓名都不再属于他们,只剩下皮肤上刺上的一组号码,在集中营中的数年,这组号码就是他们作为独一无二的人类的唯一标识。
在集中营中,人们的生活极其艰苦。九个人挤在一张床上,半年穿同一件衬衫,每天的口粮只有一点稀汤和少量的面包,还要冒着严寒在户外做苦工。由于饥饿,人们通常都营养不良,骨瘦如柴,没有一点皮下脂肪。由于户外工作时鞋子里灌满了雪泥,人们的脚常常生冻疮,红肿,走起路来疼痛无比。生理上的疼痛还不是最难熬的,人们还要面对守卫的折磨,很多守卫乐于折磨这些无力反抗的猪猡,常常用叱骂、踢打、鞭笞、棍击等等方式侮辱人。
集中营的人们,不得不用冷漠来保护自我,面对悲惨而无动于衷,面对鞭笞而浑然不觉,靠着迟钝和麻木,把自己裹进一层保护膜里。
这样悲惨的生活,常常让人失去生存的意志。在集中营中,香烟是一种奢侈品,通常只有为官方工作的挺进队员才心情享受香烟。俘虏们如果有香烟的话,通常会用香烟换取一些宝贵的食物。如果看到一个俘虏在抽烟,大家就知道他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力量和信心,只想享受生命的最后时刻。而人一旦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意志,通常都会很快死去。
作者分析说,集中营生活是一种“无明确期限的暂时生存”,一个人如果看不出他的“暂时生存”将于何时终结,也就没有办法计划未来、安排未来,没有办法向最终的目标挺进。于是,人们在无限期的“暂时生存”中茫然无措,把“暂时存在”当做虚幻不实的存在,这种态度正是使俘虏失去生命力的一大重要原因。
要想让俘虏恢复生命的意志,必须为他指出一个可堪期待的目标,借以增长他内在的力量,比如等待他回去的亲人,等他完成的事业。作者说,艰苦的外在环境同样是让人超越自己、得到精神上成长的机会。作者每时每刻都在想想自己与妻子聊天,用爱的力量给自己提供精神支持;作者还设想通过观察集中营的心理学现象,把自己的所有痛苦和煎熬当做观察的对象,这样苦难就变成了有趣的心理学研究题目。作者说,现实中永远有着机会和挑战,人可以战胜这些经验,把生命扭转成一个内在的胜利。作者在面对痛苦和死亡的时候找到了苦难的价值,这种态度使得他熬过了最为苦难的岁月而没有被命运击垮。
作者说,人类渴望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他们并不害怕经历苦难,只是害怕这些苦难毫无意义。
二、意义治疗法
本书的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意义治疗法的内容。
根据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精神疾病源于童年时期在形成的潜意识与现实的外部驱策力之间的矛盾和紧张,精神分析就是让人认识到其中的矛盾,缓解其中的紧张,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意义分析认为缓解紧张对一个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人类需要的不是松弛,而是为了某一种值得的目标而奋斗,在寻找和发现有意义生活的过程中,适度的紧张是必须的。
人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时,当求意义的意志遭到挫折,就会以替代者作为补偿,例如求权力的意志,求金钱的意志,求享乐的意志等等。存在的挫折和空虚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的存在有两层原因。
1.人类历史之初,人就丧失了一些基本的动物性本能,这些动物性本完全决定了动物的行为,也让动物生命安全稳固。而人类必须要自我抉择,自我抉择就意味了丧失了一些安全感。
2.进入启蒙时代以来,人类又经历了另一种失落的痛苦,作为人类行为支柱的传统文化迅速的削弱了。失掉了本能和传统的答案,没有人像过去的神父、先知、君子一样尊尊教诲人们应该如何生活,人类就越来越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一般人增多了许多闲暇的时间,但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要用这些新获得的自由时间来做什么?于是无聊、厌烦成为了人类的巨大难题。
对于生命而言,功利主义学派强调快乐原则(plaeasure principle),提出人类本能的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但作者认为,幸福感是追求生活目标过程中的附带现象,把附带现象当做生活目标本身去追求,就会使快乐成为注意力关注的唯一内容和对象,反而使人得不到快乐。比如很多人通过酒精、毒品、纵欲等等方式让自己获得快乐,但由于这种快乐并没有建立在有意义生活的基础上,所以快乐之后仍然是巨大的挫折感、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在行医过程中,作者再行生活中,许多男病人致力于展现自己的性能力,女病人致力于表现自己不是性冷淡的,他们没有把性看做沉浸于浪漫氛围、倾心于情侣的一种行为,让快乐在性中自然产生,而是为了快感而追求快感,最后反而容易失去它们。
作者认为,追求有意义生活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创造,二是爱和体验,三是改变对痛苦的态度。根据这三种途径,作者把人分为工匠人,多情人和受苦人。工匠人在创造产品、服务、作品和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实现生命的意义,多情人在体验生活、体验情爱中实现生命的意义,受苦人则在苦难中通过重塑自己对待苦难的态度,在承受苦难的命运中寻求精神成长和自我超越。当无可救药和毫无希望人们转变生活的态度,在苦难的生活中发现了某种新的意义,生活本身就变得迥然不同。正像尼采所说“ 知道自己为何而活的人,能够忍受人世间一切痛苦 。”
三、一句话评论
在我的高中时代,我就在思考生活的意义,时至今日,我以为自己已经不再需要生活意义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我已经找到了它们。维克多弗兰克对生活意义的思考深度远远的超过了我对生活的理解,他让我对“生活的意义”这个问题有了更加精细化的理解。为什么“人生的意义”如此重要,只要快乐够不够?不够,人是因为创造、爱、体验而得到快乐,为了快乐而追求快乐会让人求而不得。人生的意义如何获得?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答案是没有抽象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爱、体验以及在苦难命运中的精神成长和自我超越,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的意义都是不同的。
汤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古代单方面权利义务关系的十大后果 (3人喜欢)
- 对于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理论的反思 (1人喜欢)
- 读《实践论》谈知行合一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称呼学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中医概念体系的缺陷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