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
这几天反复看齐物论,从不知所云,到有一点茫然的感觉,还是不懂,还要继续读。
开篇讲南郭子綦精神萎靡,而后发表了一番地籁、人籁、天籁的议论,用刮风做比喻,并且追问,“怒者其谁耶”,开始了追本溯源。
继续讲大智慧和小智慧,我们活在各种现象里,因而会有很多想法,有取舍,有爱憎,庄子用“是非”来概括。又讲这些都是扰乱智慧的东西,都和本原无关,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而已。是说人的种种理论都是自作聪明?
还是不太懂。
又看了一半《辽海丹忠录》,确实不像小说,竟然完整引用董其昌的奏折。作者大概是根据资料写成了这本书,痛惜毛文龙的死,毛文龙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人,算是比较早成气候的军阀。袁崇焕也是继承了熊廷弼的暴脾气,拿他来杀威,影响很坏,因为毛文龙势力很大,影响也很远,手下的人之后也一直占据皮岛,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这些人,更是到内地作乱,降清又反清,一直折腾了几十年。可以说袁崇焕和毛文龙都是值得同情的人物,当然明末的辽东人物里,只要是还实心做事的,都是失败者,都值得同情,包括降清的洪承畴、祖大寿,但一些殉国的人物,更加光辉一些,比如张铨,相比之下,阎鸣泰等等奸猾的官僚,一直能自保,也算是一派人物。
这本书倾向性很强,把毛文龙塑造为英雄,其实依照现在的标准看来,这就是个军阀,处于半独立状态,实力不如万历年间的李成梁,但更独立,而且有战斗力,留着比杀了好。
左良玉可以和他做个类比,左也是明末乱局中逐渐做大的人物,和毛都是下层军人出身,但左并无根据地,一直是带兵追逐农民军,南明时代就驻扎武昌,算是偏安,而终于也是偏安不成,呕血含恨而死。左也是成气候的军阀,简直可以和东晋时代的陶侃类比一下,而且左的立场是明显在东林这一边,但是始终受军队挟制,尤其是到了晚年,所以他没什么作为。
明末不缺明白人,也不缺能干的人,缺的是主持大局做决定的人,崇祯不合格,合格的他不用,不合格的杨嗣昌他倒是很信任。
史称孙传庭死而明亡,更像事后之论,因为当时传庭手下也没有多少可战的军队了,而山海关还有大量明军,但是传庭所代表的忠臣义士这一派,到他死掉确实是没有人撑场面了,史可法是支撑了一阵子,但这个人除了军事,还要参与朝廷内斗,而且他去扬州督师,是因为政治斗争失势,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也并没有嫡系,后期是仰仗高杰,高杰死掉就不行了。这高杰倒是也与毛文龙类似,掌握很多军队,手下有很多人才,也都是死于有预谋的刺杀。
明末的乱局,从万历一直到亡国,有识之士如徐光启,早就筹划、实践,如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这些大才,办事办的非常好,然而都敌不过政治斗争。明亡是中国历史的大事件,之后就开始倒退、封闭,文化越来越没有生机,徐光启们失败了。
丹忠录里多次提到火炮、手枪,可见已经是常规装备,写道毛文龙的手下杀佟养真,一枪打在额头上,然而到了清末的时候,火器又成了罕有之物,这算是一个倒退的缩影,是中国人的群体选择,经过多年的复古、保守教育,大家真的复古、保守起来,终于变成僵尸了,要经过那么惨烈的战争、革命,才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