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首诗经32《凯风》
国风-邶风-凯风
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题解】
这是一首儿子颂母且自责的诗。诗序:“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盖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郑笺:“不安其室,欲去嫁也。成其志者,成言孝子自责之意。”朱熹承诗序、郑笺之说,他说:“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其子作此诗。”自是以后,读诗者多认为这是儿子劝母不要再嫁的诗。魏源、王先谦根据三家诗说,认为这是儿子感激继母劳苦而反躬自责的诗。从诗的情调来看,并没有劝母守节的意思。三家诗说更接近诗旨一些。
其实,此诗佳处,不在婉曲,正在平直。诗中没有过分的渲染、太深的寄托,有的只是朴素明白的描述,感情自然的流露。后世一些吟咏慈母的诗篇,如孟郊的游子吟、钱载的到家作。追怀母氏辛劳,自责不能侍奉,文词也都平直明白。对于表现骨肉至情的作品,朴素的语言常是最理想的语言,平直的手法常是最成功的手法,往往能取得最强烈的艺术效果。非朴无以见其真,非直无以见其诚。任何多余的描写,都是画蛇添足,是感情矫揉造作的表现。
【注释】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南风,夏天的风。棘,酸枣树。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凯风,喻母。棘,自喻。夭夭,树木嫩壮貌。劬qú劳,劳累辛苦。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圣善,明理而有美德。令,灵的假借字,善。这句是反躬自责的话,意为儿子没有一个成材。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爰yuán,发语词,无义。寒泉,在卫地浚邑。水冬夏常冷,故名寒泉。浚xùn,在卫楚丘东。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睍睆xiàn睆huǎn,叠韵,清和婉转的鸟名。黄鸟,黄雀。载好其音,陈奂传疏:“后二章以寒泉之益于浚,黄鸟之好其音,喻七子不能事悦其母,黄鸟之不如也。”这种以相反事物衬托主题思想的方法,是诗经兴法的一个特点,也是兴区别于比的主要方面。
【赏析】
此诗以凯风吹彼棘心开篇,把母亲的抚育比作温暖的南风,把自己弟兄们小时候比作酸枣树的嫩芽,“丛生的”小嫩芽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全是母亲大人辛勤哺育的功劳。七个儿子一个一个长大成人(材)了,母亲的大恩大德,堪称圣善,儿子却是不孝儿,这就是自责自称,总嫌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与母亲的养育之恩相比,还差得很远很远,无以为报。
从第三章开始,作者又以寒泉比母,以黄鸟比子,作进一步的自我批评。寒泉也成为母爱的代称。寒泉在地下流淌,滋养浚人。母亲生养弟兄七人,至今还如此劳苦,让作儿子的如何心安?黄鸟鸣叫得清丽婉转,尚且如此悦耳动听,为什么七个儿子却不能抚慰母亲那颗饱受孤苦的心呢?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诗中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设喻贴切,用字工稳。诗中虽然没有实写母亲如何辛劳,但母亲的形象还是生动地展现出来。